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刹车!金融机构外债额度下调!人行、外汇局:都说了多少遍要汇率“风险中性”!


刚刚!人行、外汇局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

需注意的是,本次调整只涉及金融机构,而不涉及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可借入的全口径外债额度仍然是2.5倍。

调金融机构不调企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金融机构天然具备扩张性、杠杆性和顺周期性,金融机构外债影响更大,政策方面也更谨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继续支持企业实体经济。

从人行的表述也可以看到,

  • 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

  • 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此次调整距离上一次调高系数仅过了九个月,本次将金融机构的系数重新调回1!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完)

金融监管研究院

自问自答(仅代表个人观点)

1、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下调至1有什么影响?

简单来说,金融机构可借入的外债额度减少了。

人行全口径跨境融资政策主要是通过公式对于境内机构可借入的外债额度进行限制。本次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调低,意味着其可借入的外债额度相应缩小。

根据银发[2017]9号文,人行可根据宏观经济热度、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金融调控需要对跨境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进行调整。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 企业按净资产计,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外资银行)按一级资本计,非银行法人金融机构按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计,外国银行境内分行按运营资本计,以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为准。

  • 跨境融资杠杆率:企业为2,非银行法人金融机构为1,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和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为0.8。

  • 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企业仍为1.25,金融机构为1

具体额度占用也需要通过公式计算,例如短期外债和外币外债都需要多占用额度。

2、为什么调整系数?

简单来说,人民币汇率升值太多。

少借外债——更少的外债结汇——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今年五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从7.19升值至6.52,升值9%以上!此前离岸CNH甚至一度升破6.5,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出口企业。

因此,此前监管方面已经采取多项措施反复发声,强调汇率风险中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逆周期调节措施。

  • 10月10日,退出外汇风险准备金

央行出手!汇率政策回归中性!外汇风险准备金退出了!

  • 10月21日,潘功胜讲话

动态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和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系数,探索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 10月23日,外汇局答记者问强调汇率风险中性

刚刚!外汇局回答了这些问题:汇率加速升值

  • 10月27日,汇率中间价逆周期因子退出

全口径系数调整后,离岸市场反应明显,人民币迅速走贬一百六十多点。(截至19:03)

3、后面还会有什么措施嘛?

2020年3月12日,人行和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银发[2020]64号),这是人行首次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公式中的宏观审慎系数,由1上调至1.25,,意味着在“全口径”模式下,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可借入的外债额度,比调整之前提高了25%。当时的背景是国内疫情加上美股股灾,美元发生流动性危机,很多资本市场的外资撤离回母国补仓,因此需要更加宽松的外债政策进行对冲。

此一时彼一时,近半年来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不利于国内出口企业,因此在九个月后又重新恢复了金融机构的系数。

全口径融资政策已经多次调整,2016年刚推出是跨境融资杠杆率为1,2017年9号文将企业的杠杆率放大到了2,今年三月份又调整了宏观审慎参数至1.25,所以企业是2.5倍的净资产。

而根据2017年9号文,其实并未明确区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本次单独调整了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也属首次!

因此,未来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的话,不排除政策继续进一步调整缩小外债额度的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