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家,也会伤人
最近,看《都挺好》,被苏家三个男人气到。
爸爸是个只想着自己,又天天作妖的自私鬼;大哥打肿脸充胖子,虚伪又喜欢道德绑架;二哥啃老啃得理直气,据说后期还会打自己的妹妹。
看到大嫂、二嫂和明玉几个优秀又明事理的女孩子被如此祸害,让人很是暴躁。
——想暴打苏家父子的古典君
想象一下,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妈妈性格强势、重男轻女,
爸爸窝窝囊囊,遇事就躲,
自己是那个被轻视甚至被厌恶的女生。
大哥可以花去家中大半积蓄到国外留学,
二哥工作了也能从家中随时“借”钱,
自己想上个理想的大学都不能,
只能为省钱上免费的学校。
甚至最后在家都没有容身之处,
因为哥哥需要卖老房
娶妻买房付首付。
你不甘心,
用逃离的方式和这个家告别,
终于有一天出人头地。
但血缘的牵绊,
还是让你始终躲不过一地鸡毛。
《都挺好》的故事,
就开始于重男轻女的母亲过世。
别人眼中风光无限的苏明玉,
背后是一个永远等不到
母亲“道歉”的童年。
然而,被伤害的孩子,
总是最渴望亲情。
葬礼上重新见到家的人苏明玉
还是不可避免地走近苏家父子的生活,
于是,开始了新的伤害。
有人说,
这是编剧刻意制造戏剧冲突。
但我们都知道,
为什么这剧让很多人会觉得扎心,
因为里面让人想到了太多的人间真实。
01
家,也会伤人
去年年底,一段视频
让很多人愤怒。
一个女孩天上只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突然被自己的妈妈暴打,
下手又重又狠,
全然不像个母亲。
而这,也不是一次偶然。
在视频的播放中,
完全可以看到这个家
打骂女孩早已成习惯。
妈妈、爸爸,甚至是弟弟,
都可以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女孩身上。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真的是世间最大的谎言。
不是所有父母,都配称父母,
家,也会伤人。
02
归宿,只有自己
曾见过有人说,
不愉快的童年经历
尽管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人在成年后却往往能从中汲取力量,
要学会感激这些经历。
可我觉得,
这完全是流氓理论。
那些痛不欲生的日子,
都是你咬着牙一天一天熬过来的,
凭什么要感谢别人的伤害,
要感谢也是感谢自己,
感谢自己没有倒下,
才没有辜负这人间一趟。
| 张爱玲和弟弟
张爱玲在作品里
曾这样记录自己的一次童年经历:
“我的头偏向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
无数次,耳朵震聋了,
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
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
那次,她被父亲毒打,
还被关了近半年的禁闭,
若不是姑妈舍命相救,
大概就病死在里面了。
此后,她逃到了母亲处,
结果又慢慢失望。
“问母亲要钱,
起初是亲切有味的事,
因为我一直是用罗曼蒂克的爱,
来爱着我母亲的……
可是后来,
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
为她的脾气窘难着,
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
那些琐屑的难堪,
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 张爱玲母亲
为什么“出名要趁早”?
不过是她想要自食其力,
不再卑微地依靠任何人。
在最灿烂的青春年华,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爬满了蚤子。”
万水千山的人生旅程中,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归宿。
03
可以不原谅
但一定要放下
《都挺好》里,
有场戏,让人看得很难受:
那是明玉跟客户赔罪,喝得大醉,
回去却没上床,直接歪在了浴缸里。
想起外套没脱,又脱下挂好,
然后攥着手机,
继续在浴缸里睡觉。
饱受伤害的人,总是这样,
即使倒下,
也会用坚硬的外壳包裹自己。
那些本不该遭受的痛苦,
失去的童年、安全感和信任,
即使长大成年,独当一面,
依然如阴影,极难消散。
对于在原生家庭受到创伤的人,
说从心底里原谅是很难的,
说原生家庭没有影响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不是就要在委屈和悲伤中度过一生呢?
“子女等待父母道歉,父母等待子女道谢”
无限的循环,总要有人打断。
就像剧里说“你可以选择不原谅,
但你也可以选择放下”。
与其在爱与不爱的困扰中委屈自己,
不如为骄傲的心寻找新的栖息,
尤其从现实的角度
有几件事一定要做:
1.经济独立,给自己底气;
2.与原生家庭保持适当的距离,你的世界不只鸡毛蒜皮;
3.不要自我怀疑,你值得一要美好;
4.不要害怕成为“他们” ,你就是你自己。
和最好的自己相爱,
让自己的真心能来去潇洒。
最后,想对每个曾委屈过的孩子说:
别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
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