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朗诵:黎江朗诵朱自清《冬天》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

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

从天而降,飘飘洒洒......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黎江、苏扬,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和大家一起赏析与冬天有关的文学经典,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赏 析

刘长卿是盛唐向中唐转换的一个诗人,这首诗尤其给人一种层层不尽的想象。“日暮苍山远”,冬天的黄昏,苍山一片夕阳,很红,让人感觉到傍晚时分那种焦急的心情。“天寒白屋贫”,在中国诗歌印象里面,白屋本身就是贫寒的象征,屋子不大。

冬天天黑来得早,行人仓促,这个时候,作者夜宿在家里面。“柴门闻犬吠”,静静的山村里面,突然狗在叫,写到“风雪夜归人”,层层不尽的意思就出来了,到底是谁、是多远的人回来了,带着风、带着雪进门了,这种旅途的艰辛、回家的苍茫之感,这个画面就出来了。诗在这里戛然而止,用爆发性的这一刻来表现,引人遐想、引人体味,这就是一首好诗。

冬天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冬天,像一首意境深远而开阔的诗。让我们潜心欣赏,深深体味冬天献给大自然含蓄的美。

来源:中国乡村之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