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芯片:没有钱万万不能,有钱也不一定能成功!
昨天华芯通关门的消息刷屏了,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公司,成立短短三年就宣告关门了,让人无比唏嘘。也让我们看到了芯片行业的残酷现实。
做芯片,没有钱万万不能
做芯片需要相当大的投入,门槛很高,失败率也很高。
根据Semiengingeering网站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8nm节点上开发芯片的费用仅需5130万美元;到了16nm的节点上开发时,所需花费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063亿美元;而到了10nm制程芯片的研发时,研发费用达到1.74亿美元。照此推算,此次华为研制7nm制程的芯片,费用在3亿美元左右;而在下一代更先进的5nm制程工艺时,研发费用将会激增至5.54亿美元!!
然而这些巨额的费用还仅仅是芯片IP授权、架构、验证等方面的花费,并未包括确保产能的晶圆厂建设投资的费用。据此前台积电表示,未来生产3nm制程芯片的晶圆厂建设投资费用或可达200亿美元。
动辄以数亿美元计算的研发费用,这是桎梏着“中国芯”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毕竟能一下子祭出如此大手笔资金的国内厂商,屈指可数。
做芯片,就算有了钱,也不一定能成功
技术跟不上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小米算是一个,至少现在来看,小米并没有成功。2017年2月,小米首款自研处理器“松果澎湃S1”的问世,可谓引发国内手机行业的一次“地震”。
据小米方面表示,松果处理器于2014年秘密立项,当年10月正式成立松果公司,并通过携手大唐得以跳过了研发处理器的门槛,缩短了设计周期,斥资巨额资金后,仅仅28个月就完成了芯片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部流程。这段经历,用发布会上雷军的话说就是“九死一生”。
当时这款理论CPU性能媲美高通骁龙625、GPU超过华为麒麟655、整体性能超过当时市面上一众中低端处理器的“松果S1”,却受累于落后的28nm制程,发热严重,导致全部性能发挥不出来,搭载这款处理器的小米5C在销量上完完全全“扑街”。
这不难看出,“制程”是影响处理器性能发挥的最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对研发技术要求最高的一部分,此前联发科“曦力”处理器没有解决制程技术,一直被高通骁龙稳压一头,如今先进的制程工艺技术已被苹果、高通两大厂商牢牢把握,也正是受制于技术的原因,导致松果S2迟迟不见踪影……
知识产权或成最大痛点
华芯通从成立开始,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应该不算没钱。但仅成立三年就走向了终结,华芯通的“猝死”虽然让人意外,但市场人士早就对这一项目存有疑虑,尤其是在去年高通在服务器芯片上宣告“撤退”之后。由于现在95%的服务器芯片市场都被英特尔X86所占据,让其他参与者望尘莫及。
一位ARM的管理层人士表示:“在高通宣布自己不做服务器芯片的那一刻起,这个合资项目就已经注定了要灭亡。高通的退出也是出于内部管理的决定,他们认为云计算尤其是边缘计算的市场潜力更大。”
知识产权掌握在谁手里?或许是“华芯通们”最大的痛点。尽管从注册资本来看,中资确实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合资公司的主导权还是掌握在高通手上,因为大多数的外资科技公司只向国内提供技术授权,而非知识产权的转移,这也就意味着,合资公司只能去使用技术,而不能真正拥有技术。高通一旦不支持了就没办法运营下去了。
华芯通项目告败后,高通在数据中心方面的雄心或许也将受到打压。去年,阿蒙曾对第一财经记者描述了其在数据中心方面的规划。他说道:“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依赖与贵州政府的合资公司华芯通来发展数据中心业务,第二步是继续发展技术,并通过对于华芯通的支持,来满足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需求,将数据中心的业务扩展至移动网络的边缘计算领域。”
为国产芯片合资企业敲响警钟
这个项目的失败也给国内芯片产业的其他公司敲响了警钟。研究机构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华芯通项目的关键问题是投资回报率不行,而且因为是中美双方的股权,谁出钱?谁出技术?由谁控股?合资公司都会面临这些复杂的问题。”
实际上,华芯通并不是高通在中国唯一的合资公司。去年5月,高通获批与国有大唐电信子公司联芯科技以及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智路资本共同组建一家设计智能手机芯片组的合资公司瓴盛科技(贵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接近30亿元,其中高通和联芯科技占比均为24%。
盛陵海表示,高通与大唐合资公司的前景也可能就此蒙上阴影。此前已经有媒体质疑,瓴盛科技智慧成为高通公司的代理人,扮演高通低端芯片分销商的角色,高通是不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合资公司的。
(部分内容整理自: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