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气候”为核心,重构知识体系(二)

“气候”关联到高中地理的各个模块,最适合学生四项基本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新课标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地理学习的重难点。

“气候”的考查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相关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依托区域背景进行考查的。对于气候的复习就应该以“气候”为核心,将整个知识体系进行发散式整合,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地理知识系统,培养灵活自如的运用能力,使学科素养不断升华。结合近几年高考的考查方向,重构知识体系包括五大模块,即:天气与气候、气候因子与气候变化、气候的特点和分布、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与气候变化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性质三大方面,某一气候因子的变化会导致气候整体特征的改变,图示如下:

气候成因分析是气候学习的中心环节,掌握好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形成系统的气候成因分析思路是学好地理的关键,这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

【例2】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解析】青藏高原地区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冬季平均气温较高;海拔高,大气保温作用差,夏季平均气温较低,即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年较差小。冻土形成季节(冬季)平均气温相同时,年平均气温较低。

【答案】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例3】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该地基塘转建设用地,湿地面积减少,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量减少,大气湿度降低,大气降水减少,大气比热容减小,气温变率增大,地面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

【答案】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