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大碑院考证
王利仁 遗稿 张宏峰 整理
陇西汪氏大碑院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因碑体高大,故遐迩闻名。现在碑均摧毁无存,但大碑院之名人犹知之。对于大碑院的祠堂建于何代,大碑立于何时,则多不详。为了大碑院的历史不至湮没,现将其历史渊源简介于下。
陇西大城武安门(南门)外,在盘龙山(即仁寿山东尾)麓,有武安王庙,即今俗称南山寺的南山关帝庙,往东有妙光寺,寺内佛殿甚多,规模宏大,因在城南,俗称南寺。东行,有一小寺,名月香台,内供观世音菩萨。再往前有风云雪雨山川坛,俗称南坛,南坛左侧有汪氏神道碑四座,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大碑院。这四座大碑分别是:
一、“大元故巩昌便宜总帅义武汪公神道碑”
此碑系河南路廉访使杨奂撰文,便宜都总帅府参议,巩昌奥鲁都总领门下潘珍题衔,是为汪世显所立。碑毁于一九七零年文革之中。
汪世显(公元1195—1243年),字仲明,后易名中山,巩昌盐川人。金宣宗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以战功升千夫长,转领平凉府同知,后领陇州防御使,继升巩昌府,改兼治中、转同知,兼参议帅府机务。开兴元年(公元1232年),官至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帅。时因军民众多,城久失修,便拓展城东地修筑新城,并将城东威远谯楼移建城中。金灭亡后,于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十月四日,投降蒙古皇子阔瑞。随军入蜀,即断嘉陵,捲大安,入武信,定资州,畧嘉定、峨眉,攻重庆,破成都,克汉州,驰骋疆场,所向披靡。乃马真后(太宗皇后)元年(公元1242年),因有疾,自蜀归陇,仅携书箱字画千百卷,在家修养披览。翌年春,以战功授便宜总帅,秦(今天水)、巩(今陇西)、金(今榆中)、兰(今兰州)、(临潭)、会(今会宁)、环(今环县)、陇(今陕西陇县)、庆(今庆阳)、平(今平凉)、德顺(今静宁)、镇戎(今固原)、阶(今武都)、成(今成县)、岷(今岷县)、叠(在今临潭西南)、西和二十余州事皆听裁决,并赐虎符并玉带锦衣。“世显以忧深贵重,至疾加剧,至三月,竟不起,卒年四十九。”死后葬于盐川汪古山麓(今漳县衣锦乡汪古山)。元世祖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论功追封为陇西公,谥义武。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加封陇右王。
二、“大元故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忠烈汪公神道碑”
此碑由巩昌奥鲁都总领门下潘珍题衔;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王谔撰文;政奉大夫,中书省知政事商挺书并题额,是为汪德臣所立。碑于民国三十年“禁烟纪念日”(1941年6月三日)被大风刮倒。
汪德臣(公元1223—1259年),字舜辅,世显次子,年十四箭无虚发,袭爵巩昌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随军出征四川,出忠州、涪陵,克运山;修筑沔州、益昌二城。继攻城略地,所至皆降。在攻打钓鱼山时,身先士卒,几为敌飞石所中,因惊悸,遂感疾。后在缙云山寺院中疗养无效,卒于元宪宗九年(公元1259年),六月二十一日,年三十有六。遣军护丧归葬,巩昌吏民出迎者莫不哀恸。十月,葬于盐川祖茔。中统三年追封陇西公,谥忠烈;延祐七年,加封陇右王。
以上二碑系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9年)立。两碑均高二丈二尺,宽五尺余,厚尺余,正面题官衔,背面为传文。碑体石质较粗,倒毁后有人窃做磨刀石。
三、“大元故资政大夫中书左丞行陕西四川中书省事贞肃汪公神道碑”
碑正面碑文列三行,每行九字,为六寸见方楷书,系集贤学士大中大夫宋勃所书;碑正文由政奉大夫,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挺所撰并书;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列大夫,汉中道肃政廉访使高凝篆额;巩昌石匠提领王换刻。碑高2.84米,宽1.38米,厚0.37米,上镌蟠 蜿蜒古朴,是为汪惟正所立。
此碑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十一月初七晚九时许地震时被震倒。距今八十余年,虽有缺损,但基本完好,现存县党校院内。
汪惟正(公元1242—1285年),字公理,汪德臣长子。幼聪悟,藏书二万卷,喜从文士议论古今治乱,尤喜谈兵。父卒于军旅后,遂袭父爵,率军入川,掠忠、涪,破寨擒虏,屡立战功。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平定藩王土鲁叛乱,世祖赐以白金五千两,授金吾卫上将军,开成路宣慰使。十七年(公元1280年),迁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秦蜀中书省事。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授陕西行中书省左丞。在华州得腹疾卒,年四十四,灵柩运葬祖茔,谥贞肃。延祐七年加封南安王。长子嗣昌。武畧将军,成都管军副万户;次子寿昌(生平见下文)。
四、“大元故资政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文员汪公神道碑”
此碑是为汪寿昌所立。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将军徐达进兵巩昌,元巩昌总帅汪庸(汪世显六世孙)拒不投降,平羌将军冯胜令军士将此碑推倒,碑在明代已无。
汪寿昌(公元1273—1347年),汪惟正次子。十八岁奉诏赴京,朝见元世祖,特命为承直郎,同知兴元路事。后特命承袭爵位,受昭勇大将军,任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兼巩昌府尹。之后又担任过政议大夫,陕西诸道御史台侍御史;中奉大夫,陕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资善大夫,甘肃行中书省左丞;陕西,云南行中书省左丞,云南诸路廉访使等职。仁宗时赴京朝见,授资政大夫,同知宣政院事。后又改任御史中丞,升资德大夫,中正院使。文宗天历年间(公元1312—1329年),奉命到陕西赈灾,革除弊政,惩办贪吏,百姓刻石立碑,皇帝赐御酒、御衣,授荣禄大夫,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旋又调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宁宗时(公元1332年),特召进京,赐御帛御衣,云龙金带,进阿金紫光禄大夫,任御史中丞。此后,经两次上书请准致仕。于至正七年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五岁,有子六人,其中次子汪有成(乳名长生奴)为昭勇大将军,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兼巩昌府尹。
以上二碑立于何时,无记载。至于汪惟正与汪寿昌的官爵,碑衔上所题与《元史》所载不同,有待考证。
所有四碑的碑跌,皆系粗石,每块寛三尺余,后尺五,长短不一,石缝用铁汁灌砌而成,均高七尺。
另外,在盐川寨(相传即今漳县城郊汪家庄)建有家庙,内有杨奂给汪世显所书传文碑及王谔给汪德臣所书传文碑。
因盐川家庙每年祭祀时,普通民众不能参加,于是,在陇故家遗老于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倡率居民在巩昌城南大碑院内修建祠堂。祠宇红墙绿瓦,金碧辉煌,奇花异草,种植庭中,苍松劲柏,环绕四周。祠堂有二:
一座是义武公祠。祠堂坐南朝北,祠内正中为汪世显塑像,绘七公子像于两翼。左为长子忠臣,巩昌便宜副总帅;次子德臣,(职爵见前述);三子直臣,巩昌中路都总帅;四子良臣,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中书左丞行四川中书省事。右为五子瀚臣,奥鲁兵马都元帅兼管川陕事,巩昌便宜都总帅护军;六子佑臣,巩昌左翼都总领兼二十四路便宜都元帅;七子清臣,四川行枢密院副使兼管川陕事;均英姿焕发,跃然壁上。
另一座是忠烈公祠,坐西向东,中为汪德臣的塑像,绘六公子像于左右。左为长子惟正(官职见前);次子惟贤,大司徒;三子惟和,昭文馆大学士,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兼巩昌府府尹。右为四子惟明,平凉府知府,质事军元帅;五子惟能,征西都元帅;六子惟纯,巩昌等处宣慰使,权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均气宇轩昂,栩栩如生。祠建成后,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孟冬丁末日,怀远大将军巩昌路总管兼诸军奥鲁,汪世显六世孙汪庠等在祠堂庭院中立石,碑文由副使汪利用撰写。
祠堂于明末坍塌,因汪氏子孙境况式微,再未修复。
附注:
1.汪世显系南京徽州歙郡(今安徽歙县)人,为汪氏立谱以后第六十六世孙,有子七人。汪德臣等为六十七世;汪惟正等为六十八世;汪寿昌等为六十九世;汪有成等为七十世。
2.汪庸是汪寿昌的侄孙,宁康公汪安昌嫡孙,系汪氏第七十一世。汪庸在元顺帝时为巩昌总帅府都总帅兼巩昌府府尹。在明太祖北定中原时投降明朝,被明太祖封为昭勇将军,世袭巩昌府同知。在大碑院南边立有“大明昭勇将军,汪公神道碑”,高约七尺,解放后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