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无人不知,但对于它的真名,31年前才意外得知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可谓家喻户晓,它处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的三江交汇处,高达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形象生动,宝相庄严的同时,有保留了慈眉善目的亲切感,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游客驻足。要知道,这尊大佛修建于唐朝,在一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花费的时间、人力和物力,都是难以想象的。

开元初年时,有一位叫海通的僧人云游至此,看到三江交汇处往往是行船凶险之地,许多船舶在此处折戟沉沙,许多家庭为此支离破碎。于是,他决定不再游历,发愿要以化缘所得来兴修大佛。

海通是个穷和尚,化缘的钱也是车水杯薪,要修建摩崖石刻大佛,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他说到做到,而且并不拖延,只要有了开工的钱,就先行修建。他的诚意感动了当地的善男信女,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史书记载,当时形成了“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的壮观场面。

常人看到海通的善举都会为之感动,然而贪官污吏却只看到了其中的利益。当地的郡吏发现海通筹集善款,便前去索贿。海通却大怒道:“修佛的钱,你们还想吞没?我的眼珠都可以给你,钱是一分没有!”郡吏也动了气:“那你就把眼珠挖来给我看看!”

第二天,海通亲自持刀挖掉了自己的眼珠,命人用盘子装好给郡吏送去。郡吏又惊又惧,这才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并且亲自登门,跪在海通面前请求原谅。从此,这位郡吏再也没有阻碍过工程,而且还真心地出了不少力,以此忏悔赎罪。

可是,就在大佛修建得如火如荼时,海通却提前圆寂了。他后继无人,工程项目群龙无首,只好停止了,此时大佛还只修到肩部。多年后,章仇兼琼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捐献出自己的俸禄,还找到了海通的徒弟,让他们继续修建。

由于章仇兼琼在朝廷的人脉很广,他劝说朝廷将当地麻盐税款拨给修佛所用,所用工程进度很快,没多久就修到了膝盖附近。然而,也是由于章仇兼琼人脉太广,不久就调到朝廷担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陷入了停滞。

这一等就是四十年,新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到来时,也仿效章仇兼琼修建乐山大佛,终于在第三代工匠的努力下完工。前前后后,大佛的修建一共花费了九十年的光景。

这座大佛依山而刻,展现出高超的技巧。它不仅栩栩如生,还有巧妙的排水系统,确保了石刻历经千年而不损毁。而且,历朝历代对于这尊大佛都倍加珍惜,光是明清时期,就有十几次修缮。建国之后,人们在维护的过程中,还有两次重大发现。

人们知道,唐朝从武则天开始重新佛教,而且风气一直很盛。开元时期修建的乐山大佛,其实就是以弥勒佛为原型的造像。这尊佛像除了巨大之外,最显眼的就是头上密密麻麻的突出物。其实,这叫做肉髻,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代表着地位尊贵,法力无边,更代表着无上光明,符合海通当年修建佛像“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的宏愿。

然而,要问起这些肉髻到底多少个,可能谁也说不清,也没有相关史料可以查证。还是在1961年,政府对它修缮时,用粉笔一个个标记点数,这才确定为1051个肉髻。

另一个发现是确定了乐山大佛的真实名字。乐山大佛是后人对佛像的称呼,那是根据它所在的地名而取的。唐人修建它时,到底怎么称呼,一直是个谜。然而,在31年前的1989年,专家们偶然之间揭开了谜底。

当时,国家启动“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透视体检,发现大佛内部薄弱的区域。没想到,发现了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座石碑。专家寻访而至,找到了这通刻有《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的石碑。

原来,乐山大佛的真名叫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不说的话,我们绝对不会知道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