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冯娜:诗歌在非常严苛地挑选诗人
人物介绍
冯娜,1985年出生于云南丽江,白族。毕业并任职于中山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有诗集《云上的夜晚》、《彼有野鹿》、《寻鹤》、散文集《一个季节的西藏》等。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奔腾诗人奖、骏马奖诗歌奖等多个奖项。参加第二十九届青春诗会。首都师范大学第12届驻校诗人。
文字 | 红 艳
图 片 | 受访者提供
01 出生地是我的精神原乡
8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来自广东的作家冯娜的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荣获骏马奖诗歌奖。骏马奖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国文学奖四大奖项之一(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为中国文学四大奖项)。这一天正好是诗人冯娜35岁的生日,她在自己的微信中写到:感谢这份特别的生日礼物。感谢诗歌,丰富了我的生命!
1985年出生的冯娜是白族人,出生于云南丽江。在她心中,家乡云南是一片充满了诗意、灵气和神性的土地。那里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和深邃的民俗文化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自己的生命。冯娜写了很多关于云南的诗,比如《云南的回响》《出生地》等等,她认为这些诗是对自己童年记忆的一种反刍。
人们总向我提起我的出生地
一个高寒的、山茶花和松林一样多的西藏
它教给我的藏语,我已经忘记
它教给我的高音,至今我还没有唱出
那音色,像坚实的松果一直埋在某处”
——冯娜《出生地》
“我觉得出生地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精神胎记,它可能会伴随着你的一生,在你的骨血之中好像都已经是自然地流淌了,它已经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你永远携带着这样一个精神的原乡在你的身上。”
丽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冯娜的父母都是教师,早年被分配在丽江市一个藏族、纳西族、彝族等多民族杂居的乡间工作,童年的冯娜不会说白族话,只会讲藏语,她和藏族小朋友一起爬过高山,趟过小河,还会在野地采摘鲜花作为儿童节舞蹈时的道具。童年生活让冯娜对云南、西藏、新疆这些遥远的边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边地人民热情、质朴、天人合一的生命态度也深深植入冯娜的诗歌血液:
我并不比一只蜜蜂或一只蚂蚁更爱这个世界
我的劳作像一棵偏狭的桉树
渴水、喜阳
有时我和蜜蜂、蚂蚁一起,躲在阴影里休憩
我并不比一个农夫更适合做一个诗人
他赶马走过江边,抬头看云预感江水的体温
我向他询问五百里外山林的成色
他用一个寓言为我指点迷津
——冯娜《劳作》
“我并不比一个农夫更适合做一个诗人,因为这个农夫他可能每天在他的土地上耕作,然后他获得了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生存经验,他用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了生活。我觉得不是要用笔把诗行写下来的人才是诗人,而是你在生活当中能够诗意地去理解事物,能够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万物,我想这就是一个诗人。”
02 图书馆,穿越时空的对话
冯娜在高中就有写诗的爱好,当时的语文老师告诉她,高考作文不允许写诗,但并没有阻止她继续写下去,冯娜对这位老师一直心存感激。2003年,冯娜考入中山大学公共关系专业,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大学期间她辅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并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前,她曾在广东电视台实习过一段时间,但从早到晚的忙碌和四处奔波让她感觉到自己无法保持创作的定力,于是选择了留校从事图书馆的工作。
冯娜的阅读非常广泛,对她产生影响的书籍和作家也很多,她的阅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工作和写作需要有目的性地查阅文献和资料,另外一种完全是兴趣式的,比如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或者书籍就会忍不住去读。图书馆如同一座奇妙的宫殿,让她有机会和几千年前几百年前的智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不过,在图书馆的工作需要每天按时上下班,也需要处理许多杂事,这对于天性热爱自由的诗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冯娜在几年前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你需要去处理不喜欢的事情,其实这是对你的一种修炼。比如我不喜欢坐班,但这不就是在训练我成为一个具有专注力、有持续性的作家吗?因为一个成熟和优秀的作家都是要有规律地工作的。”
03 城市节奏太快,来不及审视
一转眼,冯娜来到广州已经有17年时间。虽然生活中仍是如同候鸟般在云南和广东两地穿梭,但不经意间她已经把广州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与恬静闲适的家乡相比,大都市的飞速发展每天都在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也让诗人对城市文明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审视:
每一秒钟的燃烧和消耗,都让你偏离或靠近
你的身体是一件仪器
它的走神和误差,它的昏聩和精密
被一条限速的大道记录,这琶洲
这城市、这所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都在调校你
你,只能在风雨中握紧了方向盘”
——冯娜《驱车过琶洲》
“城市生活的节奏很快,我们没有办法很好地停下来去认真地“观看”它,而这个“看”对于我们从事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有时间,有这样的心力去慢慢地审视一个事物,去观察它。”
最近几年,冯娜写了不少关于广州的诗歌,她发现这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诗意。不过,总体而言,冯娜认为整个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它需要几代人的慢慢积累和努力探索。
从边地到城市,冯娜体会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二者就像平行时空一样,彼此没有交融,但都在按照各自的秩序和规律运转着,这让冯娜感到非常奇妙。
04 诗歌在非常严苛地挑选诗人
作为诗人是否有感到灵感枯竭的时候?冯娜表示,自己已经过了依靠灵感写作的阶段。一个相对成熟的作家完全可以驾驭灵感,并根据自己的目标保持稳定的创作。“如果你感觉写不出来了,你应该重新去投入生活,看看周围的事物,也许可以重新打开思路,而不是逼着自己硬写下去。”这是冯娜给一位作家朋友的建议。冯娜认为,诗歌创作是人生阅历、个人修养和长期的阅读积淀综合作用的产物,与其说是诗人在挑选诗歌,不如说是诗歌在非常严苛地挑选诗人。
冯娜举例说明,很多人小时候有种种爱好特长,但是长大后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一个诗人仅仅有天赋或者兴趣也是不够的,它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还需要经历一些挫折,抵挡一些诱惑。“假如你的修养没有到达那个境界,你的心性没有到达那个境界,或者是说但凡有一点没有到达恰如其分的位置的话,这首诗歌都不会找到你。”
冯娜这一次获奖的诗集名为“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这与她多年前写过的一篇小说同名。冯娜要用文学的方式讲述那些“被黑暗所包裹”、命运不为人所知的人的故事。“但到底是无数的灯火选中了这些夜,还是夜晚选中了这些灯火,这是说不清楚的。”
经常有人质疑,诗歌对社会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特别是在这个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对于这个人文学科领域不断被争论的话题,冯娜反问:“在一个物质已经高度发达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追逐一些比较现实的东西,难道我们都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再去关心自己的心灵了吗?”
诗人奥登曾说过:诗歌是不能使任何事情发生的。冯娜理解,这一方面是说诗歌是无用的,但是真正影响社会精神背景的就是无用的东西。“也许诗歌不会教给我们如何赚钱,如何养活自己,但它可以教会我们什么是美,如何活得更好,如何让生命有更多的可能性。至少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厚重,就像岩石的肌理一样,有很多的层次感,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丰富。”冯娜语气肯定地说。
05 我写作,是为了流逝的岁月使我心安
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也是冯娜常常思考的问题。
生活中的冯娜喜欢种花养草,喜欢四处游走,也喜欢和朋友聊天。最近,她正在完成一本岭南佛教鼻祖昙摩耶舍的人物传记。此外,她还从事了一些诗歌教育的工作,例如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创意写作中心担任特聘导师、长期担任东莞文化馆小诗人沙龙项目的诗人嘉宾及学术主持。冯娜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很不够用,但充实的生活也让她感到快乐。她很喜欢诗人穆旦的一句话: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只要有诗人存在,人类的青春就不会消逝。”在一次青春诗会的感言中,冯娜这样写道。时间无垠,冯娜希望在诗歌中寻找抵御时间的力量。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我写作,是为了流逝的岁月使我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