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义先生作品《中医脉诊点位新探图文详解》开启预售

用现代的设计语言给本书读者带来崭新的视觉感受。设计者精心建构了明晰的排版系统,全书宋体字的运用,以及字距、行长、布局等的设定恰当地体现了中医脉学千年传承的东方属性,图像的构成配置章法有致,文中多处留有空白,让读者在阅读期间得到停顿、回想的机会,使一本中医书得以艺术化地表现。

封面采用富有皮肤质感的棕色超细绒布,体现医生在脉诊中的意境。书名烫白与脉诊模型呼应,封面白色区域的脉诊点位小字烫金处理,体现脉诊的精细和精准。棕色章节隔页不仅区别不同章节,并把本部分的目录提取出来,方便读者贯通中医脉诊一书的意涵,正文采用东方书纸,很好地还原脉诊照片的质感。在装帧工艺上采用“空腔裸脊”装帧方式,封面和环衬对裱,改变了 裸脊没有书脊文字的问题,既节省材料成本,又减轻常规精装书硬壳的重量,柔软的形态方便读者翻阅,高品质的印制将中医之美在书中呈现出来。

01丨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著者王敬义教授在长期临床中总结发现的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反映点在寸口桡动脉上部与位分布的基本规律:以藏象学说为理论指导,考察寸关尺三部以及每一部的NO.1~NO.5由浅入深的五个层次,部与层的相交点可确定是某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特定反映点。结合古贤28脉及著者新增9脉,可以明析病患性质。

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论学习掌握相交点和反映点,本书详尽地介绍了脉诊具体指法,如全切法、半位切脉法、垂直切脉法、桡侧切脉法、尺侧切脉法等,并附清晰彩图及著者操作视频。

02丨作者简介

王敬义

男,汉族,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教授。198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近40年。

主持整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廖蓂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版);研究中医脉学长达30余年,2009年出版个人专著《脉论——二十年后方为医》(中医古籍出版社),首次提出了三部十五候的精细脉诊,阐述了人体组织器官在桡动脉寸口部位的自然定位。

临床擅长中医内科杂病及妇科、男科疾病诊疗,于恶性肿瘤之中医防治亦有深入研究。

03丨自序

鸿蒙开辟,天地始分。

昊天大地,上下乾坤。

太虚氤氲,万物化生。

在地为浊,在天为清。

日月当空,夜晦昼明。

春夏秋冬,四季廓清。

山川依傍,一峙一行。

蓬草树木,兽吼鸟鸣。

大千世界,万物有灵。

灵与非灵,人畜分明。

鸟兽愚蒙,人性机灵。

探索自然,创造发明。

揭示规律,以昭世人。

推动历史,昌盛文明。

大千世界,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规律性。研究这个事物,必持之以恒,思无杂念,殚精竭虑,寻其规律,才能渐行渐近,否则劳而无获矣!一旦掌握其规律性,就进入了这个事物的核心,便知其所以然,而后运用之,得心应手,则无往而不利!此即愚所理解的“道法自然”也!

然自然界之事物,万万千千,数数难尽。就中医寸口脉学而论,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桡动脉就存在于人体左右两条手臂上,自然而然,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反映点也就分布在这两条桡动脉上。代代艰难探索,历近三千年矣!

自《黄帝内经》论三部九候,扁鹊《难经》创寸口脉法,后继晋代王叔和《脉经》集前贤之作,明代李时珍著《濒湖脉学》,及至清代医家补前贤之未备,真乃集腋成裘,步步发展也!

思圣贤于前,愚不揣冒昧,在《脉论——二十年后方为医》里,首次提出三部十五候,明确正常脉象的脉位层次和异常脉象的脉位层次,将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分属于表浅位和深沉位。出版《脉论》十年,虽读者众,然能将脏器在每一部与五个层次的特定反映点研读明白者实在太少。有鉴于此,现将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细细分属在每一部的NO.1、NO.2、NO.3、NO.4、NO.5五个层次。每部与一个层次的相交,就是一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特定反映点。我们找到这个反映点,就能了解疾病发生的根源;找到全身每一个脏器的反映点,就找到了寸口脉法的自然分布规律。脉诊由此而清晰明了,人人学而习之,重复永无差谬矣!脉法千载之难,因此而简单,此即吾所理解的“大道至简”也!因而,便有了这部《中医脉诊点位新探图文详解》小作面世!

小作面世,我的弟子龙贻弘医师,心思灵巧,语出良言,始有点位、脏器编码,使学者易懂、易记、易操作,功莫大焉!

重庆市唐红菊小姐绘制的正常脉位图、异常脉三部十五候总图和五个分图,以及弟子吴垚睿、学生宁玉为切脉法拍照编辑,使小作图文并茂,指引读者以捷径。学生梁盈盈认真校对小作图文,都功不可没。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范立坚、李政委和我一起设计图码,并绘制人体总图和编码,费尽心思,反复易稿,终成是图。愚见以为,此乃中医史上第一张比较完整的脉诊标准点位图!对他们的艰辛付出,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四川省著名国画家卢志军老先生为我所作的“山居图”,此画深得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之精髓,为小作大增光辉!

感谢中原书龙第一人,墨龙斋主刘石刚先生的墨宝,在我的平凡小作之中大放异彩!

感谢成都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刘青教授和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罗锦兴教授(三维脉诊仪研制创始人)!二位的慷慨赐序,则更使小作熠熠生辉也!

小作出版,必学者众,用者多!不胜欣慰之至!

王敬义

2019年8月于云影苑寓所

04丨撰写说明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反映点自然而然就分布在手臂寸口两条桡动脉上。因此,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这两条桡动脉上的分布规律,就成为从《内经》《难经》以降历代医学家苦苦探索的脉学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寸口脉法的自然分布规律。
古代医家对人体脏器(人体解剖)认知有局限,一些脏腑组织器官没有被发现。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这些没有被古人发现的脏腑组织器官一旦发生病理改变,必然会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又必然反映到脉象上来。按照往古和当时的脉学理论,解释不了这样复杂的情况,这就让医学家们无所适从了。因而,医家们留存于世的脉学理论著作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至于后世医者在研读古医籍的时候难解困惑。
古代三部九候诊法,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别再加上与五脏相表里的腑等等,实在过于简单。这个诊法不能涵盖人体众多脏腑组织器官,所以它不能在教学中顺利使用,更不能在临床实战中发挥脉诊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也在情理之中了。但是古代的寸口三部九候诊法的的确确给我们后世医家开辟了寸口脉诊的先河,其奠基性的研究成果永远光辉灿烂!
摒弃故步自封,承前启后、传承发扬,永远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中医不能例外,脉学不能例外,且脉学更应该精进。拙作《脉论》一书基本理论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濒湖脉学》以及《中医基础理论》,更来自我长期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实战总结。《中医脉诊点位新探图文详解》又来自对《脉论》点位层次的进一步细化。
《中医脉诊点位新探图文详解》一书旨在《脉论》的基础之上,清晰地阐述正常脉位NO.2、NO.3、NO.4位和异常脉位NO.1、NO.2、NO.3、NO.4、NO.5位的脉位层次,并对寸关尺三部中每一部的五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与每一部相交点的特定脏腑组织器官更加细分。这样,我们就能够找到病理情况下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相交位的对应点,脉诊于是“在心易了,指下易明”了。
《中医脉诊点位新探图文详解》由总论和各论组成。
总论由古代脉诊部位、寸口定部位、正常脉象、脏腑组织器官反映点在桡动脉上的分布、脏腑组织器官形态特征的诊断、切脉指法图文示意组成。这部分,除正常脉象为大家熟悉之外,脏腑组织器官在桡动脉上的分布则更加细分了。而脏腑组织器官形态特征的诊断和切脉指法图文示意则是第一次和读者见面,而且配上图像,这也是我研究脉诊三十年的小小成果吧!

各论分为几部分:

1.详细阐述了左右手寸、关、尺三部每一部的五个层次所对应的脏腑组织器官,对部位层次上面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所出现的脉象及应该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解释。

2.分别对28病脉脉象特征、脉象点位结合个人心得进行了阐述。

3.开辟了尺部以后髋、大腿、膝、小腿、踝、脚的脉诊特定部位。这样两条手臂桡动脉一经重合,一个完整的脉诊人体形态就出现了!

4.病案举例,选择我的几个病例和弟子龙贻弘的病例。其实都是一些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因为诊断不明而成了疑难病症,现附于后,读者聊作参考而已。

为什么我附病案例数如此之少?我觉得每一个病案,对每一个学识不一样的人,其理解也是不同的。望大家只作参考,不要按图索骥!如果这样,学医就死板了。

5.文献选读参考,附了扁鹊《黄帝八十一难经》一难至二十二难、李时珍《濒湖脉学》。读者可以熟读,与本书进行对比阅读,更希望读者在临床上、在患者的手腕上深入体验!

在我的自序前面有两张脉图:右手寸口桡动脉脏腑组织器官反映点分布总图和左手寸口桡动脉脏腑组织器官反映点分布总图(也叫:寸口脉诊全息图)。上面清清楚楚标明了我目前所发现的脏腑组织器官的不同部位层次的特定反映点。当然还有一些被我发现了的组织器官的定位,因为还要长期验证,所以这次就不收录进去了。
这两张总图(寸口脉诊全息图),先从右手开始再到左手,皆由表及里使然。
图中的编码寸、关、尺三部,为中文拼音;五个层次位为英文。如:右寸NO.1~5表示为Y-C-NO.1~5;左尺NO.1~5表示为Z-CH-NO.1~5。我的本意是全部用中文拼音,因为在《脉论》里对五个层次就使用了NO.1~5位的表述。为了两本书阅读的连续性,我在这次编码中,寸、关、尺三部使用中文拼音,五个层次仍然使用英文。毛主席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觉得还是融合得恰到好处的。非常希望这两幅人体编码图能给读者理解脉学带来方便!
这两张图片,还不是完善的脉位图,还有许多组织的脉位没有被发现,还需我和读者朋友们继续努力。如果有朋友阅读我的小作,受到启发,发现了新的脏器组织的脉位点,还望不吝赐教,余必诚心学习,以求进步。
中医讲整体观,是对人体活动状态下进行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的研究,脉图是静止的,但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动态的。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脉象也会随之而变化,出现病理变化的脏器组织的点位,也不会一成不变。往往在多点位上,出现相互联系的病理脉象。同时,异常脉象也可以独立存在于互无联系的点位上。还有一些脉象,比如妇女的卵巢巧克力囊肿,其脉象可以先症状体征而出现(先于症状体征几个月,甚至几年出现,之后才被患者注意)。脉象在治病过程中,也可以判断治疗结果,比如加重,或缓解,或没有变化,或已经临床治愈。以上望读者在临床中多加在意。
脉学不是人人都认可的,在中医界更是如此。脉学也非人人只是看书就能学会的。学脉必须有人指点,必须在实战操作中去体会,验证其正确性!如果你理解了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学说,通过脉象你就能准确地判断出你面前患者的临床表现,这一点希望阅读者加以重视,勇于实践,来验证我所说是否正确。
在临床诊脉过程,有以下几种情况是不能诊断准确的:①斜飞脉:不能进行寸关尺三部及NO.1、NO.2、NO.3、NO.4、NO.5位定位。②反关脉:不能进行寸关尺三部及NO.1、NO.2、NO.3、NO.4、NO.5位定位。③肥胖者:皮下脂肪肥厚密实,阻碍医生手指下探桡动脉跳动。④血液透析者:血液透析时部分患者需要在腕部做自身动静脉内瘘术,阻碍桡动脉血液正常流动,会影响切脉准确性。⑤割腕者:影响桡动脉血液正常流动,给切脉带来不准确性。
小作涉及点位多,内容复杂,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阅读者原谅。
小作虽然将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归属到寸关尺的五个层次以及尺后的1、2、3、4、5部,并且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能阐述脏腑组织器官与寸关尺五个层次以及尺后1、2、3、4、5部的对应关系,但是,我发觉,脏腑之中,尤其是五脏心、肝、脾、肺、肾,会在某一个寸关尺层次,必然发挥它的功能特性。比如:心气、心阴、心阳、心血;脾气、脾阳;肾气、肾阳、元阴和元阳等,脉诊对脏腑功能的诊断和在临床治疗上的指导意义又是那么重要。所以,我就画蛇添足地附于相关脏腑里面。在此,恭请阅读者见谅!
另外,在小作里面,还提到了高脂血症的反映点、高血糖的反映点、高血压病的反映点以及高尿酸血症的反映点等等(他如女卵男精的成泄也有相应的反映点),虽然也与本小作内容不能契合,但是,它们对于我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况且是我三十余年对脉诊的认识,实在是不愿意忍痛割爱,一并写在书里了。再次请读者朋友见谅!
我曾经在《脉论》的“撰写说明”里讲:只要您认真阅读,勤于实践,我相信,您会走进我设置的脉学“圈套”,最终得到您的认可。后来的确有一些同行来信说“王老师,我就已经进入您设置的‘圈套’了”,当然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这一次,我相信:小作《中医脉诊点位新探图文详解》是一个更大的“圈套”,因为我觉得这个“圈套”非常之“美”,它会令您着迷,只要您读懂了它!
如果有中医行医者,非常不幸地偶遇读到了我的书——通过看书,反而打乱您以往诊病治病的程序,影响到疗效。我也在此奉劝读者立刻停止阅读,将我的书痛痛快快地扔掉,我将感激不尽,并先在此向您致歉!

王敬义

2019年8月

05丨目录

总论

 第一章  脉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脉象形成的原理

一、心脏

二、脉、气、血

三、肺

四、脾胃、胰腺

五、肝

六、肾

第二节   古代脉诊部位

第三节  寸口定部位

一、何谓寸关尺

二、脉定三关

三、指定三关

第四节   正常脉象

一、部与位

二、至数(脉搏跳动的次数)

三、节律

四、力度

五、粗细

六、流利度

七、男女脉象的生理性差异

 第二章  脏腑组织器官在桡动脉上的对应 

第一节  脏腑器官分配依据

第二节  三部十五候分布

一、右手寸关尺三部器官及尺后分布

视频1  右关NO.3、NO.4位切脉法

二、左手寸关尺三部器官及尺后分布

视频2  左关切脉法

 第三章  脏腑组织器官形态特征诊断 

一、单器官反映点

二、双器官反映点

三、器官组织大小形态与脉象的关系

 第四章  切脉指法 

一、医者手指姿势

二、桡骨茎突定关

视频3  桡骨茎突定关(1)

视频4  桡骨茎突定关(2)

三、垂直切脉指法

四、尺桡侧切脉法

五、半部切脉指法

视频5  颈胸椎定位

视频6   右尺腰骶部切脉法

视频7   甲状腺切脉法

视频8  髋关节切脉法

视频9  大小腿膝关节切脉法

六、切脉顺序

视频10  寸关尺与尺后1~5部切脉示意

视频11  左尺NO.1、NO.2位切脉法

视频12  左尺NO.3、NO.4位切脉法

各   论

 第一章  右手寸关尺脏腑组织反映点分布 

第一节    右寸部(Y-C-部)

一、Y-C-NO.1位

视频13  鼻窦切脉法

二、Y-C-N0.2位

视频14  右寸颈胸椎切脉法

三、Y-C-NO.3位

第二节  右寸与右关之间半部 (YC-YG-之间半部)

第三节  右关部(Y-G-部)

一、Y-G-NO.1、NO.2位

二、Y-G-NO.3、NO.4位

三、Y-G-NO.4、NO.5位

第四节  右尺部(Y-CH-部)

一、右尺部Y-CH-NO.1、NO.2位

二、右尺部Y-CH-NO.3、NO.4位

第五节  右尺部后1半部(Y-CH-H-1半部)

第六节  右尺部后2部(Y-CH-H-2部)

第七节  右尺部后3半部(Y-CH-H-3半部)

第八节  右尺部后4 部(Y-CH-H-4部)

第九节  右尺部后5 部(Y-CH-H-5部)

 第二章  左手寸关尺脏腑组织反映点分布 

第一节  左寸部(Z-C-部)

一、Z-C-NO.1、NO.2位

二、Z-C-NO.3、NO.4位

三、左寸Z-C-NO.5位

第二节   左寸与左关之间半部(ZC-ZG-之间半部)

第三节  左关部(Z-G-部)

一、Z-G-NO.1、NO.2位

二、Z-G-NO.3、NO.4 位

三、Z-G-NO.5位

第四节  左尺部(Z-CH-部)

一、Z-CH-NO.1、NO.2位

二、Z-CH-NO.3、NO.4位

三、Z-CH-NO.5位

第五节  左尺部后1 半部(Z-CH-H-1半部)

第六节  左尺部后2 部(Z-CH-H-2部)

第七节  左尺部后3 半部(Z-CH-H-3半部)

第八节  左尺部后4 部(Z-CH-H-4部)

第九节  左尺部后5 部(Z-CH-H-5部)

 第三章  异常脉象特征及点位分布 

第一节  异常脉象的部与位

第二节  二十八病脉阐述

一、浮脉类

(一)浮脉

(二)洪脉

(三)濡脉

(四)散脉

(五)芤脉

(六)革脉

二、沉脉类

(一)沉脉

(二)伏脉

(三)牢脉

(四)弱脉

三、迟脉类(附:损脉、败脉、夺精脉)

(一)迟脉

(二)缓脉

(三)涩脉

(四)结脉

四、数脉类

(一)数脉

(二)促脉

(三)疾脉(附:极脉、脱脉、浮合脉)

(四)动脉

五、虚脉类

(一)虚脉

(二)微脉

(三)细脉(小脉)

(四)代脉

(五)短脉

六、实脉类

(一)实脉

(二)滑脉

(三)紧脉

(四)长脉

(五)弦脉

第三节  笔者发现的几种脉象

一、豆实脉

二、尖峰脉

三、筋脉

四、颤动脉

五、离脉(阴阳离决脉)

六、空脉

七、恶露脉

八、点状脉

九、点滑脉

 第四章  病案举例 

 第五章  文献选读参考 

附篇1 《黄帝八十一难经》 节选(一难至二十二难)

附篇2  李时珍《濒湖脉学》节选

后记

 《中医脉诊点位新探图文详解》 

已开启预售!

  预计12月15日前发货! 

社库直接发货

 快 

原价:99元

7折预售价:69.3元

查看更多双创工作室图书

登录天猫山东杏林图书专营店

岁月飘忽,名以书存

君子处世,树德建言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

譬之于书,必有可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尽心竭力,定不负卿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双创编辑工作室

致力于打造中医原创图书出版平台,

愿为每一位潜心学术追求真理的学者,

提供最真诚的服务。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双创编辑室

邮编:100021

(0)

相关推荐

  • 五脉

    是脉学名词 即五脏之脉 五脏: 心.肝.脾.肺.肾 五个脏器的合称 脉:气血运行的管道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洪) 脾脉代(缓) 肺脉毛(浮) 肾脉石(沉) 五脏之脉 五脉与五行 五行 木(肝) ...

  • 中医脉诊现代实质探析

    潇遥 <内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医现代化的难点之一.近几十年的脉诊现代研究,在脉象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做了许多卓越的工作, ...

  • 油麻菜对话王敬义 | 如何悟得中医脉学的精髓

    本 期 导 读 油麻菜老师:经过成都,一位姓王的中医朋友给我留言,说是可以介绍他寻访到的脉诊高人给我.恰好有半天空档,我赶紧登门拜见. 拜会脉诊医生 最近和脉诊医生缘分不浅,两个月之间,我居然穿行在金 ...

  • 王敬义医生和陈云鹤道长对谈脉法

    油麻菜道长说:"其实王老师的脉法路子基本符合太素脉法.太素脉法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命理部分,就是用太素脉法来算命,这个部分我们不说它,不探讨:二是病理部分,这部分就有点意思了,它又分三部:精. ...

  • 中医脉诊口诀

    中医脉诊口诀

  • 中医脉诊三境界

    脉诊技巧归为三重境界,即"脉之形一形之动一动之势",亦是学习脉诊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对喜好脉诊的同道有所启迪. 1.脉之形 此为第一重境界,是我辈刚刚接触脉诊时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

  • 中医脉诊三境界,你达到了吗

    中医之声 医学资讯 公众号 脉诊技巧归为三重境界,即"脉之形一形之动一动之势",亦是学习脉诊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对喜好脉诊的同道有所启迪. 1.脉之形  此为第一重境界,是我辈刚刚 ...

  • 中医脉诊教学:手把手一对一指导每一位学员

    中医脉诊教学:手把手一对一指导每一位学员

  • 中医脉诊-论高血压的辨治

    高血压单从字面理解是血压高,血管压力大,脉象应该是洪大有力,实际在临床上脉象表现多样,下面就从脉诊探讨一下中医的辨证论治. 1.洪大脉:脉体宽大,来盛去衰,如波涛汹涌,按之满之.多为体内水湿较重,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