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状态是不乱于心
文/高英 〔首发原创文章〕
最近容易烦躁不安,不仅接近天命之年的我是这样,正处于青春前期的女儿也是这样,日常母女俩难免有话不好好说,很容易起冲突。
究竟怎么回事呢?尽管有时候我会变得格外消极悲观,也总是心不甘情不愿,四十岁后的自我修行不能就这样前功尽弃。
事态的好转要归功于我家先生,除了今年暑假时悉心陪伴女儿并耐心包容我,这次在国庆小长假中他非常冷静,有效地帮助我恢复了理性。
一旦恢复理性,我就能积极研究自家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主动处理某种潜伏的危机,常常可以化危为机。这是我家先生有时候戏称我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或者说是主心骨的根本原因。
忽然意识到好久没认真学习育儿知识了,便找了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关于青春期家庭教育的视频和我家先生一起看,边看边回顾从女儿出生到如今的成长历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家女儿并不在李教授所讲的青春期问题少年之列。
除了在三岁前女儿曾被留在姥姥家一年多的时间(好在是一岁以后)和日常她的爸爸因工作不常在身边之外的缺陷,女儿十四年的成长岁月基本是在被关爱被陪伴的状态中度过。再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家庭和完美的家长,更没有完美的成长,在我们家,所谓缺陷,只是美中不足而已。
那女儿近期怎么变得焦躁不安了呢?
学业压力肯定会有,但看着女儿的日常表现,这种压力应该在正常范围之内。对于上了初二的学生来说,毫无学业压力显然不太可能。
受原生家庭的严重影响,我会有情绪化和暴躁的时候,近年一直在努力调整自我,但至今不能根除,女儿受到些我的负面影响也在所难免。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唯一能做的,就是我要继续坚持修炼平和心态,虽然很难,但是相信事在人为。
同龄人的影响。常听到初中生的家长们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如何难管,现在的孩子说不得训不得,个子高了,脾气也大了,家长一管教孩子,孩子就动辄顶撞,甚至还有人和家长动手。而今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不仅杂乱无章,而且传递很快,一些青春期孩子的负面言行也在不断向周围甚至更远的地方传播。
我不能以为自家的女儿很有主见(我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她成为有主见的人),就一点也不会受同龄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影响,就像一个人并不吸烟,和吸烟的人接触过身上就会沾染上烟味一样。何况,再有主见的成年人有时都不免受到他人的负面影响呢?!自信不是自负,我必须重视这一点。
假如女儿不受同龄人的影响,她怎么会在和我产生争执后委屈地一再质问:“为什么别人都能压得妈妈来认错求孩子,我却要在事后对妈妈产生愧疚之心?”也就是说,女儿常常听到其他同龄人家里在母女产生冲突后总是妈妈服软向孩子低头的事情,她也想试试,觉得自己的妈妈应该按照这样的剧情来演才是。
在我们家,平时比较民主,假如我错了,也会向孩子低头认错,然而我从不会纵容女儿为反抗而反抗的无事生非举动,当她明明是自己不遵守规定而强词夺理导致冲突后,决不姑息。
其实这样的母女冲突曾经让我充满挫败感,几度要崩溃,觉得自己的教育怎就如此失败,怎么想女儿都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在小长假中,当我家先生一方面跟女儿促膝长谈,一方面对我加以抚慰之后,女儿不再故意制造剑拔弩张的局面,我也就冷静地找到了同龄人的负面影响是女儿近期心态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再次告诉女儿,家庭与家庭不同,家长与家长不同,人和人的条件不同,人和人的性情不同,人和人的理念不同,因此别人家发生的事情咱家未必发生,咱家发生的事情别人家未必发生,我们不要把自己代入到别人的感受中,也不要让别人干扰我们的心境。
按照李玫瑾教授的说法,育儿应该遵循这样的分时期原则:三岁前有恩于孩子,三到六岁立下权威;前面做好了,六到十二岁是平稳期,孩子最可爱,一般没多大问题;孩子最容易出问题的时期是十三到十八岁,尤其是十四岁到十八岁这四年。假如孩子在十三到十八岁之间出现严重问题,那就要承认是家庭教育的失败,父母必须求助外援——有教育资质的专业外援。
尽管女儿在临近十四岁时出现了“问题”——典型的为反抗而反抗,为顶撞而顶撞,但我相信自己的家庭教育并没有失败,相信自己的女儿只是在成长的路上有时会误入一个死胡同,需要我们做父母的引导着重回正轨。
在假期结束前,我们开了个会,一家三口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各抒己见,耐心地分析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决定每个人从反思自身做起,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坚持“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的家庭民主原则。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三口人的心重新贴近,形成了一股合力推动我们更加积极向上。相信明天会更好!
只要每个人都能心静神安,无论感情还是信念都不会被世上的纷纷扰扰打乱,就能坚持自己的健康方向,专心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负自己的生命。或许,人生在世,最好的状态就是不乱于心。
高英写于2020年10月9日,农历八月二十三,周五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