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366课:“器”字中间为什么会有一条犬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㗊”(四个口,部分设备不能正常显示)部的三个汉字:嘂、(㗊+莧)、器。这三个字中,只有“器”字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器”,标题中问题的答案请见第三个字的解说。三个汉字的详情如下:1、嘂。读jià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嘂,高声也。一曰大呼也。从㗊,丩声。《春秋公羊传》曰:‘鲁昭公嘂然而哭。’”形声字。本义有两个,一个意义是高声;另一个意义是大声呼喊。《春秋公羊传》里这句话是说鲁昭公高声大叫地哭起来。
“嘂”、“叫”是古今字。今本《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作“噭然”,何休注:“哭声貌。”典籍未见其他用例。
2、(㗊+莧)(GBK字库无此字,只能描述字形)。读huà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㗊+莧),呼也。从㗊,莧声。读若讙。”形声字。本义是呼唤。后来就写作“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广雅》:‘(㗊+莧),鸣也。’《玉篇》:‘(㗊+莧),与唤同’。《广韵》同。按:《说文》无‘唤’字,然则(㗊+莧)、唤古今字也。”也就是说,“(㗊+莧)”是“唤”的古字,‘唤’字后来替代了‘(㗊+莧)’。徐锴《说文系传》:“今俗作喧。”王筠《说文句读》:“玄应谓‘(㗊+莧)’、‘讙’一字。”由此,它跟讙字也可以通用。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嚾,又作(㗊+莧)。”《集韵·桓韵》:“(㗊+莧),或作嚾”。由此,它跟嚾字也可以通用。
3、器。读qì。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器,皿也。(㗊)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会意字。㗊象器皿的口,犬是用来守卫器皿的。更准确的解释可见林义光《文源》:“犬守器,非守器之口。四口象物形,以犬守之。”既是会意字,就要考察字形发展,来看:
从金文到楷书,器的字形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只是在秦汉时期,由于“隶变”的原因,分化出了另一种字形即中央的“犬”为“工”所替代,演变成民器的异体字“噐”。在金文中,四个口中部的“犬”,就是一条狗的象形。四个口表示一众器物的口,为了守卫这些器皿,防止打碎或丢失,先人们安排了一条狗。于是,组合起来的会意,就是器皿、器具。所以器的本义就是器皿、器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器乃凡器统称”,即不同质地、不同用途的器具都可称为“器”,比如“木器、金器、陶器、食器、酒器、兵器、容器”等等。
《书·盘庚上》:“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大意是:“用人应当寻求贵戚老臣,使用器具就不寻求旧的,只是寻求新的。”即用器的本义,韩愈《原道》:“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务工的一家,要供应六家的器用。同样也用器的本义。(1)手段;条件;因素。比如《左传·闵公元年》:“亲有礼,因重固,间携二,覆昏乱,霸王之器也。”杜预注:“霸王所用,故以器为喻。”亲近有礼仪的国家,依靠稳定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称霸称王的手段和方法。(2)生物的器官;器物的部件。比如呼吸器;消化器;发声器。比如王安石《易泛论》:“轮,有运动之材,而非车之全也,可以为车之一器者也。”
(3)古代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惟有器物与名号,不能假借给别人(因为它象征或代表着国君,只能由国君掌握)。(4)政权;权力。《易·序卦》:“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震。”变革事物没有比鼎器(化生为熟)更显著的,所以接着是象征“鼎”器的鼎卦。主持鼎器的人没有比长子更适合的,所以接着是象征政权权力的“雷动”的震卦。
(5)器量;器度。《论语·八佾》:“管仲之器小哉!”何晏注:“言其器量小也。”孔子说:“管仲的器度狭小啊!”
(6)才能,能力。《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君子隐藏才能于身,等待时机而动。(7)人才。比如:大器晚成。《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8)赏识,看重。比如:器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即用此义。(9)有形的具体事物,与“道”相对。《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居于形体之上的(精神因素)叫作“道”,居于形体之下的(具体事物)叫做“器”。(10)量词。比如《鄐君开褒斜道摩崖刻石》:“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卅六万九千八百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