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故事】带上父母去旅行
我们
张霞,河南省汤阴县教师进修学校讲师,曾在《青年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百余篇文章。
自从买了私家车后,我们一家人的旅游生活好象逐渐地多了起来。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开车出去,一日游,两日游,节日游,假日游,等等,我们一家三口,丈夫的父母,我的妈妈,还有两家的侄儿侄女,弟弟及弟媳们,不时地聚上四个五个的一起到一个地方观光赏景去,都能得到开心旅游的效果,而唯有带上双方的老人去旅游时,那旅游却好象变成了另一种味道。
公公婆婆已经是八十来岁的老人了,每次说要带他们出去旅游,两人高兴得如同小孩子一样兴奋,看他们喜欢,我们也乐意偶尔安排时间带他们出去玩,远离满是钢筋水泥的都市,到野外散心赏景。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出去的他们关注的不是美景,而是他们的所好。
那次带他们去关山游玩,来到深山幽谷间,景色宜人,空气清新,走在溪水旁,风景迤逦,秀美如画,我们乐山乐水乐玩耍,稍微不注意,他们便落下了,回头发现,要么是跑到远处去拾别人扔掉的饮料瓶了,要么是在捡深沟里的硬纸盒子,等回去的时候,他差不多能给你捡一后备箱饮料瓶子回来。跑了几百公里的路程,好象专门为了来捡破烂似的。你不让他给车上放,他跟你急,有时候想:孝顺,孝顺,就顺着他。这样下来很多时候都会让你哭笑不得,好心给他们的散心旅游却变成了他们忙于拾垃圾的远征。
平时在家,孩子的爷爷就喜欢走路低着头,弯着腰,专注路上的废纸废瓶废铁等垃圾,好象他很乐意捡破烂,有时候生他气,跟他说:“你一个月退休工资两三千,还不够吗?你捡垃圾让那些靠捡垃圾为生的人怎么活啊?你把垃圾捡了,让他们到哪里捡?你这是在跟他们抢生意呢?”公公每次听我说这话时,好象心有所动,只要有我们在场他便收敛一点不捡了。可过不了多久,老毛病就又犯了,并且理直气壮起来说:“现在哪里有捡垃圾的,都是收废品的。地上的废纸没有人捡不觉得脏啊?”看在他是长辈的份上,性格又倔,有时候只能顺着他,是没法与他生气的,有些道理也是说不清楚的。每当拿他没办法的时候,我们就向婆婆告他的状,求婆婆来管他。婆婆是个明朗的人,往往也是无可奈何地嘟嘟囔囔埋怨自己的老伴不听话。
其实,公公是个吃过苦特勤快的人,退休前做校长时,干什么事总喜欢自己亲自干,没有指挥别人的习惯。如果有学生的凳子或桌子坏了,只要他发现就自己亲自去修了;有人需要帮忙,也是亲历而为。因此,别人总说他没有一个当校长的样子。后来退休了,没事干,总是闲不住,看地上有废纸什么的总喜欢捡起来,特别是现在逢年过节满大街扔的都是广告纸和宣传纸片,他总是一张张拾起来打理得整整齐齐,当报纸卖,时间久了,便成习惯了。
和公公截然不同的是婆婆,婆婆因为比公公年青五六岁,就大不一样。在我们眼里,婆婆是个很开明的老太太,她总是精神抖擞的样子。当年我们年青人喜欢的,老太太从来不急着反对,有时候看不惯我们,只要跟她讲明白了,她会很快地转变思想跟上我们的想法。我们都很喜欢婆婆,只要你对她好,她不但思想能跟上你,行动上也很勤快。是那种勤俭持家,明辩是非,通情达理的知识性老太太。
2009年的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带着婆婆一块儿去登泰山。到达泰山脚下己是晚上九点,放好车子,准备进山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从红门入口买票时才知道七十岁老人不用买门票,一看婆婆的身份证正好七十整,且过了两天了,想不到又节省了120元钱,真是意外之喜,却也不得不让我们正视现实,原来老太太已经七十了,爬山可以吗?况且要爬一夜。我们的计划是爬一夜的山,第二天早上到山顶看日出。
那晚,月光很美,且很亮,提前准备好的手灯根本用不上。就着月光,树影婆娑,踏在斑驳的台阶上心中愉悦欢快,增添了许多情调,趁着夏夜的凉爽登泰山之趣堪称是一大雅性,想不到的是,登山之路上雅人还真不少,所以虽然是夜里,却不少白日的热闹。一路上,因为夜色,不能远观,只能近看。无视远方的景观,是因为看也看不见的,只有眼前的路和周围的景和相互鼓励的话语,是登山之趣。那一日,最美的景和最多的话题却是婆婆独自占领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这年青人专项运动的登山活动中,七十岁的数字更是“稀喜”,甚至是独一。“物以稀为贵”,“七十岁”一词,在这里却是年青人的一种动力。婆婆的坚持和毅力一路上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半道上不时有停下来歇息的年青人,看到满头白发的老人,不由得问一问老人的年龄,一听“七十”这个数字,顿时增添了他们登山的信心:人家都七十岁老人了,还能坚持,自己一定不能放弃!最后形成了一种场面:是年青人的羡慕与称赞增加了婆婆爬山的信心;是老人的劲头鼓舞了年青人的斗志。这种相互鼓励,互相支持,筑成了共同的目的地:于凌晨5点之前登上泰山之顶,相拥避寒,遥观天边,静看太阳腾空而现。当时听说,连续十几天了都是雾天,不见日出景观,唯有那一日,忽然天晴了,有了日出那壮观的画面,很多人都说是老人的坚持感动了上苍,我也沾了老人的光,那是唯一一次看见过的泰山日出,太阳腾空而跃的那一刻,宏观且壮美,至今记忆深刻。
对于双方的老人,我们是同等对待。我的父亲因为去逝得早,没能赶上和我们同去旅游的机会,剩下妈妈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便不在野外的景色之上了。她更喜欢逛商场,我们就偶尔带她到各处的大型商场转一转,因为已经习惯了清贫的日子,面对商场的光怪陆离和奢华,妈妈更多的是欣赏,并没有激起她占有商品的欲望,只是看,就是不买。我们有时候也劝她,说给她买点什么吧?她总是把头摇得像波浪鼓一样坚决。我们知道她害怕我们花钱,也不勉强,如果想买东西给她,只好是背着她时再买,而在一起买时,则是她自己掏钱她才心里舒服。我们把母亲当作是自己的,她却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一样客气。这是妈妈一贯的做人风格:自己吃亏可以,千万不能让别人吃亏。
有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也会同时带上双方的妈妈一块儿出去,把她们带到景色迷人的地方,我们去爬山。两位老人像亲姐妹一样坐在山脚下聊家长里短,很聊得来。等我们精疲力竭地回来时,两位老姐妹好像还有聊不完的话题,兴致正浓。每看到她们高兴,我们心里便得到了满足,充满了幸福。
我时常想,趁着父母们现在还能走动,尽量带他们走出去看一看,赏一赏风景,散一散心情。等他们走不动了,不想动了,我们再把身心驻足在那里,陪伴他们。父母在,我们的心才能驻足;父母在,我们便不会孤独;真正的孤独是父母的自我居住和子女的远离。
属于我们的日子也许还长,而她们属于我们的日子却日渐缩短,他们蹒跚的身影正渐走渐远,……。
与其将来远送,不如如今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