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装上阵:上海电气加速切入氢能赛道
加氢三分钟,续航700公里,真正的零排放……走进视野的“氢能源汽车”,正带给我们出行方式选择的无穷想象空间。
技术的更新迭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每当一个领域有新的技术出现,都会让我们的时代向前推进一步。在能源领域,随着全球环保呼声越来越高,氢能因其来源多样,燃料效率高,零排放、无污染的独特优势被业界瞩目,成为了下一个新能源技术发展的拐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氢能源产业化步入“加速期”。上海电气紧抓发展机遇,“氢”装上阵加速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发展。
近日,上海电气首个氢能综合示范项目在宁东基地签约,将以氢能全产业链先进技术为依托,推动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绿氢综合能源产业示范项目。
政策扶植氢能源产业加速发展
3月17日,发改委、司法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到要研究制定氢能发展的标准规划和支持政策。
3月23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指出,将氢能列入2020年重点专项,拟在氢能、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方向启动14-28个项目,计划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6.06亿元。
4月28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力争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进入11月,相关文件高频出台,更具体地把产业目标设定在氢燃料电池技术方面。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要求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
11月9日,科技部官网公布,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凝练等工作,继续加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提升燃料电池技术成熟度,为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频繁出台的政策也加速了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条的布局,目前,广东、武汉、上海、青岛、重庆等地均出台了氢能支持政策。
向氢能及综合能源领域转型升级
传统的化石能源制氢会伴生大量二氧化碳,以电解水制取无碳绿氢是可再生能源新的输出路径。电解水制氢市场潜力巨大。2020年电解水制氢规模为88万吨/年,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解水制氢规模将达到525万吨/年。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是上海电气核心产业板块,专业从事发电设备制造、电站工程建设和电站工程服务等。2020年,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成立氢能事业部,布局氢能产业,进一步加快跨界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基于燃料电池在重载和长途运输方面的优势,面向物流车、卡车、冷链车等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场景,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自2016年开始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经过三年的自主研发积累,成功开发出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电堆及膜电极技术和产品。
去年,上海电气已成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电堆及膜电极技术和产品。基于此,上海电气在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产业链上,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化竞争力。且在新能源汽车的其他核心部件、技术线路都已有布局,具备共享渠道和研发资源优势。
目前,上海电气已经制定了氢能技术行动路线,目标通过技术研发及产业合作快速掌握绿氢制备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核心设备制造能力。
同时,结合应用场景,打造源网荷储氢一体化的能源产业新生态,以氢能作为主要媒介,打通能源与化工的中间环节,并推动源网荷储氢各端核心设备的内部配套,有望带动上海电气相关装备板块共同发展。
打造源-网-荷-储-氢能源产业
普华永道2020年《绿氢的黎明》报告里面预计本世纪中叶实验用氢达到5亿3000万吨。中国工程院干勇院士预计:“未来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2050年占10%-15%,氢能将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可以带来几十万亿新兴产业。”
上海电气作为我国最大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之一,持续推动新能源转型、创新发展,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具备了完整的项目开发能力、销售品牌能力、投融资能力、EPC工程能力。在产业链上游发电领域、下游化工冶金领域拥有协同基础和资源优势。这些要素将加速催化上海电气切入制氢领域的步伐。
现在,上海电气在中国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的宁东基地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绿氢综合能源产业示范项目。
其中的宁东能源基地“源网荷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电解水制氢、绿色化工/冶金全产业链合为一体,是上海电气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通过示范项目的推动,将促进对上海电气向氢能及综合能源领域转型升级。
随着氢能的大力发展,新能源+氢也逐渐拉开了序幕。面对新领域的挑战,上海电气将持续跟踪国家及地方氢能产业政策,加强与政府、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