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能打败曹魏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近乎于神,可就是这样一个“神”,在六出祁山的战斗中却没有一次成功,六次失败表面看似乎各有不同原因,但屡战屡败就不是某一特定原因能解释得通的,一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存在,否则,凭诸葛亮的才智怎么可能一场都不胜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内在矛盾影响着诸葛亮取胜呢?
一、曹魏代表进步势力,蜀汉代表守旧阶层
曹魏的开创者曹操是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人,他本来供职于京城,由于能力超群,受到各方的重视,就连董卓这样的人都重用曹操,但曹操并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而是坚守自己的操守,在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家乡兴义兵讨伐董卓,充分体现了曹操身上正义情怀。曹操具有了势力后,在用人的标准上,提出了“得功者赏”的口号,使广大中下层人民和士卒有了向上发展的机会。而当时的东汉门阀派别严重,只有当官的后代才可以获得继承,中下层群众包括一些出身寒门的读书人都没有机会发展,这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而曹操的用人标准冲破了门阀观念,给官场带来了一股春风,曹操集团当时有很多人都是出身贫民,如大家熟知的武将许褚就是一个山民,凭借自己的武功与人品成为曹营当中的出色武将,曹操这一举措在当时无疑是代表先进的一面。
后来曹操又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进一步规范了用人标准,彻底废除了汉朝的门阀制度。治国先治吏,这是治国的根本。吏治清明必然国家兴旺,吏治腐败必将政息人亡。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前苏联的教训正是因为官员脱离人民,走向腐败、反动,成为人民的对立面,所以才会在一夜之前从一个世界超级强国变成二流国家,至今仍未恢复元气。曹操深知治理国家的要诀,所以他首先抓的是官员的配备。把一批有才华,肯为百姓办事的人才推上各级岗位,夯实了曹操集团内部结构的基础,使上下都充满了活力。
曹操在所管理的地域,顺应民意,注重开发水利,制定屯田制度,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天下三分有其二,曹操不是完全靠打出来的,而是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民众的呼声,才得以逐步强大的。
反观蜀汉方面,提出的口号是“克复中原,恢复汉室”。当时汉朝已经没落,豪强兴起,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兼并或剥夺,无数家庭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再加上各地军阀混战,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大量青壮年死于战争,百里不见人影,千里不闻鸡鸣,随处可见成堆枯骨,人民群众纷纷揭杆而起,如黄巾起义很快就发展成百万大军,由此可见汉朝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此时蜀汉提出恢复汉室,这是明显逆潮流而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都亡。中国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都逃不出这一规律。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哉,诸葛亮在战略问题上犯了致命错误,这时提出恢复汉室能有几人响应,几人赞成?除了那些失去豪奢生活的旧贵族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可以说其它没人愿意。这种代表守旧势力的奋斗目标生下来就是先天不足,注定不会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古往今来的真理,所以诸葛亮制定的目标是致命的错误。
二、诸葛亮看重的是人谋,不懂得物质决定意识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到,曹操之所以打败袁绍,靠的就是人谋,在诸葛亮的脑海里,似乎什么事都可以通过人谋来实现目标,他把人为不恰当地放到了不恰当的地位,隆中对构想的 实现,东吴舌战群儒的扬名,作战中多数谋略的成功,更使诸葛亮固化了他的这一思维,这其实就是诸葛亮屡战不胜的根本原因,也是时代局限了诸葛亮的眼光。
战争的胜负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和限制,首先是物质上的条件,这个物质不是指单纯的物资,而是对战争影响的客观条件。包括天时、地利、人和。当时的蜀国并不具备伐魏的条件,国小力弱,土地面积不到魏国的三分之一,人口不到魏国的三分之一,兵员不到魏国的五分之一,魏国50多万军队,还有大量的后备军,蜀国充其量也就10万不到的战斗兵员。
再看蜀国的兵员构成,大部分是蜀国人,对于奔赴千里出川作战恢复汉室,大部分人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曹丕称帝后,汉朝已经不存在了,兴复汉朝相当于要从棺材里将一个死人再变活,这是违背常理的事,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诸葛亮却一直朝这个方向不停地努力,从这个方面看,诸葛亮其实是小智大愚,这也是诸葛亮的悲剧。
三、战争的胜负是团体的对抗,不是一人能够扭转乾坤的
战争是一个综合实力的对抗,从物质到精神,从智能到体能,从领袖到士兵都会受到检验。一个集团就是相当于一根链条,每个环节都必须是坚实的、硬核的,每个环节的连接也必须是牢不可破的,两支军队的对抗就看哪个链条厉害、结实,而不是比拼的某一环节。诸葛亮之所以六败祁山,就是因为他打造的这个链条的环节并不牢固。如:马谡只是谋士上的一根链条,诸葛亮却把他放到了领兵作战的环节,就成了整体环节的薄弱环节,焉能不败。蜀国粮道崎岖,千里运粮不便,这个环节诸葛亮出山之前并没有解决好,致使两次因粮不足而功败垂成。运粮官苟安是个酒色之徒,这样的人押运粮草本身就自带风险,后面果然成了蜀国战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仅这一人就败坏了一次北伐。可见链条每一环节的重要性。
曹魏、蜀汉两大集团的对抗比拼的就是各个集团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非一人之力能为之,只有个人的作用而无集体的发挥,那么这个集团是没有力量的,只有少数人的积极性而无多数人的热情,那么任何一个事业就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成功。
悲哉!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