病毒性肝炎...分6型用药...潘澄濂!
1.病毒性肝炎惯用方
(1)黄疸热重于湿型:
*症见胁痛,口苦,发热,口燥,巩膜和面肤黄染,大便燥秘,小便如红茶色。
脉弦数,苔黄腻或白厚腻,舌质红。
治宜疏肝利胆,清泄里热。
栀子12克,茵陈15~30克,黄柏12克,大黄6克,白茅根15克,半支莲20克,郁金10克,枳壳6克,板蓝根15克。水煎服。
(2)黄疸湿重于热型:
症见胁胀痛,口腻,呕吐或泛恶,巩膜和面肤熏黄,腹胀痞,大便偏溏,苔黄腻或白浊腻,舌质淡,脉濡。
治宜疏肝利胆,运脾化湿。
基本方:栀子、黄柏各12克,茵陈20克,郁金12克,厚朴4.5克,茯苓15克,焦苍术、泽泻各10克,陈皮6克。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黄疸型肝炎在急性期一般症状表现明显,多为正盛邪实的阶段,机体对病邪有抗争能力,病情貌似危急,而治之尚易,一般用上述诸法治疗多能获得良效。
但是慢性肝炎如出现“黄疸”,反而症状表现不明显,往往只是有恶心、疲倦、肢酸等感觉,部分病人外观看起来似乎无黄疸,而肝功能血检却发现黄疸指数(或总胆红素)偏高。
这是因为慢性患者机体抵抗力减弱,对病邪缺乏抗争能力,故症状反而不明显。
这种病人大都存在气血亏损的情况,用药时不能一味投以清利袪邪之品,应当兼顾扶正,可选用白术、黄芪、白芍、当归之类或更能促使黄疸的消退。
此外,个别患者黄疸退至一定程度,残留的黄疸可持续很长时间不能退净,对此应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在处方中加入旋覆花、茜草、红花、桃仁、丹参或虫类等活血通络药物,有时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3)无黄疸肝气郁结型:
症见胁痛,或脘痛胀,神疲乏力,口干苦,大便燥秘,脉弦,舌质红,苔白腻。
治宜疏肝解郁。
柴胡8克,黄芩12克,半支莲30克,枳壳8克,黑栀子12克,茜草15克,郁金12克,制香附10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
(4)无黄疸脾胃湿阻型:
症见胃脘痞满,胃纳显减,胁胀便溏,时有呕恶。脉濡细,苔白厚腻,舌质淡,治宜运脾化湿,疏肝理气。
柴胡8克,郁金、黄芩、黑栀子各12克,制苍术10克,茵陈15克,茯苓10克,茜草15克,陈皮10克,厚朴4.5克,半支莲30克。水煎服。
(5)无黄疸肝阴亏损型:
*症见头目眩晕,肝区及腰背酸痛,夜寐多梦,男子阳痿,遗精。
妇女带多,或月经量少,经期腰酸。脉细数,苔薄白,舌质鲜红。
治宜滋养肾阴,柔肝安神。
丹参、太子参各15克,生地12克,早莲草15克,黑栀子、夜交藤、丹皮各12克,黄芩、白芍各10克,枳壳6克,麦冬、郁金各10克,当归6克,枸杞子12~20克,柴胡、陈皮各6克,炙甘草4克。水煎服。
(6)无黄疸湿热成痹型:
多见于肝外型证候。症见关节疼痛,腰酸,颈项拘急,腿酸肢怠,有时足跗浮肿,脉濡,苔白腻,舌质绛或见紫斑。
治宜疏肝活血,宣痹通络。
当归10克,川芎4.5克,黑栀子12克,秦艽10克,炒薏苡仁15克,郁金12克,丹参15克,防己12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炙黄芪15克,炙甘草4克。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无黄疸型肝炎相当部分的患者肝功能较长时间的异常,是临床上所常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改善肝功能之法,仍然离不开辨证论治的原则,必须从整体出发,与证同参。
*通常情况下,急性肝炎以属实热者居多,则治疗常规中加用半支莲、大青叶、板蓝根、绞股蓝、六月雪或荷包草、岩柏之类的清热解毒药以降酶。
*如见以脾困为主的肝脾失调证,常规方中加苍术、山药、山茱萸以调整肝脾功能。
*如见以肝郁瘀凝化热为主的阴虚证,常规中加麦冬、枸杞子、丹皮、茜草以养阴活血而降酶,这是依据《内经》甘缓、酸收的治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