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画家——布格罗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 1905)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学院派的代表人物,生前集多种荣耀于一身,死后却多受诋毁,艺术地位急剧下降,甚至被从19世纪欧洲美术史上剔除(这种遭遇几乎是19世纪法国学院派画家们的共同命运)。直到1984年巴黎大皇宫举办了布格罗大型回顾展,其娴熟的技巧和唯美的画面为法国乃至全世界所震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段被人为遮蔽的历史,开始客观研究布格罗和其他学院派画家留给人类的艺术宝藏。

一.艺术的历程

布格罗于1825年出生在法国西部海边的拉罗谢尔,一个经营酒和橄榄油的商人家庭。早年父亲想让他继承家业,做牧师的叔父则重视他的教育培养,让他学拉丁语,读《圣经》、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这应该是他后来作品中古典化气息的潜在原因。布格罗从小就颇具艺术禀赋,1846年,年轻的布格罗以非凡的肖像画才能被吸收入法朗索瓦·爱德华·皮特(Françoise edward Picot)绘画工作室学习,他因成绩优异三次获得使用单人画室的资格。同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在那里他接受了学院派系统的绘画训练。1850年,布格罗以《芝诺比亚在阿拉克斯河边被牧羊人发现》的历史题材作品斩获了梦寐以求的罗马大奖,也因此得到去罗马学习的四年机会。在意大利,布格罗游览参观佛罗伦萨、阿西兹和拉文纳等地,学习观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优秀作品。乔托(Giotto,约1266-1337)的巨幅壁画令他入迷,拜占庭的镶嵌艺术使他心驰神往,布格罗早期创作的大型壁画和带有拜占庭风格的圣母子作品,一定是受到意大利游学时的启发。有意思的是,他同时期的学院派画家埃贝尔(Hebert)和达昂·布韦莱(Dagnan-Bouveret)等也一样钟爱于这种仿古的研究。

1854年,布格罗回到巴黎。踌躇满志的他对油画创作投以满腔热情,他的油画通过在沙龙中展出,先后获得多项官方大奖,使他的声誉和影响力如日中天,而且波及到英美各国。但同年,他的妹妹玛丽——阿德丽娜离开了人间,他第一次感知到生命的脆弱。1856年,布格罗与玛丽——内利蒙夏布隆(Marie-Nelly Monchablon)结婚,1868年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幸福的天伦之乐,让布格罗创作了大量描绘母爱的作品。然而幸福总是那么的短暂,1872年他先后失去了爱妻和三个孩子,这种非常人能接受的打击使布格罗一度消极到了极点,生与死成为他追问的终极命题,表现在艺术上就是作品主题走向了更宗教化和哲理化。1896年,71岁的布格罗和他的一个学生,美国肖像画家——伊丽莎白·珍妮·加德纳(Elizabeth JaneGardner,1837-1922)结婚。1905年春天,80岁的布格罗心脏病复发,几个月后这位一生追求完美与理想化的法国艺术巨匠与世长辞。

二、多样的创作题材

布格罗的绘画恪守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艺术,他崇尚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3—1520),深受拉斐尔笔下柔美女性形象的影响,同时研究安格尔(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对线条的运用,承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主义,创作出了无数精彩、唯美、典雅的艺术作品。布格罗是位多产的画家,一生创作了826张作品,对于以严格的古典写实手法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来说,可谓数量惊人。概括地说,布格罗的艺术作品主要有三类题材。

艺术家的肖像(1879)

其一,严肃的历史、宗教、神话题材。对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及寓言故事等历史题材的表达是欧洲传统绘画的经典题材,也是学院派画家热衷表现的内容。历史画题材几乎是罗马大奖角逐的重头戏,是国家选拔艺术人才重要的考核标准。要想在罗马大奖上获得成功,必须对历史和圣经故事的艺术表达做到精湛独到。作为忠实天主教徒的布格罗,从小受叔父和学院教育的影响熏陶,对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都了如指掌。布格罗严格遵循学院派的艺术标准,把古希腊罗马神话、宗教历史画题材当成创作的宝库,虽然他创作的有些题材已是历代前辈大师们创作过的经典,但他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赋予作品新的寓意。在不同时期布格罗创作了《芝诺比亚在阿拉克斯河边被牧羊人发现》(1850年)、《殉道者的胜利》(1876)、《基督受刑》(1880)、《维也纳的诞生》(1879)等优秀的大型历史画题材作品,现在分别收藏于世界各大美术馆。

母性钦佩(1869)

其二,温柔安静的女人体。人体之美是西方绘画常见表现题材,人体之于西方艺术如同山水之于东方艺术,它们都是传达艺术思想的载体。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激发布格罗艺术创作的灵感,裸体、沐浴着、维纳斯、女精灵等都在他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布格罗对人体的描绘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作品中的女性人体遵循古典主义的美学理念,运用学院派的技巧,精致地描绘他理想中的人体之美,可以说这些女人体绝非现实中所有,她们是人们常说的“仙女”。布格罗认为人体有它自身的无穷魅力,艺术家只需真诚地感受和竭力地把它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他说:“古代的艺术揭露大自然,拥有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我企图把几项相关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如头、胸、手臂、躯干、腿、腹部等等,杰作就会被一一创作出来,又何必去四处追寻其他的东西来画画或者雕塑!”由此可见,布格罗对人体的美是发自内心地着迷,人体可以给他产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们从《席地而坐的裸女》(1884)、《女精灵们》(1878)等作品中便能感受到人体在他笔下流露出的圣洁与柔媚之美。

灵感(1898)

其三,朴素唯美的乡村人物。布格罗后期的绘画渐渐从早期较为严肃和忧郁的大型宗教历史题材,逐渐转向轻松明快,人物较少,更具世俗性的绘画主题,如母与子、牧羊女、农妇、浴女、小孩等,作于1851年的《兄弟之爱》即是这一转变的开始,此后还不断地重复这种母题。与米勒(Jean-FrancoisMillet ,1814-1875) 和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表达乡村题材人物不同的是,布格罗笔下的乡村女性是理想化和唯美化的。现实中的法国乡村姑娘必定没有布格罗笔下描绘的那么纯洁、恬静、唯美,她们被塑造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在那些浓厚田园情调的画面中,树林、田野、或牧场的背景前,穿着白色的衬衫,单色的外衣,带着花纹或格子图案的方形披巾,赤着脚的农村姑娘,就好像神话中的女神那么高贵、优雅。

《打干草的女孩》(1869)

雏菊(1894)

天使之歌(1881)

三、历史的反思

布格罗是毁誉参半的学院派画家,是近代欧洲画家中最受贬斥而又最受喜欢的画家之一。他被激进的艺术家和现代评论家所嘲笑,他们认为布格罗是法国官方僵化艺术的代表人物,贬斥他的作品华而不实、矫揉造作,但是,收藏家和中产阶级一直又是布格罗作品的忠实拥趸。他以无可挑剔的技法和造型手段,传达一种永恒高贵的美,他既保持严谨的素描造型,又在色彩的明度和色性上吸收了巴比松画派的处理方法,从而使学院派绘画变得更无懈可击。布格罗无疑是欧洲古典主义艺术样式的坚定拥护者,他崇尚以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为标准样式的理想美,他以素描为基础,以理性思维为创作原则,创作了大量的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运用扎实的造型技巧,塑造出无数栩栩如生的仙女和神话人物,他也偶尔画一些儿童和妇女题材,但他从未真正地涉足针砭时弊、反应现实生活的题材,也正因为他对题材的这种选择,他被现代艺术的追随者们抨击为“假古典主义的色情艺术”。

在19世纪的法国,绘画革命风起云涌,各种流派迭出不穷,布格罗却依然坚守着“学院派”的规则,谨守着古典主义的传统,竭力维护着自己的官方地位和身份,而终其一生。歌德说,在时间的绘画长廊中,一度不朽的东西,将来总会再次受到人们的重新温习。今天,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关注最为直观的艺术——“美”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如布格罗这样只潜心于创作“美”的画家,人们开始重新给予客观地审视。但笔者以为还远远不够,布格罗和其他19世纪学院派(特别是法国)画家留给人类的艺术财富,已被遮蔽和误读了一个多世纪,他们的历史真相还需要今人和后人不断地发掘和还原。

著名旅法艺术家彭万墀参观巴黎大皇宫布格罗回顾展后,提出了几个问题:19世纪末学院派的真相到底是怎样?印象派与学院派的关系和斗争过程如何?学院派何以一度被冷落?印象派的发生与其对西方近代美术的影响?近世纪来西方现代美术发展和它的缺点?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地研究和反思。

文 | 解文金

 | 小侠 蹡蹡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