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些年,言而有“信”的日子
文:孙津安
图:来自网络
又一次搬家整理东西,还是不舍得丢掉保留了多年的信件。看着一堆厚厚的泛黄的信笺,不由得怀念起那些写信、收信的日子,脑海里浮想起当时寄信,拆信的场景依然感觉很温暖。
那时没有现在社会信息传递的方便和快捷,能有固定电话的也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现在的手机、邮箱、微信等等。特别是在当兵的那三年,每次等待来信的那个殷切期待,望眼欲穿,那样的日子快乐而充实。真是“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书抵千金”。
班长有没有我的信?在新兵连时,如果有了自己的来信,心里美滋滋的,如果没有自己的信会有点小小的失落。
训练之余收到老家来信,是最令人开心的事情,在信中,有长辈对我的切切嘱托,般般教诲;也有姐姐、哥哥们的激励,让我投身军营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意志,刻苦训练早立军功;更有同学朋友们的问候,和字里行间的羡慕之情,同学多会在信中给我要穿着军装的照片,班长还会让有女朋友的战友当众念念女朋友的来信……
那时我甚至会在日记本上记上,那天收到了谁谁的信。在新兵连有几个丰县老乡、下连队时授了嘉奖、去卫训队上学、得了学习标兵、被留到军机关门诊部工作、被评为优秀士兵、入党、报考军校,在部队点点滴滴的成长,都通过一封封书信告诉家人朋友。家里姐姐结婚了、大哥有个大胖儿子、二哥考上师范大学了、同学们在学校的趣事,学习情况也通过一封封书信传递着信息。用当时的话说是“半月谈”
因为信一来一回基本上两个星期。在当兵期间有两封信收到后我内心是五味杂陈,一封是二姐结婚前给我写的信,一封是爷爷去世,家人寄给我的信。二姐的婚礼和爷爷的葬礼我都没能回去,家人朋友在信中都表示理解支持我,也许这就是忠孝不能两全吧!
在部队的三年,是我写信最多的三年,印象中邮票从2毛涨到5毛再到后来的8毛,我们义务兵寄信是免费的,红的三角戳一盖就发走了。那时还流行在杂志的下方留言交笔友,好像我还交过几个笔友。
在信中和五湖四海的笔友,谈人生、谈理想,大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舍我其谁的气势。后来考军校以几分之差与我的军官梦失之交臂,部队首长让我留队,年轻的我选择了退伍,要是现在说什么我也要留队再考一年。
退伍回来后那年把、战友们会相互通信,谈谈结婚、生子、盖房子的事、考上军校的毕业分配、留队的战友工作生活等等,慢慢的战友、朋友的信件渐渐稀疏,元旦、春节偶尔收到几张明信片,上面有新年快乐、工作顺利等祝福语。后来和对象认识,我们还写过一段时间的信。
到了2000年左右,QQ、手机短信、慢慢的替代了书信。现在的我偶尔和朋友打电话、微信聊聊天、在战友、同学群里打招呼、保持着纯纯的友情,但我还是很怀念有信的日子。
一封信要迟来多少天……听着这熟悉的旋律想起歌声里的年华,也一不小心暴漏了自己的年龄。信封、邮票渐行渐远,怀念那些言而有“信”的日子,等回信的日子虽然漫长,但很幸福!朋友们还记得那个见字如面,记得那个基本靠书信交流的年代吗?
还记得我们丰县的邮编221700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