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化解企业中的“组织焦虑”?
管理一个能在渐进式和跃迁式创新中取得成功的组织就好比玩杂技。一个只擅长扔两个球的杂技演员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有当杂技演员能够同时保证好几个球不落地时,人们才会把他的技巧当回事。
对于组织而言,要同时取得今天和明天的成功,管理者就必须同时玩转多个不一致的组织架构和文化,并建立和管理二元性组织。
正文字数丨2273 字
预计阅读丨 7 分钟
科层组织并非一无是处,它存在有效与合理的元素;而与之相对的自组织也并非完美无缺。
拿红极一时的合弄制来说。著名企业Zappos在实践合弄制中,就暴露出一些问题。
Zappos运营负责人安迪·多伊尔(Andy Doyle)就认为,合弄制下“统筹行动难度太大”。
哈佛商学院领导力和组织行为助理教授伊森·伯恩斯坦、Zappos公司CEO顾问、合弄制实施负责人约翰·班奇、Incandescent创始人尼可·卡纳的研究表明,当传统的岗位职责转换成角色的时候,带来一些问题:
执行变得更加复杂
在Zappos,每位员工平均承担7.4个角色,其中包含的职责多达25项。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应该如何分配注意力、如何安排事物的优先级、需要与多少人沟通协调,如何发展专业能力呢?
薪酬体系变得更加复杂
当一位员工多个角色时,很难设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和合理的薪酬水平。
招聘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面对大量、动态的角色系统,如何快速地找到合适的人选?
合弄制这种所谓的自组织模式,有所谓的“链长”、“大圈”中有“子圈”,这其实包括科层组织的元素:
● 结构
● 层级
● 管理者
还有研究表明,所谓的自主团队管理,其实比科层组织的控制力更强,只是变得更加隐蔽不易于觉察罢了。
这很具“福柯色彩”,揭示事物背后隐藏的权力机制。
自我管理团队是通过一些规范、价值观与群体压力等方式来实现控制,如果你不像大家那样做,你就是异类,不招人待见。
我曾工作过的两家公司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中第一家公司虽然不考勤,但是很少有迟到现象,为什么呢?因为担心迟到了,其他同事有想法。
第二家公司呢,可以迟到,只要按迟到时间交罚款就好了,相比之下,第二家公司就自由一些。
清华大学张勉教授对自组织实践进行了研究,将自组织实现的机制分为三类,分别是
● 文化
● 市场
● 结构
可以看出,每一种机制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问题。
如采取文化机制的维尔福公司,其文化有强大的非正式淘汰机制,员工的工作压力比传统更大,而且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似乎产生政治化的趋势。
维尔福因为过于依赖于文化,也影响了其发展速度,人数上没有突破500人。
再如市场机制,如果组织的业务方向和经营模式出现偏差、产品和服务的收益出现问题,其采取经济刺激的方式就会失灵。
鉴于小组的独立核算机制,可能导致内部的恶性竞争、交易成本增加,为了小组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这破坏了组织作为协作系统存在的意义,更适合那些业务比较简单,不依赖小组间合作的企业。
再如结构机制,合弄制即使采取结构机制的代表,它通过协作小组解决问题,一种是治理会议,用于建立和调整规则、修改角色和团队职责。
另一种是战术会议,用于对目标、任务的跟踪和校准。战术会议与科层组织会议无本质差别,只是更清晰、公开和透明。
结构机制下,需要学习和掌握一套规则,不断繁琐,且学习成本较高。
所以,自组织并非是一种完美的方案,全面否定科层制、全面接纳自组织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科层组织的一些元素,是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人们对其过度批判,甚至妖魔化和意识形态化了。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不能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也许,在当下谈了科层组织的价值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如果不谈科层组织的价值,也是不合实际的。
其次,数字时代的各种组织理论,可以激励我们想象和创造新的组织形式,但是不可忽视科层组织中包含的合理元素,避免激进的组织变革。
最后,科层组织及各种新型组织都可能存在一些“合理的元素”,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需要的组织元素进行创造性整合,进而形成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组织创新方案。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双元驱动系统。
所谓双元驱动系统是指,组织一面是层级组织,一面是网络组织。
在科特看来,企业在创业期的组织形态即是网络组织,敏捷、灵活、更具创造力。
而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层级组织逐步发展,出现了正式的职位层级、工作描述以及汇报关系等。
这是为了实现更高的运行要求,即更加可靠、高效与稳定,也因此导致网络组织慢慢萎缩。
科特并不否定层级组织,他说:
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扔掉它们,砸碎它们,重新开始,像蜘蛛网那样去组织,消除中间层级,让员工自我管理。
然而,事实却是那些成就优秀的组织层级与管理流程,是20世纪最让人震惊的创新变革成果之一,它们仍然是组织高效运作的基础。
在他看来,层级组织与网络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协调、无缝对接才能实现组织的可靠、高效、敏捷与快速。
科特从组织发展周期的角度,肯定层级与网络的价值,并寻求二者的重新平衡与整合,建立双元驱动系统。
双元组织,早在1976年邓肯就提出来了,之后经詹姆斯·马奇、迈克尔·图什曼与查尔斯·奥赖利三世得到丰富和发展。
双元组织强调兼顾马奇提出的“利用”与“探索”。
● “利用”,关注的是集中注意力、精确性、重复性、分析性、纪律性、控制性,以期利用现有资源和能力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 “探索”,则关注意外发现、担当风险、开拓创新、自由联系、疯狂的表现,以期探索新事物、开发新业务。
迈克尔·塔什曼与查尔斯·奥赖利三世也强调,企业一方面要关注一致性、可靠性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关注灵活、速度和创新。
创造双元结构是决定组织长期成败的重要因素。
马丁·里维斯、纳特·汉拿斯与詹美贾亚·辛哈研究发现,在2006年至2011年,最具双元性的企业在平均股东总回报方面,超出同行10~15%。
朱利安·伯金肖与克里斯缇娜·吉普赛研究了40种行业的4195名员工,结果显示,如果员工具备双元意识,那么企业的表现更好。
未来的组织创新,既不要妖魔化科层组织,也不要神话化自组织,而是寻求如何实现双元组织。
作者:刘昶
来源:管理思考录(ID:o-liuchang-o)
编辑:赵梦璇
排版:陈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