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八)

如果是脉象微弱而怕冷的,也就是说脉很小又恶寒,这是表里阳气皆虚,阴阳俱虚,这个时候不要再发汗,这个阴阳俱虚有可能是误用汗法、吐法、下法所导致的,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然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瘙痒的症状,这种就适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为什么会瘙痒,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大家可以做一个实验,你用一根两头都是空的管吸满水,用指头按住顶端,那水是不会掉出来的,只要把指头一挪开,水,哗的一下全部都流出来了,所以,我们中医好多利尿利水就是这样,只要发表,把毛孔一打开,小便就出来了,所以有很多水肿用利尿剂排不出来的时候,就用发汗的方法,要发汗,肯定是要用热性的药,热性的药也有区分,有剧热的药,比如牛黄,有人说牛黄有毒,其实没毒,就是因为他剧热,很热,所以常常会用牛黄来消一些严重的水肿,那个速度很快。

有的水肿不是很厉害,我们就用中热的药或者是温性的药就可以,例如像麻黄啊之类的,那么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这样,发一点小汗就可以了,小汗一出来,毛孔一打开,小便就排出来了。

当有寒热出现的时候,桂枝麻黄各半汤中的桂枝,最主要是发热,麻黄是散寒,麻黄他还有宣肺闰喘,还有利水肿的功效,这个处方我们要怎么来区分,像刚才那种讲法,大家可能会感到有点蒙圈,所以,还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可能更容易记得住,我们要去问那个病人,忽冷忽热的现象,也就是往来寒热,这种往来寒热一天两三次,然后你就要去问病人,到底是热多还是寒多,哪个时间比较长,如果病人告诉你热多寒少,再问他大小便怎么样,他说还可以,身上有点发痒,像这种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如果是往来寒热还兼有恶心呕吐,那这个病根本就不在太阳,所以,用太阳病的方子就不对。往来寒热还兼有恶心,这个病就已经进入到了少阳,根本就不是太阳症,太阳证也有往来寒热,忽冷忽热的现象,与少阳证区分的地方就是少阳证有恶心。病人只要有忽冷忽热没有恶心,按太阳证去处理就对了。

桂枝麻黄各半汤,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各一半混在一起,主要区分还有一点就是身必痒,身必痒其实就是我们在发汗的时候,还没有完全透发出来,这个汗已经到了皮肤表面,但是又没有办法离开皮肤表面,停在皮肤下面的时候,就会造成皮肤骚痒。

麻黄又叫“青龙”,麻黄在药房中,拿出来是一节一节的,细细的,像牙签一样,是青色的,麻黄有节枝的,麻黄的节可以止汗,节要拿掉,麻黄的枝可以发汗,所以用于发汗的时候,要去节,像当归一样,当归的身补血,但是当归的须是破血的。所以怀孕的人吃当归身是补血,吃当归须是堕胎。

我们来看看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处方,这个处方在伤寒论中原方,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一两  麻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简易记忆法:五三三三三,桂枝五,芍药三,生姜三,甘草三,麻黄三,另外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颗,在伤寒论中桂枝麻黄各半汤对麻黄的要求是去节,为什么要要求去节呢,因为麻黄的节有止汗的功能,麻黄的身才是发汗的。但是,现在药铺里面要想专门买到去节的麻黄可能很难买得到,除非自己采集。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方歌: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而呈热色痒均驱。

大家从方中不难看出,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这五味就是桂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这就是麻黄汤,这两个方剂加在一起的合方,就变成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我们也可以说是在桂枝汤中加麻黄和杏仁。

我们前面讲了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把厚朴换成了麻黄就变成了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如果把芍药,生姜,大枣拿掉,那就只剩下桂枝,麻黄,杏仁,甘草,这就是纯粹的麻黄汤了,关于麻黄汤,我们后面会专门来讲。

我们在煮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时候,要先煮一下麻黄,待水开了以后,把上面的沫去掉,再把其他的药放进去一起煮,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智慧,几千年前就知道麻黄里有麻黄碱,其实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检测手段,也不知道什么叫麻黄碱,都是亲自尝出来,所以,才会有神家尝百草。

我们在煮药的时候,习惯用九碗水煮成三碗水,假如说用七碗水煮成三碗水,与九碗水煮成三碗水,九碗水多一点煮,煮的时间就要长一点,药力就要强很多。每次温服一碗,内科病的时候,常常是早上一碗,晚上一碗,第二天再喝一碗,如果是治表证,发汗的时候,每三个小时喝一碗。吃了第一碗,汗没有发出来,三小时后再喝第二碗,汗还没有发出来,三小时以后再喝第三碗,如果三碗喝完以后还没有发汗,那就可能是你的剂量开的太轻了。

正常情况下,喝第二碗就会发汗,只要发了汗,剩下的药就不要吃了,否则就会太过。如果剂量开得太重了,发汗太多的话,加一点炮附子下去就可以救逆。

(0)

相关推荐

  • 桂枝二麻黄一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原方组成] 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5.4克),芍药一两六铢(3.7克),麻黄去节,十六铢(2.1克),生姜切,一两六铢(3.7克),杏仁去皮尖十六个(2.5克),炙甘草一两二铢(3.2克),大枣五枚 ...

  •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止痛方剂类 1. 麻黄汤《伤寒论》

    『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之止痛方剂类 1. 麻黄汤《伤寒论》

  •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合病合证之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第23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8.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太阳厥阴合证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 ...

  • 麻黄汤《伤寒论》

    20210209二阴天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麻黄(去节)9克,桂枝6g,杏仁(去皮尖)9g,甘草(炙)3g 先煎麻黄去上沫,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零)

    伤寒论第69条辨: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用发汗,或泻下以后,病仍然未解除,出现烦躁不安.恶寒.肢冷.腹泻.脉沉微细等症的,用茯苓四逆汤主治. 伤寒,当病人用了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

    桂枝加葛根汤的方证对应就是只要有太阳中风且还有项背强痛不舒服,太阳中风是什么症状,大家应该还记得,我还专门发一个表进行对比,发热,汗出,恶风,这是太阳中风,我们通常把他叫做桂枝汤证,如果还有项背强痛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