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超然尘世入须弥

超然尘世入须弥

文/应可军

民国初年,一个浙江平阳白沙的青年叫鮑昕,中央党政班毕业,曾任交通部科员、专员。甘肃省民政厅视察员。川滇铁路文书主任,浙江田粮处荐任督导,来任宁海田粮处付处长,被宁海的古迹所感染,在《宁海民报》发表了一组《缑城杂咏》后,立刻引起轰动。一时唱和者众。其中一首是“孔楼听经”内容如下:
虔诚礼佛优婆夷,百纳章身不扫眉,
跌坐蒲团翻贝叶,超然尘世入须弥。
说的是抗日名将孔墉的女儿孔菊芬出家的故事。诗中的“孔楼”,即俗称“孔家庵”,其实第二医院内,它毁于八十年代中期的拆迁。此屋为异地重建,规模已大大缩小。它的原主人,是著名抗日英烈孔墉之长女,名菊芬,邑人尊称孔小姐。小姐人如其名,淡如菊而心似莲。她21岁循入空门为带发居士,从此清心寡欲,专志修行,并终生未婚。她一生所做的好事、善事多得不计其数,被誉为“宁海活观音”。原孔家庵,乃其父孔墉将军为爱女所建造。邑人至今认为只是孔小姐一人,非也,当时是1930年,城区有六七个大小姐出家,除了孔小姐以外,还有南门吕小姐,避司弄的徐素英小姐。她是惠和广货店的老板的姐妹。年龄均在十六七岁左右。她们认识到了轮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离三界六道,愿意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大家心志一致,就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心想要皈依佛门、从此足不出须弥、远离尘世喧嚣、就此伴青灯, 跌坐蒲团翻贝叶,超然尘世入须弥。这是一场大功德。不是吾辈所理解。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步步高

(0)

相关推荐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园林文化丨题匾,串起狮子林的整个“须弥世界”

    古典园林中,意境比景致更重要. 意境,在可说与不可说间--是漫步园中某一瞬间的参悟. 是光影留驻. 风花雪月渐次呈现. 题匾, 是园中一个重要元素. 点题破题. 意境表达.  狮子林的这些题匾, 就犹 ...

  • 应可军 | 小偷帮忙送元宝

    小偷帮忙送元宝 文/应可军 话说白溪流域山脚有一家农户,夫妻俩勤俭节约,生活过的比较丰裕.   一日黄昏,夫妻俩在床上聊天,一个小偷正潜入他家准备行窃,发现他们在聊天,他也静静的躲在一边偷听.只听见男 ...

  • 须弥子美篇:我不需要太多爱

    爱,是一种温存,有温度的存在.这样的温度是柔美的清澈的不失一份依靠和恬淡.然而,这样的爱容易让我醉掉,使我很脆.倘若没了这种支柱,我便倒下成为烂泥. 爱,有份关怀,更有太多的希望,是在彼此牵挂中相互帮 ...

  • 须弥子美篇:是什么让我们懂得了珍惜

    拥有的太多就会失去的太多,只是我们不曾觉察,不曾因为轻易得到而有所觉察.虽然你我尽情在享受甚至在奢侈中无忧无虑.然而,我们正在失去,失去你并不知道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在很痛中方才晓得. 热爱生活,就应当 ...

  • 须弥子美篇:有时候人心需要冷点

    过烫的粥难以下咽,过于热情的人难以信任:过热的火容易灼伤,过于热烈的爱容易冷漠:过于粘连的情伤的更疼,过于牵挂的爱回味更苦. 人心,有时候需要冷点,冷点可以让你清醒.冷点可以早早放手.冷点可以不会疯狂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文化名人与宁海

    文化名人与宁海 文/应可军 文化名人主要是指在文化生活中特别突出的人,对于人类的进步与人们文化境界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影响.流行名人主要是指那些在社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