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疡医》痈疽部分·面部(二)

发眉

《鬼遗》云∶左右眉棱两处发为发眉。不拘在头尾,宜虑。未穴已前攻击在眉头,即攻入眼损睛。在眉后即攻下太阳,并宜戒慎。

或问∶眉发疽毒何如?曰∶此疽从眉至头生疮黑色,渐渐肿漫满面,疮头坚硬如石,刺之无脓,惟出黄水,痛不可忍,闷乱呕逆是也,由脏腑积热,风毒上攻而然。急服紫金丹、金丹汗之;活命饮加黄连、桔梗、升麻,或黄连消毒饮,降火消毒之剂。六七日刺得黄白脓者可治,干枯紫陷,刺之无脓,吐逆烦躁,神昏不食者死。 或问∶眉心生疽何如?曰∶是名眉心疽,一名面风毒。属足太阳膀胱经,风热壅结,阴阳相滞而生。急服紫金丹、蟾酥丸汗之,或一粒金丹下之。若黑色痛甚,或麻或痒,寒热并作者,疔也。

目疡

(详见杂病眼目门,兹不赘。)

鼻疽

或问∶鼻柱上生疽何如?曰∶是名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千金漏芦汤、活命饮,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

发髭

《鬼遗》云∶鼻下一处,人中两处为发髭。此多因摘髭外入风而结,攻作不常,寒热相并,此亦害人。 或问∶两腮及鼻下 肿生疮,恶血淋漓何如?曰∶此名疔疽。属阳明胃经,三日口噤如痉,角弓反张,按之如疔,钉着骨痛,不可忍是也。急服乌金散、活命饮,加桔梗、升麻、栀子。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稍缓则毒攻心,呕吐不食,昏迷躁乱,谵语者死。 或问∶地角上生痈何如?曰∶是名髭毒。属足阳明经风热所致。用活命饮加芩连、玄参、栀子,桔梗以清热。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若撼之有根,肌肉不仁,或麻或痒,寒热大作,烦闷呕逆者,疔也。

颧疡

或问∶颧骨内卒然而痛,经宿而痛甚,寒热大作何如?曰∶此颧骨肉疽也。属上焦与阳明经郁火所致,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干葛,水酒煎服,仍与乌金散、夺命丹汗之可消。 或问∶一人年五十,忽颧骨上初觉如松子,渐大如胡桃,不甚肿,微赤微痒,或云痰核,或云结毒,或作瘤治何如?曰∶皆非也,是名颧疽。属阳明经积热所致,用紫金丹、乌金散、活命饮,加制过南星,服之而消。 按∶《灵枢》曰∶心病者,颧赤。又曰∶肾病者,颧与颜黑。然则当察其色,赤者,宜以黄连安神丸降心火,补心丸养心血。

黑者,宜以地黄丸滋肾水,未可专委之阳明郁火也。

颊疡

或问∶颊腮生疮何如?曰∶此名金腮疮。初如米粒,渐大如豆,久而不治,溃蚀透颊,属阳明经。初宜服胜金丹、活命饮加升麻、桔梗、黄连消毒散选用。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治不得法,溃烂不敛,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死。

犀角升麻汤 治阳明经络受风热,口唇、颊车、发鬓肿痛及鼻额间连头痛,不可开口,虽言语、饮食亦相妨。

犀角(七钱半) 川升麻(半两) 防风 黄芩(各三钱半) 香白芷 白附子 川芎(各二钱半)

羌活(三钱,一字) 生甘草(一钱半)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五盏,煎至三盏半,去滓,分作三服。一日服讫,其证必减。

如脏腑有些溏不妨,足阳明胃经也,经云∶肠胃为市。又云∶阳明多血多气。胃之中,腥膻、五味无所不纳,如市廛无所不有也。六经之中血气俱多,腐熟饮食之毒聚于胃,故此方以犀角为主饮食之毒。阳明经络环唇挟口,起于鼻交 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昔王公患此一经,亦以升麻佐之,余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专入胃经,故用有效。

发颐(腮)

或问∶腮脸生毒何如?曰∶此名腮颔发。肌肉浮而不着骨者名 腮。俱属阳明风热所致,急服活命饮加玄参、芩、连,水酒煎服,及紫金丹汗之。或问∶颧骨之下,腮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何如?曰∶此名颐发。古云,不治之证,属阳明经热毒上攻。宜活命饮加升麻、桔梗、黄连,水酒煎服,紫金丹、夺命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补汤、黄 内托散、人参养荣汤。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嗑,溃烂穿口不食者死。

尝见一妇人,患此证,经水适至,一医开之,呕逆不食而死,又一人患此,医用点药,溃烂臭秽,以致虚火上升,吐血痰谵语而死。

〔薛〕 腮属足阳明胃经,或外因风热所乘,或内因积热所致。若肿痛寒热者,白芷胃风汤。内热肿痛者,升麻黄连汤。外肿作痛,内热口干者,犀角升麻汤。内伤寒凉,不能消溃者,补中益气汤。发热作渴,大便秘结者,加味清凉饮。表里俱解而仍肿痛者,欲作脓也,托里散。若饮食少思,胃气虚弱也,六君子汤。肢体倦怠,阳气虚弱也,补中益气汤。脓毒既溃,肿痛不减,热毒未解也,托裹消毒散,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人参内托散。发热脯热,阴血虚也,八珍汤。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若肿 痛连耳下者,属手足少阳经,当清肝火。若连颐及耳后者,属足少阴经虚火,当补肾水。患此而有不治者多,泥风热执用克伐之药耳。按∶《素问》云∶肾热者,颐先赤。故颐属足少阴肾经也,而今医师以耳后一寸三分发锐毒者,名曰发颐,则是少阳分野。薛氏亦以为属足少阴经,当补肾水者何也?盖肾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归息焉,则治肾正所以治少阳也。此证伤寒汗出不彻者多患之。亦有杂证客热,久而不散而发于颐者,宜以药速消散之,失治成脓,则费手矣。若又服克伐之药,而不滋补其气血,即穿口穿喉而死。一人年逾三十,夏月热病后,患颐毒。积日不溃,气息奄奄,饮食少思,大便不禁,诊脉如无。经曰∶脉息如无似有,细而微者,阳气衰也。齐氏曰∶饮食不入,大便滑利,肠胃虚也,以六君子加炮姜、肉豆蔻、破故纸数剂,泄稍止,食稍进,更加黄柏、当归、肉桂,溃而脓水清稀,前药每服加熟附一钱,数剂泄止食进,脓渐稠再以十全大补汤,加酒炒芍药、白蔹,月余而愈。 地官陈用之,服发散之剂,寒热已退,肿痛不消,此血凝滞而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而脓成,又用托里散而溃。但脓清作渴,乃气血虚也,用八珍加麦门、五味,三十余剂而愈。 上舍卢懋树患此,而尺脉数,证属肾经不足,误服消毒之剂,致损元气而不能愈,余用补中益气、六味丸料而痊。 上舍熊栋卿颐后患之,脓清体瘦,遗精盗汗,晡热口渴,痰气上涌,久而不愈。脉洪大按之微细,属肾气亏损所致,遂用加减八味丸料,并十全大补汤而愈。一妇人,素内热因怒,耳下至颈肿痛,寒热,此肝胆经火燥而血虚,用柴胡栀子散而肿痛消,用加味逍遥散而寒热退,用八珍汤加丹皮而内热止。

连翘败毒散 治发颐初肿,服此消之。

羌活(中) 独活(中) 连翘(上) 荆芥(中) 防风(中) 柴胡(中) 升麻(下)

桔梗(中) 甘草(下) 川芎(中) 牛蒡子(新瓦上炒研碎用,中) 当归尾(酒洗,中)

红花(酒洗,下) 苏木(下) 天花粉(中)

上用水一盅,好酒一盅,同煎至一盅,去滓,徐徐温服。如未消,加穿山甲(蛤粉炒,一钱)。 肿至面者,加香白芷(一钱),漏芦(五分),如大便燥实者,加酒浸大黄(一钱半), 壮者倍用之。凡内有热,或寒热交作者,倍用柴胡,加酒洗黄芩(一钱),酒炒黄连(一钱)。

加味消毒饮子 治搭腮肿。

防风 荆芥 连翘 牛蒡子 羌活 甘草(各等分)

上为粗末,水煎三两服。散毒,然后用药涂腮肿处,切不可先便用药涂,毒瓦斯入喉中,不救。

内托消毒散 治发颐有脓,不可消者,已破未破服之。

人参(中) 黄 (上) 防风(中) 白芷(中) 川芎(中) 当归(中) 桔梗(中) 连翘(中)

升麻(中) 柴胡(中) 金银花(中) 甘草节(中)

上用水一盅,好酒一盅,同煎一盅,去滓,徐徐温服。疮破者,以玄武膏贴之。四围赤肿不退者,仍以后药涂之,兼服蜡矾丸最妙。

消毒救苦散 消肿散毒,用米醋调涂,敷四围留头,如干即又敷。

大黄(三钱) 黄芩 黄连 黄柏 芙蓉叶 大蓟根 白芨 白蔹 天南星 半夏 红花 檀花 当归尾赤小豆 白芷(各一钱半) 朴硝 雄黄(另研末,以上各一钱)

一方 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白蔹 土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共捣成饼,入朴硝一钱和匀,贴肿上留头勿贴,如干即换之。若更加山茨菇、金线重楼根尤妙。

百合散 治颐颏疮,一名独骨疮。

百合 黄柏(各一两) 白芨(一钱半) 蓖麻子(五十粒,研)

上为末,用朴硝水和作饼贴之,日三五次。

二金散 治大人小儿蚀透腮颊,初生如米豆,名含腮疮。

鸡内金 郁金上等分为末。先用盐浆盥漱了,贴之。

芙蓉敷方 治腮颔肿痛,或破成疮。

芙蓉叶(不拘多少)

上捣烂敷之,以帛扎定,日一换。

神效方 治 腮,及痈疽发背,疮疖等证。

赤小豆(为细末)

以新汲水调敷疮上,及四边赤肿处,干则再敷之。

面疮

或问∶面游风毒何如?曰∶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浓味,或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属阳明经。初觉微痒,如虫蚁行,搔损则成疮,痛楚难禁,宜服黄连消毒散去人参,加薄荷、栀子,及活命饮加桔梗、升麻。紫金丹、乌金散选用。外用祛风润肌之剂敷之。

治面部生疮,或鼻脸赤风刺、粉刺,用尽药不效者,惟此药可治,神妙不可言。每以少许,临卧时洗面令净如面油,用之数日间,疮肿处自平,赤亦自消。如风刺、粉刺一夕见效,仍涂药,勿近眼处。

生硫黄 香白芷 栝蒌仁 腻粉(各半钱) 全蝎(七枚) 蝉蜕(五枚,洗) 芫青(七枚,去足翅)

上为细末,麻油、黄蜡约度,如合面油法,火熬溶,取下离火,入诸药在内,每用少许,涂面上。

〔山〕 面疮,水调平胃散涂之。

〔千〕 治脸上热疮涎出,以蒲黄敷上瘥。

〔东〕洗面药方 治面有 点,或生疮及粉刺之类,并去皮肤燥痒垢腻,润泽肌肤。

皂角(三斤,去皮弦子,另捣) 糯米(一升二合) 绿豆(八合,拣净,另捣) 楮实子(五两)

三柰子 缩砂(连皮,半两) 白芨(二两,肥者,锉) 甘松(七钱) 升麻子(半两) 白丁香(五钱,腊月收拣净)

上七味同为细末讫,和绿豆、糯米粉,及皂角末一处搅匀,用之效。

面油摩风膏

麻黄(五钱) 升麻 防风(各二钱) 当归身 白芨(各一钱) 羌活(去皮,一两) 白檀香(五分)

上以绵裹定前药,于银石器中,用油五两,同熬得所,澄清去渣,以黄蜡一两,再煎熬为度。

莹肌如玉散

白丁香 白蒺藜 白牵牛 白芨 白蔹 小椒(各一两) 香白芷(七钱) 当归梢 升麻(各半两) 楮实子(四钱) 白茯苓(三钱) 白附子(二钱半) 麻黄(去节,二钱) 连翘(一钱半)

上为细末。每用半钱,多少洗之。

涂 黯不令生疮猪苓 麻黄 桂枝 白蒺藜 白附子 连翘 防风 香白芷 白蔹 当归身 升麻根 白芨上等分为细末。洗面用之,临卧唾调少许,涂面上。

〔肘〕 疗面多 黯,如雀卵色。以 羊胆(一枚),酒(二升),煮三沸涂拭之,三日瘥。

治面上粉刺,捣菟丝子绞汁涂之。

〔竹〕白附丹 治男子妇人,面上黑斑点。

白附子(一两) 白芨 白蔹 自茯苓 密陀僧 白石脂 定粉(各等分,研细)

上为细末。用洗面药洗净。临睡用人乳汁,如无,用牛乳或鸡子清调和丸,如龙眼大。逐旋用温浆水磨开,敷之。

白附子散 治面上热疮似癣,或生赤黑斑点。

白附子 密陀僧 茯苓 白芷 定粉(各等分)

上为末。先用萝卜煎汤洗面净;后用羊乳调,至夜敷患处,次早洗去效。

祛风白芷散 治面上风癣疮。

白芷(三钱) 黄连 黄柏 黄丹(各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用油调搽癣疮上,或加孩儿茶二钱,麝香二分亦可。

牙叉发

《鬼遗》云∶左右牙叉骨接处发痈疽,肿处胀攻骨及牙关,张口不得。因诸风热上攻,或多食烧炙之物所为,或因患牙痈,即从牙缝中破出脓血,切忌外风水触犯。按∶此系阳明经郁热,治宜清胃散、甘露饮、防风通圣、凉膈之属,量虚实表里用之。若服寒凉过多,火不归源者,服理中之属,佐以姜附始安。

承浆痈

或问∶地角下生疽何如?曰∶是名颏痈,属阳明胃经积热所致。用白芷升麻汤、活命饮,加升麻、桔梗,更服紫金丹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

(0)

相关推荐

  • 治疗痈病的中药处方 白芷升麻汤中药方剂

    痈病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那么,痈病怎么治疗?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治疗痈病的中药处方 白芷升麻汤中药方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治疗痈病的中药处方 白芷升麻汤中药方剂 处 ...

  •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之别(二)

    <灵枢经>云∶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肌肤,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 ...

  •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部分·背部(十二)

    发背 或问∶背发疽有几?曰∶上中下三发,俱在脊中,属督脉.上发者,伤于肺,发于天柱骨下.中发者,伤于肝,为对心发.下发者,伤于肾,为对脐发,皆由积热怒气所致. 初如粟米,或麻或痒,或拘急,或不痛,或大 ...

  •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之源(一)

    方书叙痈疽之源有五.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三,体虚外感.四,身热搏于风冷,五,食炙爆.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总之不出于三因也. 外因者,运气痈疽有四∶一曰火热助心为疮.经云∶少阴所至为疮疹.又云 ...

  • 《证治准绳·疡医》敷贴(十二)

    疮肿初生,似有头而未起,即当贴温热药,引出其热毒,火就燥之义也.若疮肿初生,即高起四畔 赤,宜捣生寒药贴 ,折伏其热势,驱逐其邪恶,扑火之义也.大抵敷贴之法,欲消散肿毒,疏通血脉,寒热错综,皆期于不成 ...

  •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所兼诸证

    渴 [大法] 疮疡作渴,不问肿溃,但脉数发热而渴,用竹叶黄 汤.脉不数不发热,或脉数无力而渴,或口干,用补中益气汤.若脉数便秘,用清凉饮.尺脉洪大按之无力而渴,用加减八味丸.若治口燥,舌黄饮水不歇,此 ...

  •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部分

    <灵枢>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即足肚.)背三,五藏俞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王海藏云∶脑.须.鬓.颐,亦为痈疽必死之处. <鬼遗方>不可患痈疽者七处∶眼 ...

  •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部分·头部(一)

    百会疽 或问∶百会穴生疽何如?曰∶此名玉顶发,初如麦米,顿增痛楚,寒热大作,由虚阳浮泛,宜以盐汤下八味丸,引火归源,甚则黑锡丹.或元气素浓,六阳经受风邪,风火相扇,脏腑热毒上攻而然者,宜黄连消毒饮兼玉 ...

  •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部分·耳部(三)

    耳发 或问∶耳叶生疽何如?曰∶是名耳发疽,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胡桃或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十日刺出黄白脓者生,刺之无脓,时出鲜血,饮食不下,神昏狂躁者死.小儿耳窍 ...

  • 《证治准绳·疡医》痈疽部分·口齿部(四)

    口疮 (详杂病第八口门,此掇其遗者耳.) [丹] 王四叔公,口疮舌强,多痰. 白术 甘草梢(一钱) 人参 赤芍药 木通 生地黄(半钱) 黄连(炒,一钱) 栝蒌子(十二枚) 上作一帖煎. [罗]黄连升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