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4天,死5000人后,范弗利特才发现志愿军这个秘密,为时已晚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1952年10月的朝鲜,迎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秋天本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是,当时的朝鲜境内,却是战火纷飞、炮声隆隆,遮天蔽日的硝烟弥漫在三八线附近~朝鲜战场上一年一度的「秋季作战」又开始了。
1952年10月14日,踌躇满志的美国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弗利特,指挥着他最得意的王牌军队:美军第七师,与韩二师一起,向三八线中部、金化北部、他志在必得的两个小山头~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了进攻,美其名曰:摊牌计划。
在发起攻击的这一刻,他不会想到:就是这场争夺两个小山头的很不起眼的战斗,将注定会成为一场震惊世界的重大战役而被载入史册,不仅成为整个朝鲜战场的转折点、改变了历史进程,而且将让他的辉煌军人生涯就此戛然而止,人生惨淡收场。
如果他当时能预知到结果,相信绝对不会发起这次战斗~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预言家,如今,信心满满的他,眼里只有进攻和胜利。
为了这场战役,范弗利特已经整整准备了三个月,在去年(1951年)吃了志愿军的大亏之后,急于扳回面子的范弗利特,从今年(1952年)7月至10月期间,先后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一起七次视察前沿阵地,最终确定了进攻这两个小山头的计划。
一、三八线那么长,范弗利特为什么非要选择攻占上甘岭的这两个小山头呢?这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当时,美国大选的需要,再加上志愿军的频频反击,都需要他打上一仗。
1)1952年10月,美国大选与朝鲜战场上的「秋季例行攻势」赶在一起了,为配合杜鲁门的总统大选,“联合国军”急需要在朝鲜战场上打一场胜仗来挽回面子,为杜鲁门争取选票。
2)另外,今年自春季开始至现在半年期间,三八线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过「冷枪冷跑」和「零敲牛皮糖」的战术方式,已经把美国打得草木皆兵、损失惨重。
并且,到了9、10月份,已完全准备妥当的志愿军开始实行反击了,多路出兵、零敲碎打,在三八线上攻城掠地,打得非常嗨,如果“联合国军”再不想办法组织有效反击,就将会陷入全线被动,非常不利于后面的谈判。
3)还有就是:非常好战而又一生不得志的「山地战专家」范弗利特,在去年秋季被志愿军揍得鼻青脸肿、颜面大失,为了挽回脸面、抓住机会建军功,也极为渴望打上一场胜仗。
——以上这些,是上甘岭战役发起的背景。
(二)上甘岭后面紧靠的主峰:五圣山,是朝鲜中部门户,位置非常重要,拿下了它,美军即可长驱直入。
五圣山是朝鲜的大门,目前被志愿军占领,美军只要攻下了它,那么,志愿军后面200公里将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样美军即可长驱直入、直捣志愿军腹地,一举改变朝鲜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所以,范弗利特一直对五圣山垂涎欲滴。
如果说: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大门」,那么,五圣山前沿的上甘岭两个高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则就是这个大门前的两个「台阶」,如果你想打开「大门」,那总得先迈上「台阶」吧?
所以:先集中火力拿下上甘岭这两个小山头,就成了范弗利特的首要目标。
(三)整条三八线上都不能打,逼着范弗利特只能兵行险招打这里。
在当时双方对峙的三八线上:
1)东线:尽是高山,易守难攻,不利于美军作战,并且战略战术价值不大,还有就是:人民军防守严密,美军在那里吃过苦头,再攻也没有什么意义。
2)西线:又靠近双方约定的谈判地点开城,如果在那里开战,势必会影响正在进行的谈判,这对被打得焦头烂额的美军来说,是不愿惹这个麻烦的。
3)看来看去,这场仗就只能在中部打了,中部有两个地方可打:一个是志愿军右翼的、38军和15军结合部的平康谷底;一个就是正面的五圣山。
A.按说,右翼的平康谷底属于平原,更利于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展开进攻,并且,还是38军与15军两军防线的结合部~一般来说:「结合部」防线都相对薄弱一些,有机可乘。
但是,正因如此,志愿军才格外重视这个地方,防备非常严密,不仅把「万岁军」38军放在这个地方,而且,还把15军的王牌师第44师也拉到这里,重点防守,严阵以待。
对这个地方,美军也尝试攻打了几次,但是都被志愿军狠狠地打回去了。
并且,44师为了迷惑敌人,还学起了「张飞喝断当阳桥」中摆「迷魂阵」的方法:在夜间,把仅有的一些坦克摆放在阵地前沿,后面则排列着很多运输货车冒充坦克,车大灯全部打开,一路灯光明亮、连绵不绝,看上去就像一条长龙似的滚滚铁甲洪流,场面非常震撼。
这一下,把美军镇住了,一看这边也不能打,就只好放弃了~说实话,如果美军真利用其机械化优势,豁了命地在这个平原地带猛攻,我们还真有点麻烦。
B.这样,既然别的地方都不太适合打,范弗利特最后就兵行险招:孤注一掷直接选择了中部门户~志愿军认为最不可能攻打的五圣山前沿高地。
——对方越认为不可能打的地方,我偏偏选这里,范弗利特看上去好像很懂兵法。
(四)上甘岭两个高地属于凸出来的一块,左右无援、离美军又近,更利于美军攻打。
上甘岭前面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在三八线上属于向美韩联军方向伸出的一块,这块「凸出的阵地」对志愿军来说有利有弊:
1)有利之处是:这就好像是一根钉子,狠狠地扎在美韩联军的咽喉上,威胁着他方圆十几里阵地,让他如鲠在喉、昼夜不安。
2)不利之处为:正因为阵地太凸出了,所以,才有点「孤军深入」的感觉,左右无援,让侧面敌军的炮火既可以打击你的阵地,也可以攻击你的后方运输线,从而可以前后夹击、断你后路。
所以,对范弗利特来说,这个凸出的上甘岭阵地一直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就想利用它的弱点,一举拔下这颗钉子,从而拉直三八线、直逼五圣山。
(五)两个小山头面积不大,还都在美军优势飞机和大炮炮火的射程内,自认为轻松拿下应该没问题。
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虽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是,终究是属于两个小山头。
1)这两个小山头的总面积有多大呢?
A.说实话,是真不大,即使从地面算起,两个小山头所占的总面积才只有3.7平方公里。
B.3.7平方公里有多大?
如果将其看作是一个正方形的话,长和宽的距离都不超过2公里,步行的话20几分钟就走到头了,这在飞机大炮覆盖的战场上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弹丸之地。
C.3.7平方公里,还是从地面总面积来算的,如果只按山头上「可作战阵地」来计算的话,那就更小了,上面最多只能放两个连,即:240人左右的兵力,再多了根本挤不下,人再多了仗没法打。
2)这么小的阵地,又在美军飞机大炮的射程之内,「山地战专家」范弗利特当然是信心十足:就这个弹丸之地,光用炮火地毯式轰炸,几个小时就全轰平了,能打得上面寸草不生,怎么看都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的。
所以,范弗利特经过前后七次考察之后,对攻打这两个小阵地可以说是胸有成竹,并且,他还特地向“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夸下海口:只用5天时间,最多伤亡200人,即可将其轻松拿下。
其实,在范弗利特心里面,所提出的上面这个目标应该是留了余地的,在他看来:应该也就是用2~3天时间、最多伤亡几十人就搞定了,容易得很。
——在战前,范弗利特的小算盘是打得很好~但是,骄兵必败,这是恒古不变的铁律。
二、打了4天,伤亡5000人仍攻不下时,范弗利特才知道自己失算了,并且,这时他才发现了志愿军的秘密,但为时已晚。
(一)10月14日,战役第一天:美韩联军伤亡1900人,没有攻下主阵地。
1)提前炮火准备。
在正式开战前,美韩联军利用其空中和炮火优势,自10月12日起,提前两天就对我军上甘岭两个表面阵地进行了火力突袭和炮火准备,基本摧毁了我们的大部分表面工事。
2)战役第一天:地毯式轰炸。
到了正式进攻的第一天(10月14日),美韩联军又用更猛烈的炮火,对这两个已经残缺不堪的小阵地进行了「毁灭式空、炮饱和轰炸2小时」:光第一天,就向这里发射了炮弹30万发,飞机投弹500多枚,最多时1秒钟就发射6发。
这么小的阵,这么猛烈的炮火量,简直就是前所未闻,被轰炸后的上甘岭高地的惨状,相信有不少人都看到过了:
短短一天,整个上甘岭山头被削低2米,坚硬的、用钢钎都打不动的岩石被炸成碎石屑,一脚踩上去就直没膝盖,连走路都极为困难……说实话,在这种惨烈的情况下,整个上甘岭阵地正常根本就不会再有生物存在,连蚂蚁都不会再有一只。
怪不得范弗利特赛前那么信心满满,按照正常情况,照这个打法,他不用伤亡一兵一卒,一天就拿下了。
可是,就在大轰炸过后,美韩联军确定认为不会再有生物存在了,然后让步兵兴高采烈地冲向山头时,却不知:已被打成碎石屑的阵地上,不知又从哪里冒出来的志愿军战士,他们个个像神兵天降,斗志昂扬、英勇杀敌,利用有利地形,不断向扑上来的敌人投掷手榴弹、爆破筒、机枪扫射,很快就把敌人打下去了。
这样,在美韩联军的无比震惊之中,双方展开了惨烈的攻防战和肉搏战:敌人一次次冲锋,志愿军一次次打退,从早晨4点半打到下午16点,志愿军顶着猛烈炮火,一共击退了敌人几十次进攻,共歼敌1900多人,除左侧的537.7表面阵地失守之外,大部分主阵地还在我们手里,敌人没有得逞。
——本来以为最多只伤亡200人即可拿下的小阵地,没想到第一天就死了1900人还没搞定,范弗利特心里是既恼怒、又吃惊。
(二)10月15日~17日:双方拉锯战,敌人伤亡5000多人,阵地还没拿下。
1)战役第二天:表面阵地全被攻占。
敌人在第一天付出惨重代价仍未拿下阵地之后,简直是恼羞成怒,从第二天开始,又变本加厉,用更猛烈的炮火进行猛攻:天上百余架轰炸机、地上几百门大炮,再加上上百辆坦克,不顾一切地向这两个已经不堪重负的小山头进行狂轰滥炸。
这样,第二天双方又血拼了一整天,最终,志愿军由于没有任何空中支援,炮火支援也很少,虽然大量歼灭了敌人,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到日落时,两个表面阵地都被美韩联军攻占了。
2)第二天~第四天:昼丢夜夺,反复争夺。
在朝鲜战场上,白天是属于美军的,晚上是属于志愿军的。
从战役第二天起,美韩联军经过整日血战,好不容易把表面阵地攻下来了,以为大功告成,刚要如释重负喘口气,没想到,到黄昏天一抹黑,白天好像已经被消灭干净的志愿军又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他们趁着夜色,短兵相接,又噼里啪啦打起来,把不善夜战的美韩联军再次打退,收复表面阵地。
就这样,在15日~17日,即战役第2天~第4天这三天内,双方就是这样:敌人白天攻占表面阵地,我军晚上收复阵地,几易其手,双方展开惨烈的拉锯战。
敌人白天虽然拿下了阵地,但是,也像坐在火山口上,心惊胆战、草木皆兵,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志愿军就从地下冒出来给他们致命一击,即使拿下了阵地也一点不踏实,惶惶终日、不知所措。
这样,四天的战斗打下来,上甘岭上只能放两个连的小山头上,可以说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志愿军已歼敌5000多人,鲜血染红了整个阵地。
可是,双方仍旧在拉锯战,即使伤亡这么多,敌人还没有真正拿下阵地。
(三)这时,范弗利特才发现了志愿军真正生存下去的秘密,但为时已晚。
战役打了四天,已经逼近了范弗利特许诺的「五天拿下」的时间极限,并且,5000多人的惨重伤亡数字也把他逼疯了。
作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山地战专家,他实在想不通:在如此「超极限轰炸」条件下,连蚂蚁都无法存活,而血肉之躯的志愿军又是怎么奇迹般地生存下来的,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还给他们沉重打击,让他们损失惨重,阵地始终拿不下。
这让他绞尽脑汁也百思其解~实在太诡异了。
直到第四天,他们才从抓到的一个志愿军运输人员的口中得知了志愿军生存的秘密:「坑道」。
遍布上甘岭地下、深达30多米的「坑道」,是志愿军存活下来的秘密。
「上甘岭坑道」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它就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为志愿军提供了可靠的生存保障,却把武装到牙齿的美韩联军无情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