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

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

谷入于胃,流行于脏腑,

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

莫不以胃气为本。

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故仲景《伤寒论》阳明症最多。

阳明者,胃也。

变化五谷滋生之大源,

七情六淫皆以胃气强弱为转移,

推而至于温热、暑湿、疟痢、咳嗽、呕泻、肿胀、胸闷、气痛等症,均出于胃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

内而脏腑、气血,外而筋骨、皮肉,

无不赖以灌溉,万物所归者也。

经以胃为多气多血,一身之关键。

人身七情之感,

怒盛伤肝,肝动则气逆上冲,怒息则肝自平,而所病者,乃被冲之胃耳。

假使邪入五脏,其人立死,

虽轻邪亦为痼疾矣。

市医不知生化之理,

谬称风伏于肺,

又云脾为生痰之本、

肺为贮痰之器,

或谓痰迷心窍,

殊觉喷饭,不思之甚。

盖肺为娇脏,何能留风、贮痰?

试问其风、其痰,从何道入内耶?

至于心为一身之主,其窍更何能容痰?

况心、肺居至高之位,不能入痰,

即脾亦为清净之脏,亦不能容痰。

每见痰由食管吐出,即知痰生于胃矣。(气管之痰病,尿道之浊病,血脉之脂病,阴道之带病,鼻腔之涕病,肠管之便病,腺管之泌病,统皆胃病,土病,皆由平滑肌泄排,皆降皆出)

余临症研究,历验心得而阐明之,以启后进而免再误也。

大抵人身以胃为总司,

其用烦杂,其位冲要,

凡内外诸病无不归之于胃。

余每用治胃方法以疗诸病,功效捷应。

今特揭明,以备采择,不致为古书所惑。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语,推而至于《内》、《难》经文,其中谬误,不可枚举。

余为活人计,不得不直言之欤。

澜按∶

万物莫不归于胃,故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也。

今先生阐发胃之功用,

博考治胃诸方,以疗温热、湿温危 ;

又扩充肝、肺诸病,亦因于胃病者,

于是专以治胃,功效昭着。

藉以启后进之智识,

不致仍惑于阴阳五行、

八味六味汤丸可治一切病患之遗害,

挽回温补之颓风,

先生之济世苦心,昭然若揭矣。

  1. 上一页: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2. 下一页:保身可以却疾说

(0)

相关推荐

  • 脾旺不受邪

    <金匮要略·脏 腑 经络 先 后病脉证 第一>: "夫治未病 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 之" . 是说脾的功能健旺, 则人体百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

  • 《证治心传》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 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 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 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涡斜,频吐涎沫, 有真中.类中之分别, 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 ...

  • 《证治心传》疟咳嗽记

    尝读<内经·疟论>,治法独详, 分十二经见证,以荣卫为纲领, 以气血分阴阳,而察外感.内伤之偏盛. 若其人阳盛则发热,阴甚则恶寒. 以膜原居表里之界,入于卫气所行之度数, 互相争拒,则寒热 ...

  • 《证治心传》侍疾应知论

    医为人子,所当知古人有<儒门事亲>之书,良有以也. 第医理邃深,而知医之理难为庸人律也: 惟侍疾之道,是贤愚当共晓应为之要也. 若父母偶染疾病,为子者当慎择良医,亟早调治,毋待病邪深入,以 ...

  • 《证治心传》保身可以却疾说

    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 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病患缠绵. 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乐. 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 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 一切疾病生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 况世无良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