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卫,碣石味【安玮 | 文学看台1872】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
................................................................................
碣石卫 碣石味
○安玮
碣石饮食
应朋友文哥和阿红夫妇之邀,我们夫妻前往文哥的家乡——陆丰碣石作客。
抵达碣石已是傍晚,预定的酒楼竟然有六家摆喜宴的,上下电梯挤得满满都是人。菜陆续上来,多是叫不上名儿的,于是文哥做起了讲解员,从食材到做法、配料等一一道来,这道是菊花燃膘,需要用上好的鳗鱼膘事先泡发,然后在鱼膘上用细腻的刀工,雕出如菊花般的形状,再放入元贝和卢虾调制的馅料,上笼蒸制而成;那道是角螺椰子汤,用整个的鲜甜椰子加入新鲜的角螺肉隔水炖制而成,汤水清甜、角螺肉鲜脆弹牙。文哥说我们好口福,这些食材做起来费时费工,今晚正好赶上喜宴摆酒,才会有这几道菜。姜盐粥,虽说是粥,但加了姜和盐后,口感咸香又姜味十足,喝起来细腻柔滑。
最后吃的是墨斗羔配白饭,简直绝配,平时晚上不吃米饭的我,忍不住多吃了一碗饭。墨斗羔是事先将新鲜的墨鱼囊取出进行腌制,吃时与五花肉一起剁碎,打入鸡蛋搅拌均匀,放入烧热猪油的锅中与葱花一起炒,炒出香味盛出即可,看着不好看,黑乎乎的,已分不清肉和墨,吃起来没有肉的油腻,齿间留香,很是下饭。
我以为吃完了晚饭,该回酒店了,谁知文哥说:“来碣石不可不喝瓮粥。”
我们来到热闹的街上,在人流中继续穿梭,来到临街一个偌大的手推车旁边,上面摆放整齐,用铁盘陈列着卤好的章鱼、五花肉、粉肠等等……
瓮粥是什么东西?正在疑惑,看到一个类似瓦罐又像坛子的器物嵌在手推车里,下面炉火温温地燃着,这一定是文哥说的瓮,往里一看果然是漫着香气的粥。瓮粥其实就是瓮糜,是以糜为主,食客可任性加以佐料,再浇上点卤汁,使糜色香味俱全。瓮糜不稀不稠,米粒软中带硬。章鱼、五花肉也是有滋有味有嚼劲,佐料的味道全流失到糜里。
刚吃的肚圆胃饱,还没有来得及消化消化,这又吃上了,但还是要尝尝的。
咋说我也是吃过瓮粥的人了……
玄武山上元山寺
名闻遐迩的玄武山。
进门蜿蜒前行,文哥招呼我们看眼前一块像极了乌龟状的石头,在右手方不远处又有一块蛇形石头。文哥说,这两块石头是建好元山寺以后才发现的,待会儿,你们进入寺中看在哪儿可以寻找到龟和蛇?
玄武山上元山寺,是按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设计的,所有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经过的古戏台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古戏台正对着依山而建的元山寺。明代建造的古戏台,自明、清以来,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要连续多日上演地方剧种剧目,是粤东地区一处最大的庙宇戏台,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文哥说,现在的古戏台是重建的,只是保留了古代的样貌而已。能够在古戏台上表演的,都是当时潮戏表演的名角儿,虽说是给神看的戏,但它也成了当地百姓,最普遍的精神依托方式和娱乐场所,养成了民间很多的“戏雕刀”,一眼就能看出演员是否有料的“票友”。
走进元山寺后惊奇地发现,在供奉的北极真武元天上帝的左右脚下,分别踩的龟和蛇,正对应着前面龟石、蛇石的位置和方向!这世间的神奇,都在冥冥之中早有了安排。
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六年。寺中除了供奉北极真武元天上帝外,在他的坐像前面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在这里,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包容性和信仰的共融性,释道汇流……
碣石从明朝开始设置卫城,朝廷大员旅碣任职巡守,带来了北方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北方的信仰。
文哥指着寺后的福星塔,语气放缓了说:现在的福星塔已不是当年的福星塔,这是复原重建之塔……可以听出文哥的声音里,沉重惋惜且带着些许伤感。
文哥缓缓道出:1969年农历除夕围炉时,大家正吃年夜饭,突然一声轰鸣声响彻云霄,碣石的大地在颤抖,人们放下碗筷跑出门外,炮声响处,玄武山上矗立了几百年的福星塔,在浓烟中已轰然倒地,石料被后来用于垒砌海堤……眼前,福星塔拔山矗立,登塔远眺,将碣石全景及浩瀚的碣石湾尽收眼底,此为古代陆丰八景之一的“碣台观海”,塔顶设有明灯,古时成为碣石港渔船的导航标志,故有“佛灯引明”之称。
塔下麒麟石,上刻光绪年间总兵邓万林题写的“山不在高”四个大字。文哥让我们看旁边那棵虬枝横盘、浓荫匝地、如伞如盖的老榕树,所有伸向麒麟石方向的树干,竟神奇地呈现出形如麒麟片状突起的皮……
古城墙
文哥说,走,带你们看看前面的古城墙。
在一棵枝叶繁茂的古榕树垂蔓下,掩映着一段断壁残垣。
文哥抚摸着古城墙无限惋惜地说,这是清代卫城的残迹,现在只留存了这一段,其它城墙都已破废。清康熙时,总兵苗之秀在明城的西部濒临海岸处,重新建筑碣石城。新城全用砖石垒筑而成,俗称石城。
原来碣石镇在明清两代,为防御倭寇海盗的侵袭,曾三次建城。
第一次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诏建碣石卫,为全国三十六卫之一,以“碣石”为名,是对玄武的敬仰和推崇。它与天津卫、沈阳卫及威海卫合称中国明清四大卫。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辖区,甚至包括“南海四大群岛”之一的东沙群岛。
碣石的三面被山所环绕,另一面临海。“碣”在《说文》释为“特立之也”。听了文哥讲的这段关于碣石卫的过往,唏嘘岁月悠悠,这残墙断壁,还能幸免保留下来,它分明是一部经历了风风雨雨、满目疮痍、穿越时间且无法编纂的历史书,像一首雄壮的交响曲,更像一位装满故事的老人,诉说见证着碣石卫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