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熊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因为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我们关心教育。因为关心教育,我们发现了教育的不公平。因为教育不公平,我们思考教育的体制。
最终我们发现体制出现了问题。
这是一个公用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有一个统一的、终极的结论——体制出了问题。
这个结论适用于所有社会问题。
一个可悲的现实是我们改变不了体制。
这是真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1
体制有其生存的土壤,体制的土壤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孕育出来的。
我们现在总体的感觉是社会进步了,进步的原因是科技的进步。
而从本质上来说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进步。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西方用了三四百年,我们用了一百多年。
工业社会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农业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
在社会的进化过程当中,真正的进步是人的进步。
我们把人最大的进步看做是私德向公德的转变。
中国社会现在还不能算做是一个完全的工业社会,中国也不能称做是一个完全的工业国,算是一个准工业国。
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时间很短,准确地说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到现在不到四十年,而整个社会不依赖农业也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在这二三十年的后十年中,我们突然加速,进入了信息社会。现在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依赖现代通讯,依赖移动互联网。
可现实是突然加速使我们用力过猛,好多事情跟不上发展的速度,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教育是上层建筑,但教育的根基在底层意识,教育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意识的进步。而我们的意识中没有现代工业社会所需要的公共社会意识,我们走得太快了,我们认为社会即是家。
2
讲几个小故事。
(一)
先讲一个刚刚发生的。
6月12日,广东佛山一个超市停车场的入口处,一名两岁男童和妈妈闹别扭,被年轻妈妈从婴儿车上撇下,扔到路中间。30秒后,男童被一辆小车撞倒并卷入车底。
开小车的吓得不敢动,妈妈发现后,马上跑回来不停拍打车,大声呼救。
附近的十几位街坊路人迅速赶来,大家合力抬起车头,成功解救出被压车底的男童。最后街坊还用摩托车送男童和妈妈前往医院,目前孩子仍留院治疗,无生命危险。
(故事、图片来自腾讯新闻)
(二)
再讲一个过去了一个多月的。
故事发生在大连,两位年轻的妈妈在饭店会面,两位妈妈聊得热火朝天,两个孩子在饭店里疯得昏天黑地,大吵大闹,四处奔跑着捉迷藏。一位就餐的女大学生实在受不了,用脚猛踹一个小女孩子躲在后面的椅子。妈妈不干了,对女大学生大打出用手,碗碟乱飞。服务员过来劝架,也被妈妈打了,在服务员与妈妈开战之时,女大学生也不忘向妈妈丢过来碗碟。最后,两人被警察带走,这一事件才算告终。
(三)
昨天亲历的。
公交车上,一位老太太用布袋子背着一个三四岁的男童上车,有年轻人给让了座位。老太太从衣着上看是从郊区农村进城的,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了两个馒头和一盒牛奶饮料。
老太太上车坐下之后并没有把男童放下,男童在布袋子里蜷缩着不舒服,开始在老太太身后哭闹,前挣后仰、左撒右扯。老太太表现得很无奈,死死地闭着眼睛,很痛苦的样子。男童的哭闹吸引了全车人的目光,对面座位的一位中年女人看不下去了,质问老太太,你怎么不管他呀?
老太太睁开眼睛,掰了半个馒头给了身后的男童。男童开始吃馒头,虽然不再哭闹了,但身体也一直在扭动,馒头渣儿也落到了邻座人的身上,邻座的年轻人站到了过道上,老太太身边的两个座位都空了出来。
对面的中年人又说,你怎么不把孩子放下啊,他在后面多难受啊?
老太太转头看了一眼男童,把牛奶饮料插上吸管给了男童。男童安静了,大口大口地喝着饮料,车厢里也安静了,老太太又闭上了眼睛。
可这种寂静并没有保持几分钟,男童应该是喝呛了,一大口饮料夹杂着嚼过的馒头从老太太肩上喷到了车厢过道上。
几位好心人拿来塑料袋给老太太,让她给孩子接着。老太太说了一句本地话,我没听懂。但有些人开始往车门移动,老太太把塑料袋盖在过道上又白又粘的呕吐物上,并用脚踩了踩。
这是一辆从城郊开往市中心的长途公交,路途很长,车上的冷气开得很大。周围的人都离开了老太太和男童,空空的座位显得这一老一少很突出。男童还是不停地闹,老太太一块一块地给馒头,然后闭上眼睛。
(四)
也是昨天亲历,还是在公交车上。
这是一班市内的公交车,时间已经中午了,车上没有多少人。
车是珠海著名的银隆纯电动公交车(董大妈站台那种电动汽车),应该是今年上线的,车很新、很干净。
车中间对面的两组座位上坐着三个人,两位老者,一位三四岁的小女孩。两位老者打扮得很入时,都带着墨镜。小女孩长得很漂亮,打扮得像个洋娃娃,带了个没有镜片的眼镜架。
这样场面比我早上看到的老太太和男童舒服得多。社会进步能带来美,孩子也都比原来长得好看了。
可这只是画面,如果把音频放开,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两位老者不停地逗小女孩,小女孩子一会大笑,一会唱歌。两位老者也跟着大笑,听到小女孩子唱歌就大声地表扬。小女孩更加兴奋,不时发出刺耳的尖叫,两位老者则笑得前仰后合。
两位老者背后座上的两位小女生受不了,站起身说了一句:烦死人了。走向车门。
老头儿听到了,质问两位小女生,谁烦了?
两位小女生看了看老头儿没吭声。
老头儿来劲了,说道,你以为这是你家啊!这是公共汽车,你有能耐别坐公交,打的啊?
老头儿的声音很洪亮,底气很足。
到了下一站,两位小女生急匆匆地下车了。
老头儿向车外望了两眼,对着小女孩说,孙女,我们长大了嫁个有钱人,不坐公交车,我们坐大奔。
车上所有的人都木然了,祖孙三人继续在车上嬉笑欢乐,仿佛车上没有人。
3
讲了四个故事,都有孩子和大人。
年轻妈妈为什么和两岁的孩子叫劲把他丢在马路中间呢?她以为马路是她家的地板。
大连两位年轻的妈妈为什么允许孩子在饭店内大吵大闹呢?她们以为那是她们家的餐厅。
老太太为什么能用塑料袋掩盖孩子的呕吐物,而不去打扫呢?她以为她在她家的院子里。
两位老者为什么能和孙女在公交车上嬉闹呢?他们认为公共空间和他家客厅一样。
这些想法都是潜在的、下意识的,有可能他们根本没有这么想。
他们的实际想法是什么呢?公共空间是公共的,公共的就是我的,是我的,我就可以随便。
他们没想到的是公共的首先是大家,也是别人的。
公共的是别人的,好像没人这么想。
不想从道德层面上去讨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农业社会意识下的残留物。
农业社会没有什么公共空间,我所能及的就都是我的。
进入了工业社会,出现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合作,大家需要有公共空间,但我们的意识还在农业社会的空间意识里——我所给及之地都是我的,公共的自然也是我的。
我把孩子扔在我的马路,又能怎么样?我的孩子在我的地方捉迷藏关你屁事。公交车是大家的,也是我的,我当然可以随便。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色的东西叫共产主义,那个曾经是我们坚信不疑追求东西,一切都是大家的,也一切都是我的。
这里说到了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都不乖,都是熊孩子。可这些熊孩子是怎么练成的呢?大人一手炼成的,这个答案对吗?
这是小环境的因素,大环境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结果,是用力过猛、加速度产生的惯性,没人能抵抗得了。
4
讲一个成熟工业社会的例子。
本来不敢讲,因为讲了会有人骂我是汉奸。但我要说的并不是人的好坏,是社会在成熟过程中的表象。
日本算是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在这方面美国也不如。
在东京的一条小巷里,一条只能通过两个人的小巷。
一对母女出现在巷子的一头,一位中国学者(腾讯大家的专栏作家)骑着自行车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
母女在走到离骑车人20米的地方停下了,母亲带着小女孩背靠着墙让骑车人通过。
这位中国学者通过后停下来回头看母女二人。
母女二人深深地给这位中国学者鞠了一躬,说,实在对不起,妨碍你了。
直到这位中国学者骑车离开,母女二人才直起腰前行。
这母女二人的想法是什么呢?公共空间首先是别人的。
我无意表扬日本人有多好,只想说明我们还处在社会转型之中。
我讲的故事里提到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年轻的母亲、大学生以及两位小女生(不讲烦死人那一句不就完了吗)是长大了的熊孩子。
几位老者既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也是共产主义的产物。
我们社会的发展不但有突然加速,中间还有一次急转弯。在这样的惯性作用下没人能站得稳,没人能抗拒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