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人难免胡思乱想
疫居老家将近两个月,肚子上的脂肪有上涨的趋势,却不敢让脑子的脂肪暴涨。
每天以读书、码字、去油松林里与油松对话……抵消脑子的安逸,以及一不小心就会因安逸而形成的懒惰。
人一懒惰,脂肪就会勤快起来吧?我想,脑子也一样。
期间,有几个问题,多次想了又想,却似乎并没有想得特别透彻,还是分享出来,仅供有同样想法的朋友参考。
1/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乞讨书单?
我忘了是谁说过,不要盲目信奉书单,不论是谁提供的书单。
没有任何一种书单可以通用,成人书单也好,幼儿书单也好,没有任何一本书或者几本书可以成为人人必读书。
有时候,书单甚至只是书商一个促销的道具。
每个人都有阅读偏好,小孩子也有。喜欢看漫画的,不一定喜欢读童话,喜欢读小说的,不一定喜欢读诗歌……
多去书店转转,要比盲目追随书单有更多机会遇见符合心意的好书。
2/
在一个酒鬼眼里,任何菜都是下酒菜。
不论是鲁中的炒哈喇,还是长沙的剁椒鱼头,不论是滇西的青菜豆腐,还是辽西的干豆腐炒辣椒……
两杯白酒下肚,所有下酒菜都失去味道。喝酒的氛围,喝酒的人,携带着醉意天南地北的话,开始佐酒。
到后来,干脆以酒佐酒。
就像昨晚的酒局,喝着喝着,就喝到了30年前的时光和回忆里去了。白酒透了瓶,一杯接着一杯的啤酒,哪里还在意什么雪花或者青岛,哪里还管它是哈啤还是燕京。
在一个酒鬼眼里,30年友情的度数,没有任何一种高度白酒比得上。
3/
所谓仪式,也无非是形式的一种。
搞个仪式,走个形式,是很多衙门的日常。缺了仪式,似乎就让形式太过于形式化了。
形式化严重起来,人就变得麻木,麻木久了,就需要用仪式感来自欺欺人。
我曾经在某个儿童节如此感慨:
如今,孩子的童年不叫童年,叫仪式感。在形式里,在朋友圈里,在大人的虚荣里,唯独,不在孩子心里。
当一个节日流于形式,这个节日再无快乐可言。
4/
不再企图改变父母固守终生的习惯。
积习难改。
从苦日子过来的父母,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每一片蔬菜叶子,珍惜每一滴水,珍惜每一个早已毫无价值的物件,甚至珍惜每一把烧水煮饭的柴草。
剩饭剩菜吃了又吃,废旧物品留了又留,丝毫舍不得丢弃。
想改变父母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太难了。
随他们去吧。
5/
只有健康才真正属于自己。
余生越来越短,没有时间和耐心把注意力投在无聊的人和事上,所以通讯录和朋友圈一删再删。
有无疫情,依然坚持一贯作风:不讨好任何人,也不稀罕被人讨好,尽力理解别人,不奢望被他人理解。
病毒肆虐,每天加量喝油松花粉提升免疫力,远离人群,善待自己。
2020年3月15日
雪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