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没有“理想”
车和家SEV失败了,理想智造ONE凭什么能成功?
记者|冯金刚
2000年,还在念高中的他创立了泡泡网,并让他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随着泡泡网的发展壮大,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辍学创业。正式开始创业后,他将泡泡网做到中文IT垂直类网站的领跑者。
2004年,他再次作出关键选择:放弃泡泡网,拟成立汽车之家。2005年,汽车之家上线,同样快速发展至国内前列,目前,汽车之家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网站。
即便高中还未毕业,但接连创业成功的他无疑成为创业者的典范。他就是李想,他将“硅谷传说”在中国演绎。
就像大多数传说一样,故事主人翁往往充满崇高的理想,但李想的理想却不那么显山露水,反而更多的是对产品的偏执,他是一个极度务实的人。
这一点从李想2015年创办车和家开发的两款车型也可以看出。时维新能源车产业大爆发,各路人马对新能源磨刀霍霍,造车新势力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莽荒之际,市场畸形无法避免。
虽然中央顶层设计明确表示“短途适用纯电动,中长途用插混、增程式或者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但绝大多数车企“见补贴眼开”,发力技术门槛更低、更容易实现的纯电动车型,包括一众新势力也几乎都是冲着中高续航的纯电动车而来。
李想没有随流,他做了两款车,车和家SEV和理想智造ONE,前者是一款微型电动车,面向短途出行,后者是一款增程式电动车,面向中长途出行。
不像其它新势力开发出中长续航的纯电动车后,由于续航顽疾难破疲于推广,便给我们描绘出智能电动车、无人驾驶电动车的后时代汽车社会,而李想直面产业现实,推出适时可用的产品。
直面当下,赢在未来,而不是执意未来,粉饰现在。
李想没有“理想”,只有对产品的偏执:中高续航的纯电动车既然难用,干嘛不做低速好用且廉价的微型电动车?干嘛不做没有续航担忧的增程式电动车?
那这是否意味着李想造车必然成功?
非也。
诚然李想已有两次互联网创业成功经验,但汽车行业与互联网行业有天然隔阂壁垒,“造车绝非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这也是传统造车势力猛怼新势力的一大原因。
而事实也是如此,李想造的第一款车SEV确实以“失败”告终。今年3月29,李想向相关媒体表示将停止SEV项目。
之于失败的原因,无非判断政策失误。
从产品的角度,SEV介于知豆这种微型电动车与低速电动车之间。从法规的角度,SEV仍然属于低速电动车,没有名义上的路权,处于市场灰色地带。
而车和家在刚开始做SEV项目时,判断相应法规最早会在2016年出台。但是直到现在,低速车依然没有被解禁。
SEV项目失败,至少说明了,即便是汽车之家创始人,也不一定造车成功,他也是个造车门外汉,造车之难昭然可见。
10月18日,李想第二款车正式发布,以理想智造ONE之名,从3月的“败北”到10月的再起征程,这一次李想将向何方变得更为扑朔。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活动现场布置满是仓促,网站与其它官方平台上线不久,车型未完成最后定型……李想这次有点慌。
从车和家到理想智造,车子还是那个车子,只是换了个马甲,一方面降低SEV项目失败带来的品牌风险,另一方面显现李想决不罢休的态度。
上次赌上人生信条(车,家),这次赌上姓名(理想,李想)。
所以,既然“all in”了,那是不是应该先遵守下规则?
增程式电动车是电动车吗?增程式电动车再谈续航忧虑有意义吗?纵然新势力先行者有冒险之嫌,但不至于成为被鞭笞的目标,虽同为新势力,但技术路线不同,也不可同日而语。
对其它主推纯电动的新势力而言,理想智造选择增程式电驱确实是个更为务实的方案,犹如一记螳螂捕蝉,看似有备而来威力不小,但相较背后的黄雀,也许不堪一击。
按照李想的说法,ONE车型将于明年上海车展开启预售,补贴前在40万以内,价格极有可能比同样“没有里程忧虑的比亚迪全新一代唐”贵10万,且不说理想智造是否有新势力的通病——批量生产、交付能力薄弱,仅仅是这多出的10万也难以令人接受。
采用大而全的知名零部件固然令李想在台上演讲更有底气,但理想智造的品牌是否撑得住水涨船高的售价也是个问题。
不论如何,对造车“all in”的李想来说,一贯延续了他务实的做事风格,至少ONE在续航上令他很满意。至于未来如何,我们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