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识病(91):感觉异样
一名19岁男子,过去10天内自觉伤口周围感觉异样;40天前有狗咬伤史,事件发生2天后狗死亡;未接受任何预防性疫苗接种。
轴位T2WI(A)和T1WI(B)显示基底神经节和岛状皮质中的双侧对称肿胀和高信号,T1WI上出现出血灶,DWI(C)上岛叶皮质和外囊区限制扩散。轴向T2WI(D)显示海马,杏仁核,颞叶和中脑的高信号。矢状位T2WI(E)显示脑干和上颈部区域的高信号。
答案:狂犬病脑脊髓炎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没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发病后死亡率100%,通常死亡原因为脑脊髓被病毒破坏,最终由于自主神经受损死于脏器衰竭。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染肌细胞或者皮肤细胞,并在其中渡过潜伏期,而后通过肌细胞、皮肤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神经细胞,沿神经细胞的轴突缓慢上行,上行到脊髓,进而入脑,并不沿血液扩散。
病毒在脑内感染海马区、小脑、脑干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灰质大量复制,沿周围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黏膜、肺、皮肤等部位。
狂犬病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 (Negri bodies) ,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颗粒,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也是本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指标。
狂犬病病毒在周围神经组织里的平均移动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枢神经组织 (脑-脊髓) 后可在1d内繁殖扩散到整个中枢神经组织内。因此,伤口离脑-脊髓越远,潜伏期就越长,疫苗就越有可能及时生效从而有效预防狂犬病发作。
临床分型:根据主要临床特征分为躁狂型和麻痹型,其中以躁狂型最常见。
躁狂型主要表现为兴奋、咽肌痉挛、肢体瘫痪、恐水等,以恐水、怕风、流涎、狂躁等典型的狂犬病症状为特征,占所有病例的80%以上:
麻痹型或哑型:另一类患者以肢体进行性弛缓性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脊髓横贯性损害为早期表现,无兴奋、恐水等兴奋性症状。
典型病例的临床过程可分以下3期。
①前驱期或侵袭期: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食欲不振、头晕、头痛、倦怠、周身不适等,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等较敏感,并有喉头紧缩感。
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此乃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所致,见于80%的病例。本期持续2~4d。
②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常见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为唾液分泌增多、大汗淋漓、心率增快、血压及体温升高等。
因括约肌功能障碍而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者也相当多见。患者神志大多清楚,虽极度恐惧和烦躁不安,但绝少有侵入行为。随着兴奋状态的延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病程进展很快,很多患者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本期持续1~3d。
③麻痹期: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
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
MR发现揭示:双侧基底神经节,丘脑,海马,下丘脑,脑干和脊髓的T2 / FLAIR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