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一首诗,上下2句仅2字不一样,却蕴含着处世大智慧
中国传统诗歌,有着久远的历史,在汉文字尚未诞生之时,便有了诗歌,甚至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学,始于诗歌。
诗词为何历经千余年魅力不减
即便是历经数千年,时至如今,已经成为小众文学的中国传统诗歌,依旧有着无数的喜爱者。唐诗宋词,单单看到这四字,便像是看到了极美的风景。诗词的魅力是多个方面的,众人喜欢诗词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有人喜欢诗词那优美的韵律,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纵然不理解那些文字的意思,读起来也觉得唇齿留香。
有人从诗中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所以为自己而悲喜,为诗人而悲喜。他们婆娑着泛黄的扉页,呢喃着《无题》。
而有的人,曾从诗词中,汲取了面对苦难低谷的力量,领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悟到了积极乐观的豁达精神。诗中,藏着许多诗人毕生的哲学思考和处世智慧,这是前人留给后世的无尽宝藏。
宋诗尤其喜欢说道理,我们最为熟悉爱写哲理诗的诗人,莫过于北宋的苏轼了。他的许多诗句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有的令人醍醐灌顶,有的令人充满力量。
当然,苏轼是活得十分通透豁达的,但将哲理智慧蕴藏在诗中,并非从宋诗开始,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以诗喻理的作品。
《孺子歌》蕴藏着人生大智慧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而后世所知的先秦时候的诗歌,也大多出自《诗经》上的篇目。
其实,除了《诗经》上305篇,先秦时期还有很多诗作,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首诗歌,一直流传在汉水以北的地区。《孟子·离娄》有记载,说孔子曾经听到小孩唱过这首诗歌。由此可见,春秋时期,此诗就存在了,离我们2000多年。或是因为从小孩那里听来的,所以诗名《孺子歌》,孺子就是小孩,儿童。
诗中的“沧浪”一说是水名,即《水经注》中所说的“溳水”,春秋时名为“清发水”,也有说是汉水的。不过比较广泛的解释,是指水清澈的样子。
此诗共有四句,上下两句只有两个字不一样。意思也很简单:沧浪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涤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浑浊啊,可以用来洗脚。
虽然诗意很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诗中描绘的,是古人趁天暖在江河边洗沐的场景,所谓洗沐,暗喻修身,从这一点来想,那么沧浪之水,大有含义。
一、以水喻人
孔子曾用这首诗歌教育他的学生,说:“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水清就用来洗帽带,水浑浊就用来洗脚,这是取决于水的本身。
水的用途不同,是其自身的清、浊造成的。以水喻人,同样如此。
如果人懂得自重,懂得提升自己的价值,那么对于社会而言,我们就是那清的水,可以用来洗帽带。换而言之,他人就会尊重自己,倚仗自己。
如果人不自重,不去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对于他人、社会,就是那浑浊的沧浪水,只能被用来洗脚。那么旁人会轻贱自己,看低自己。
人自侮,才会招致侮辱。如果一个人,待人接物,极尽谄媚,对人哈腰点头,那么旁人自然不会将你看得太重。如果待人接物时,我们不卑不亢,遇到有辱气节尊严的事情,决不妥协,那么他人定然会高看你一眼。
由人到家国,也是如此。这种道理,是孔子传授给学生的,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
二、以水喻世事、社会
屈原放逐汉北、沅湘一带时,有渔父唱这首诗歌劝诫他。渔父口中的水,则是指人所在的环境,或者说是世事社会。
渔父是想告诉屈原,客观存在的环境,就像沧浪水一样,有清有浊。如果清的话,就洗帽带,也就是让屈原积极进取,利用一切条件,尽心尽力,做到兼济天下。
如果所生存的环境是浊的,那般洗足。
这里“濯冠缨”我们可以理解为像战国时期的鲁仲连一样,积极奔走各国之间,为和平献出一份力量。渔父、像庄子那样逍遥于尘世之外,独善其身。
不过屈原认为“众人皆醉他独醒”,不禁自哀自怜,最后投身汨罗江,了结生命。
世事无常,如水之清浊,非人力所能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掌握其中的规律,顺势而为,无论面对什么环境,都要学会适应,或是兼济,或是独善。
所以,即便这首诗,离我们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但其中的道理,对于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启迪,这就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