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茶人的尺度决定茶路的长度
看一件事情的时间尺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看几天;有的人看几个月,几年;有的人看一辈子,或者更远。有的人说,快速发展的时代,容不得你看那么远,即使是一只猪,也要站到风口,等待一飞冲天。有什么利益?快速套现,有什么快感?马上实现。
可是有的幸福,却需要时间。并不是说需要多少时间去完成一个任务,才能得到奖励。而是因为没有时间,即使给你幸福,你却不能真正理解,或者说,你也体验不到。这是这个世界公平的地方,和能力金钱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常说普洱茶越存越好,但实际上,有意识主动存茶的人并不太多。都说古树普洱喝的是山头,可是名山的新茶也没那么好喝,多少存上一两年才能看到个大概,山头的春茶已经奇货可居,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优质的古树被有意识的存储呢?这一切可能和这个时代的氛围有关。
静一号为什么要做收茶?如果说普洱茶是个大花园,如果我们只在幼苗的时候就去消耗掉了,那我们如何看得到含苞待放?如何看得到繁花似锦?如何看得到铅华尽洗?更重要的是,我们会错过我们和茶之间的,岁月的点滴。
一位智者说过,现代人每日忙碌,没法停下来稍作思考,仿佛永远不会死亡,而真正走到尽头,回首来时,又仿佛从来没有活过。换一个说法是,我们从来没有活在当下。因为,眼里总是下一步的目标,心里总是不断比较的利益,生命被事件充满,也被事件架空。
我能理解现代人的压力,在一个泡沫成为常态的资本时代,很多人被挟入滚滚洪流,身不由己。既然环境如此,那茶就不一定再成为逐利的工具,或许也可以成为一把生命的尺子,自我观照的镜子,一个心灵的港湾。
为什么之前很多存茶的模式也好,基金也好,并没有成功,并不是数学模型不够好,也不是普洱茶越存越好的说法不对,而是做的人心态和这个事业是不对称的。你心里的尺子只有一年,怎么能做几十年的事儿呢?
有人总是看到葡萄酒如何如何,总是看到西方奢侈品如何如何,总是想直接计算拿结果就行了。可是你把基础撤掉了,这事儿怎么能行呢?你心里的尺子那么短,你都没有体验过真正存茶带来的幸福,大家都没有耐心去体验幸福,这个市场根本就没有基础,你去建立什么存茶基金那不是瞎掰吗?最后只是个击鼓传花而已。
我们做收茶,做存茶,想法也没那么复杂,希望有缘人体验到时间带来的幸福,这对体验者已经足够。至于说什么升值,什么市场,那是后话。换句话说,如果说能享受这种幸福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市场就会慢慢形成;而如果大家的福报还没到,心里的尺子还很小,那这个市场就还不成熟。对于我们来说,不断挖掘内涵,提升服务,能给信任的人带来这种幸福,已经不辱使命。至于大的市场,等整个社会的心态平和一些,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