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的短缺:严重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

一、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对于如何统治广袤国土,朝会讨论上出现了分歧。
丞相王绾认为应该分封皇室子弟到山东六国做诸侯王,因为那些刚打下来的领土,当地人对帝国没有归属感,心理上也不认可,容易发生暴乱,有嬴氏子弟镇守,可以稳定当地局势,继而进行有效的控制。
廷尉李斯则恰恰相反,他列举了大一统之前,姬氏分封子弟于天下,刚开始还好,随着亲属关系疏远,互相攻击吞并,为了疆土财富打的头破血流,周天子也成了摆设,应该吸收历史教训,推广我们秦人的郡县制,皇室子弟和文臣武将,则享受俸禄,俸禄来自于帝国对全天下的税收,以始皇帝的威望,无人敢不从,这样才能安定天下,重分诸侯,则遗患无穷。
最终,始皇帝采纳了李斯提案。执行层面则要依靠帝国官僚系统,有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到一千多年之后的明清时代,都无法根除。
二、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崛起于关中。吞并天下之后,自然更要推广这套“秦法”,在秦国运行一百多年的法制,要推广到整个秦朝,增加了六个国家,人口国土增长了数倍,治理难度指数级别的提高。其难度之大,就像用摩托车的单缸发动机,装到大奔上,还需要开得快,跑的稳。
当时秦国严酷法制能运行,国内有大量熟悉法律条文的官吏来具体执行,当时的方案简单粗暴而有效:让精通法律的官吏广收弟子,近身实习法律政令,保证了人才供给。始皇帝一统天下才用了十年,要想在山东六国推行郡县制,文法人才遇到了巨大的缺口。
大秦帝国,贯彻的是始皇帝的意志,他拍板的事情,下面必须执行,没条件,创制条件也要执行。既然郡县制已成国策,普天之下,率土之滨,都得有帝国官吏来经营。
帝国都城在咸阳,沛县则在遥远的东方,在县城认真上班的萧何,在泗水亭摸鱼的刘邦,他们都没意识到,命运自此改变。
新上任的县令,没时间了解沛县风土人情,当务之急是搭建起领导班子,他只是带着一方官印,一张委任状,还有帝国军方派出的武职官员县尉。负责司法行政税收等具体工作的文吏,只能就地招聘。
虽然始皇帝下令车同轨书同文,但现实情况是,以前大家学的都是楚国文字,当时的官员对百姓们,基本就是放羊式管理。而且秦法推行百年,法律条文种类繁多,合格的文吏上岗,起码得认识9000个字,沛县属于帝国边陲了,县令挠破头皮也找不出几个懂文法的人。
三、
直到他发现了“宝藏男孩”萧何,尽管已四十出头,可他精通秦法,一笔公文写的简洁流畅,让前来检查工作的上级领导赞不绝口,甚至想挖他去咸阳,更为难得的是,萧何为人厚道,且懂得灵活变通。慢的,县里大小事务,都交给萧何去做了。
萧何再安排同事或下属去做,包括且不限于曹参,周勃,刘邦,夏侯婴等人。这些慢慢成了沛县政府运行的关键,都是本地同乡,对朝廷派来的县令,没什么认同感,只听萧何使唤。
县令为了平衡萧何团队,给一位姓吕的朋友写了信,正好他在单县和人结了仇,全家要跑路,来沛县投奔他。《史记》上记载说,他叫吕公有一堆儿女,最小的姑娘叫吕雉,还没嫁人,长得非常漂亮。
吕公是想把她嫁给县令的,没想到乔迁喜宴上,遇到一个胆大包天的混不吝,他仔细一瞅,那个高大的中年人气宇非凡,将来能成大事。于是酒宴之后,把她留下,非要把小女儿嫁给他。
嗯,此人就是泗水亭长刘邦。
搁今天,就是负责方圆五公里治安和邮政,派出所长兼邮政所长。
吕公是单县豪杰,来投奔县令,自然不会甘心被他差遣,在宴会上,他看到沛县上流社会对萧何的看重,也看出来萧何团队都是有本事的实干家,刘邦打了白条自称贺礼一万,脸不红心不跳的坐下来,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且前呼后拥好不快活,他看得出,在沛县这一亩三分地,到底谁说了算。
历史证明了他眼光之毒辣,也证明了县令从此之后,在沛县就是个空架子。这位单县豪杰没心思帮他管理这个县,吕公对当地势力,更感兴趣,抱大腿嘛,得抱最粗的!
四、
和吕公类似经历的还有个人,那就是项梁,他也是因为逃避仇家,带着侄子项羽从下相逃到吴县,搁今天,就是从宿迁跑到了苏州,投奔了吴县县令。
以他叔侄才干,很快成了县令心腹,一些事务实操,比如大的徭役征发和丧葬祭祀等事情,都安排项梁去做。项梁家学渊源,深谙兵法,富有组织能力。利用工职务之便,暗中用兵法规范组织宾客子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考察用人。吴中地区人力物力的调配使用,不知不觉的都落在了他的手中。
何况他家还是楚国贵族项氏后代,其父亲项燕为国战死,项氏兄弟本就是豪杰,在吴中这一带有很多关于项梁的传说,尤其是那些年轻小伙子,对他非常崇拜,可以为他肝脑涂地。
而吴县县令为何会收留项梁呢,绝非因为他是铁粉,而是因为地方宗族豪强势力太大,他的政府领导班子无人可用,为了避免自己被架空,只能用项梁叔侄这种空降兵。
这种人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帮你把这个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用不好,他勾结当地势力坐大,从而尾大不掉。
吕公和项梁的选择,沛县和吴县的情况,远在咸阳的帝国中枢,根本无法了解的,两位县令,公务繁忙。要为帝国征收税赋,征发徭役民夫,要为骊山陵墓和万里长城的工地输送大批民工,限期内不能足数完成,按照法律,他自己就得顶上,这都是九死一生,甚至十死无生的活计,只有黥布这种超级猛人才能从中逆袭。
所以说,在胡亥上台之前,帝国的基层,就出现了裂痕,让秦国崛起,让秦人凯旋四方的秦法,在大一统之后的六国故地,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对于过去经验的依赖,对于实操难度的评估不足,文法人才缺乏,导致郡县制未能在六国故地贯彻执行
沛县和吴县的状态,就是“皇权不下县”的原始版本。
五、
作为韩非粉丝,商鞅信徒,始皇帝肯定信李斯那一套,只是他们高高在上,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李斯只守过仓库,给权贵做过门客),根本不了解帝国继承政治机器运作逻辑。
反观萧何,沛县公务员系统的翘楚,一等一的实干家,为人处世滴水不漏,从当时的县令,到后来刘邦逆袭成为汉高祖,都是备受倚重的人才,且在关键时刻能力挽狂澜,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自秦汉之后,宰相起于郡县,也基本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