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279 到底谁理亏——慎终如始真君子,见风使舵是小人

引言

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末期,放眼天下,是否还有淡泊名利、大爱无私的高人呢?如果有,鲁仲连肯定算一个。我们讨论了几千年人性本善本恶的问题,后世甚至会通过阴谋论做出对历史或当代事件的认知。

就像在疫情期间,中国尽所能援助他国,却被个别人解读为“搞宣传,操纵他国民意”。我想说,这恰恰是因为中国人拥有一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之心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作为那些超级大国是否又承担了该履行的责任呢?

说到个人处事,即便说一个人“装”,但如果他能一直“装”,一辈子都以君子的行为处事,那也很难否认他就不是君子吧。而反观廉颇门客反复无常的行为,那真可谓是本性使然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正文

燕国人想趁火打个劫,派出六十万侵略军想吃掉赵国。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燕军刚刚冲到赵国境内的时候就挨了赵军一顿胖揍。老将廉颇在南边,在鄗(hào)城打败了栗腹的40万军队。乐乘在北边,在代郡把卿秦带领的20万侵略军也给打败了。这还不算完,士气正高的赵军趁热打铁,一路追下去,连追五百多里,直接包围了燕国的首都,也就是今天北京城的西南边。

燕王喜在老窝里刚刚听说自己两支大军被各个击破,全国的家底都败光了,正大惊失色、惶恐不安的时候,就看见廉颇率领赵国的少年军乘胜追击,推进到自己首都的门外安营扎寨,随时准备对燕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眼瞅着打不过,打不过那就求和呗。面子什么的不是最重要的,命才最重要!

这个时候,赵国人其实心里也很清楚的,能打赢那两场战不等于这一次就能打赢。自己手下这帮兵毕竟经验还很欠缺,只是士气旺盛而已,一旦时间拖下去,恐怕对自己也很不利。况且,把仅有的一点主力放到别的地方去了,离自己的首都太久太远了,恐怕会把西面的狼给招来。所以,赵国人其实心里也想讲和的。但赵国人有条件,我们只和有脑子的人谈,那些脑子进水的或是吃错药的,通通别来!

燕国现在谁还有脑子?那首先提到的就是乐间了。当初燕王喜问乐间打不打赵国的时候,乐间是第一个来反对的。现在,不听他的意见,打败仗了,就把乐间给气走了。正确意见不被接受嘛,当然我也没有什么必要跟你共事了。燕军打败的消息传来以后,乐间就直接跑了,投奔赵国去了。也好吧,他的族人,也就是他的亲戚乐乘不是在赵国率兵打仗吗,这一下也算是家人团聚了。

乐间跑掉了,燕国还有清醒的人吗?有啊,就是那个哭鼻子的将渠。燕王喜出兵之前,他不是拽着人家裤腰带,玩了命地劝他不要出兵吗?被燕王一脚踹倒在地。现在好了,一切都按人家说的发展了,而且敌人指定由他去讲和!算了...算了...算了,丢脸就丢脸吧。燕王喜只好拉下老脸把将渠给请出来,请他去赵国人的那里讲和。赵国人一看,哟!燕国好像还是挺有诚意的哦,把将渠请来了!况且算算日子,自己出来也有一段时间了,得赶紧撤了。所以两家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又言归于好了。

但是这种好只是暂时的,所谓“始乱终弃”,没过多少年,这两家后来又掐起来了,就像一对忍不住用恨和吵架来解决问题的爱的情侣一样。掐得最凶的时候,秦国人从背后出击,黄雀得利,一举灭掉了赵国。这是后话,我们以后为您再慢慢说。

打完了一场大战,多少要总结一下,赵国人为什么在鄗之战能赢呢?所谓“自古哀兵多胜仗”。长平之败之后,赵国上上下下蒙受了奇耻大辱,百姓过得困顿疲惫。在这种节骨眼上又突然被燕国人从背后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这肯定会激发赵国上上下下的民愤嘛。所以尽管赵国的居民里面能打仗的基本都死得差不多了,尽管新招入伍的都是十五六岁的娃娃兵,但是在廉颇和乐乘两位名将的率领之下,同仇敌忾,一举打败五倍于自己的敌人。这说明了士气和卓越的指挥艺术,常常是战争制胜的关键,几千年以来都是如此。

而对于燕国人来说,燕国人这一次偷鸡不成蚀把米,打败了。不过燕国人总结的好像并不是很透彻,他还不死心,最不死心的就是这个糊涂蛋燕王喜了。一场仗打下来,两国加起来参战人数超过70万,最后以燕国赔礼求和,割掉五座城池而告终。这样的损失,让燕王喜很难过,心里超级不爽,念念叨叨地就要复仇。说来也有意思,明明是你到别人家里摔锅砸碗的,要复仇的是人家呀,怎么是你自己呢?从这个角度来看,燕王喜他的确是够固执和偏执的。

燕王喜在战后也学会总结得失,可是总结来总结去,燕王喜最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了一个人身上,这就是那个可恶的老头廉颇。这个老家伙太可恶了,也太能打了吧!回头看看自己的燕国,放眼过去,估计没有哪个将领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敢和廉颇一较高低的。

所以,即便燕王喜心中复仇的小火苗没有熄灭,但只要廉颇在赵国,燕王喜就得压制自己。不过这种压制没等太久,五年之后,燕王喜的小宇宙就有机会爆发了,因为廉颇出事儿了。不过燕王喜和廉颇之间的恩怨我们先放一放,我们还是继续来看看燕王喜接下来又做了什么糊涂事。

被赵国人修理过之后,燕王喜总结来总结去,觉得自己不应该是吃败仗的那个,既然在赵国赚不到便宜,我到别的地方再捞点油水也挺好吧,所谓东墙倒了西墙补呗。就在第二年,燕王姬喜蹦出个性来了,去招惹齐国去了。

公元前250年,燕王喜又派兵占领了齐国的聊城,这个地方还在,就是现在山东的聊城。派出的将领到底叫什么名字,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看起来也挺能打的。弄得齐国的名将田单率部反扑,连续反攻聊城一年有多,愣是攻不下来。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燕王喜神经又抽搐了,也不知道听了哪个小人的坏话,认定这个燕国的将军肯定要判国。“既然你要叛变我,你的生死就不关我的事了”,索性放手了。看着这个燕国的将军被围在聊城,放手不管了。弄得这一位将军在聊城里外无援军,内无粮草,陷于绝境。想回国吧,担心被杀;想投降吧,又担心之前得罪齐国人得罪的太深了,得不到什么好报。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那个齐国的名士--牛人鲁仲连来了,向城里射来一封信,准确地抓住了这个燕国将军的心理,指出了他目前的这种窘状。这封信也彻底摧毁了将军后,自杀身亡了。也有种说法,就是他引兵退去,把聊城放出来了。

这个故事,当初为您讲鲁仲连的时候,为您提到过了。在这里,再给鲁仲连补充几句。这伙计确确实实是战国后期的一个奇士,“奇”就奇于他只献智,不献身,卖艺不卖身的那种。啥意思?就是说,鲁仲连像神仙一样,无所不能又无处不在。就像济公一样,哪里有难哪有我,很漂亮的及时出手相助,帮了忙以后,起来拍拍屁股走人,从来不接受封赏,行事相当的神秘。当初游学到赵国,义不帝秦,制止了魏王的使者想给秦王封地的这种想法。邯郸解围以后,赵孝成王要论功行赏了,鲁仲连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赏的人。但是派人去找的时候才发现,鲁仲连早就没人影了,一溜烟跑到齐国去了。

现在,聊城反攻战又是靠鲁仲连的一封信成功解围了。齐王建也想犒赏他,结果发现,年纪虽然很大,但是腿脚十分地利索,迈开双腿跑到海边去隐居起来了。不被富贵捆住手脚,这就是鲁仲连的处事原则了。

关于他还有一则小故事,魏王曾经问孔子的后人孔斌,当今天下谁最有资格称高人呢?孔斌就实话实说了:“找,怕是找不到喽!不过,如果不求第一,只求其次的话,鲁仲连算一个”。魏王大为不屑,觉得鲁仲连不过就是一个自我炒作的人而已。了不起算是社会红人,算不上什么高人的。孔斌就回答了一段历史上很有名的话,他说:“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每个人都像鲁仲连一样,朝着美好的方向去努力,那么,后天的习性就会和先天本体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也就等同于本性使然了。拿句大白话来说就是,习惯了去做好事,做好事就会成为习惯。孔斌这话讲得很有水平,所谓文化文化,就是讲究文,以化之,不就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讲完了糊涂的燕王喜,我们再回头看看他的老冤家廉颇。在鄗之战,廉颇率兵战胜了五倍于自己的燕国侵略军,这一仗让他咸鱼翻身,挽回了自己的名誉,不过也带来了尴尬。接下来,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事,充分体现了人性。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基本上就没啥大的变化。

回想当初,长平之战,廉颇固守不出,想要拖垮秦国人。策略是正确的,但是在舆论的炒作之下,廉颇背上了一个胆小如鼠、怯战的名声,最后被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了回来。从长平前线退下来的廉颇回到首都的时候,发现自己还不如在前线战死呢。回来被革职以后,他一直闭门不出。他手下的那些门客见势不妙,从前吧,宾客盈门,现在呢,却是一夜走个精光,那些来白吃白喝的宾客们争先恐后地逃离了廉府。

这一次,廉颇被重新任命为大将,率领哀兵,以少胜多,大破燕军。斩燕将,围都,迫使燕国割地求和,获得荣誉称号--信平君。廉颇再次回家的时候,哎!情况就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了。从前那些个树倒猢狲散的宾客们,哎!全回来了!此情此景让廉颇哭笑不得,很是生气。就对这些人说了:“诸位,你等既然已经走了,就不必再回来啦!我这里庙小,容不得各位喽!” 这句话。语带辛酸,也暗藏讽刺,再笨的人都听得出言下之意了。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门客的脸皮却厚得可以,居然赖着不走,哭着喊着一定要给廉颇当门客,廉颇很生气。一个武将表达自己生气的方法很简单,就说了一句话:“客退矣!”这句话在古文里显得特别地斯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们都走吧!”如果是翻译成现代的俗语的话,那就是:“滚你姥姥的!”

那些去而复返的门客到了这个时候都不觉得脸上有点红,不好看或是表示羞愧什么的。他们甚至回过头来还教训廉颇呢!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礼也,有何怨乎?”哇塞!说出这样的话来,真是有够无耻的,脸皮真是够厚。在这我们只能说,服!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门客是说,哎哟,您老的见识怎么这么短浅呢?天下人不都是为了利益而交往的嘛?廉将军你有权有势的时候,我们当然就乐意跟着您混呐,您老人家无权无势了,我们留下干什么?喝西北风啊?我们只能选择离开您呐!这是什么呀?这世上的真理呀!既然是真理,您老人家有什么好抱怨的?听到这种厚颜无耻的话,即便是身经百战,见惯大风大浪的廉颇,也只能仰天长叹了:他姥姥的,有权没权,有势无势,那就是不一样啊!

这一段小插曲听上去很可笑,但它绝对不是独立的事件。几千年过去了,回头看看您的身边,这种小插曲天天都在发生。欠债的反过来比要钱的凶,理亏的反过来教训理直气壮的。呵呵,理是够直了,气壮不壮?那可就难说喽!问你服不服!

文案初校:Lěi

文案复校:风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