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和金融将碰撞出什么火花?
未来十年,随着金融资本大量进入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将变成一种投资品,其“保值、增值”的金融属性将被无限放大。
“艺术金融不能局限在西方市场主导的拍卖领域,而应大力发展由中国艺术市场自主创新的艺术品金融化交易的新路径、新方式,形成适应中国超大市场优势的艺术金融新模式。”
艺术品金融化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艺术品的鉴定、评估,“确真”与“估值”成为艺术品金融化的重难点问题,解决好了“确真”与“估值”这两大问题,就是为艺术品金融化的道路扫除路障。
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制度体系。其实早在之前,国家文物局就印发了《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其中,“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一项内容颇受关注,因为民间文物收藏是市场中最为活跃的板块,也与大众收藏息息相关,然而,一些真伪鉴定等问题,也让这一领域变得复杂。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也是艺术品市场活跃的原因。当前,艺术品金融从业者众多,包括投资基金、银行、拍卖行、画廊、文交所等机构,以及大量个体藏家、经纪入和投资入。在多种推动力下,艺术品质押、担 保、典当、保险、份额化交易、基金等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最近十年,中国消费升级的特征非常明显。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均呈现出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升级的态势。艺术博览会遍地开花,从观展人数的大幅增加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明显提升。艺术属于个性化的小众追求,而设计是面向大众的。设计是艺术的普及和延展,设计通常将艺术与实用消费联系在一起,具有设计创意的轻奢用品受到人们的普遍追捧。艺术开始进入学 校、社区和医 院,成为舒缓和调节精神健康的重要载体。艺术与商 场、酒店和商业地产全面融合,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特色经营,提升了商业的品质和价值。
作为文化产品,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流通便开始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属性。在国际化的商业环境中,很多时候艺术品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国家文化形象输出的名片。从这一点来看,艺术商品的社会价值应该高于其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