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蛋文化”会杀了Uber!

当一座大厦行将崩塌,没有一只白蚁觉得自己有责任,但事实并非如此。丑闻频出的Uber终于开始尝试改变企业文化。

不过一年,当初的汽车出行宠儿跌落神坛,遭人诟病的“混蛋文化”最终导致Uber成为人人喊打的恶棍。高峰涨价、窃取商业机密、性骚扰等一系列商业弊端、违规罪证和企业文化丑闻如同火山爆发般猛烈,揭开Uber的“真面目”。为求生存,Uber开始大变革。

不择手段 胜者为王

Uber在全球的扩张步伐诠释着强势的“胜者为王”的企业理念。为此,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alanick领导Uber屡屡挑衅规则。即使政府抵制,财大气粗的Uber频频向市场内投入巨资,霸占一座座城市。

据CB Insights近日汇总的美国市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情况,截止至2016年12月份,在谷歌、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的支持下,Uber融资125亿美元,估值达680亿美元。雄厚资金支持下,自2010年上线以来,Uber进入一个市场后采取烧钱的行为,为用户和司机提供高额补贴,但因与出租车行业抢饭碗,遭到了多方抵制。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内华达州等部分地区、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城市认定Uber没有合法运营执照,违法运营,以及无法保障乘客安全而封杀这一汽车共享服务商。可是政府愈发抗拒的事物有时愈被用户所支持,只因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多利益好处。即使“高峰涨价”策略也得到高峰时期打不到车的用户的欢迎,司机也可从中获取更高额的车费。

激烈竞争下,烧钱抢夺消费者无可厚非,新兴企业不可避免地需要挑战和碰撞市场规则。然而今年3月,《纽约时报》报道,Uber为逃避当地执法机构的调查,利用名为“灰球”(Greyball)的反钓鱼程序,对全球各国执法部门展开大规模监控。如果属实,Uber将面临法律方面的惩罚。

与此同时,谷歌与Uber的商业机密窃取案和专利侵权案闹得全球人尽皆知。事情起因是,Waymo前工程师、Uber高管Anthony Levandowski在离职期间将谷歌自动驾驶技术的技术文件下载下来,创办Otto无人驾驶车创业公司。2016年8月Uber斥资7亿美元收购Otto,间接获得Waymo的无人驾驶技术,后用于自身研发项目,由此侵犯了后者的专利权。今年年初Waymo一纸诉状将Uber告上法庭。如果前者获胜,Uber的自动驾驶研发可能将被叫停,陷入停滞。这将沉重打击已经展开无人车测试的Uber。

起初Uber否认Waymo的说法,要求联邦检察员调查Waymo对其高管的诽谤行为。紧接着它以拒绝配合内部调查为由开除了Levandowski。局势非常不利于Uber,最终法律判决该出行服务商向Waymo归还被盗窃的机密文件。这一判决结果直接导致Uber无人车大量研发项目陷入停滞,受到重创。

“混蛋文化”

有人说企业文化常常与创始人的性格极为相似,或许这恰恰解释Uber不择手段策略的由来。创始人Kalanick向来被视为傲慢无礼、情商低能。为了大幅开疆拓土,他认为内部的人力才干是坚实的后盾。只是当一味偏重能力,忽视人品,就会生成一种扭曲的企业文化。

Uber最饱受争议的一项丑闻就是性骚扰猖獗,而它对此却毫无反应。企业文化由此被痛斥为“混蛋文化”,令人愤怒备受指责,但Uber长时间以来却毫无认错的态度。

Uber内部女性员工则经常受到男性高管的调戏和侮辱。2016年年底从Uber离职的软件工程师苏珊·富勒(Susan Flowler)在个人博客上描述Uber令人难以接受的性别歧视文化,以及自己在Uber受到的种种性别歧视,一些男性技术经理毫无忌惮地在女性员工面前“开黄腔”。而人力资源部不仅视而不见,还对她进行威胁。尽管苏珊的技术水平出众,撰写的书籍曾被著名计算机出版商之一O’Reilly出版,但她难逃经理的歧视和折辱。

《纽约时报》分析称,Uber内部强调精英管理(meritocracy),无论人品如何,是否曾违规,只要够聪明就可凭借才能晋升入高层。正如苏珊在博客中义愤填膺地揭露,人力资源部威胁她,倘若她举报,她的上司可能会报复性地给她的工作打差评,这时公司不会介入她们之间的纠纷。不仅如此,苏珊的上司则向她表达了同一层意思,他是公司一名非常优秀的员工,高层不会因一个可能无辜的错误而处罚他。

所幸,苏珊曝光的Uber“混蛋文化”引发外界对Uber侵犯道德底线的讨伐,终于引起公司董事会的重视。Uber聘请律师事务所和美国前总检察官Eric Holder对内部的企业文化展开调查,解雇20多名员工,Uber亚洲业务总裁Eric Alexander赫然在列。2014年一名印度乘客乘坐Uber时被司机强奸,掀起轩然大波。Alexander认为,这是竞争对手Ola所操纵,并且想方设法证实自己所想。这一违反道德的行为最终导致他被解雇。

《纽约时报》指出,Uber曝出的丑闻足以令之汗颜,诠释着一家初创公司的文化怎样背离正道。即使在“轻礼节,重利润”的硅谷,员工对Uber企业文化的痛诉也令人惊讶。

傲慢的Uber开始整顿

丑闻桩桩件件,Uber内部和外部的问题始终未曾平息过。困境使Uber董事会下定决定来一番整顿。近日,调查官Holder发起一场董事会会议,决定是否开除高级商业主管埃米尔·迈克尔(Emil Michael),要求Kalanick休假三个月。

这一举动将砍掉Kalanick的“右臂”,降低对Uber的参与度。一名创新者、公司的行为榜样就此发生定位的转变,可能失去对市值700亿美元的绝对控制权。一连串的混乱也进一步动摇Uber的管理层。

只是由于Uber的公司结构,Kalanick的职位暂时安全。如同硅谷规模较大的科技巨头,Uber 9人董事会中7人持有超级投票股,享有极大的话语权。联合创始人Garrett Camp和Ryan Graves认为Kalanick强势的领导能力在面对咄咄逼人的出租车行业时是非常必要的。《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公开表示Kalanick愿意改变。仅有两名风险投资人对Uber的管理制度表示担心。

因此无论Kalanick休假与否,可能都不影响他在Uber内的控制权。但Kalanick虽然未被逐出他一手创办的团队,但三个月的休假足以改变诸多事情。一直以来“高峰涨价”、“混蛋文化”和逃避执法使Uber傲慢的态度和不择手段深入人心。而这恰恰是Kalanic的个人性格所打下的烙印。董事会采取行动,砍掉Kalanick的亲信,要求他本人休假三个月,正是在利用这一时期从高层开始清洗、改变企业文化。

当这个全球出行行业的颠覆者上空愁云密布,竞争对手闻风而起,利用它的不幸趁机抢夺蛋糕。近日Waymo宣布与打车服务商Lyft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测试。Lyft的用户分布较为广泛,因此可帮助Waymo收集数据,分析路况和行车习惯,同时推动用户更快地接受无人驾驶车。Waymo选择Lyft作为合作伙伴等同于切断了与Uber的复合可能性。

混乱的企业文化、强硬的外交政策、无视市场游戏规则,媒体宠儿Uber黑料尽现人前。品牌形象由此严重受损,人事结构面临大幅洗牌,竞争对手趁机崛起,Uber受到的损失已难以量化。【END】

速度 深度 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