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宁海溪上方古戏台的故事

----文/应可军----

汉时方氏范公任河南尹,遂居河南,宁海方氏所由发祥也。传至唐时彦昇公为河东节度使,敕赐余庆堂,传下仕宦不绝。至宋时尤盛,有璨公官谏议大夫,瑾公官兵部左侍郎,子侄昆季皆历官汴京。因宋帝南渡,咸随驾至浙江,后因秦桧专权,屈戮忠良,诸公皆隐迹不仕。礼部侍郎宗茂公与御史中丞宗祺公隐居在宁海西乡沙里。派下传至皇明鼎兴。出有景嵩公官成都太守,派下方干自宋初自桐庐复迁宁海缑城里,今属大佳何乡溪下王村对岸。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修宗谱、建宗祠、修祖墓是族人的三件大事,都具有慎终追远、报本思源、敦宗睦族、凝集血亲、规范伦理的教化功能。

特别是宗祠,也称祠堂、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已经盛行。宗庙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尤其是帝王的宗庙(也称太庙),不仅是宗族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宗庙社稷”的存毁往往成为一个朝代、政权兴亡更替的代名词。至宋代,由于理学盛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加强,“孝为百行之首”。所以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豪门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缘观念得以由此强化。

方氏也是如此,在明初时族众就都提出要在溪上方营建宗祠。成为全体族人共同的主导意识。这样方氏宗祠四年后建成,沿中轴线为仪门、前天井(栽植了大批方竹。1939年上海《申报》对宁海县方孝孺故里溪上方,由于方氏被灭,方竹因而枯死作过报道),次为正门、戏台、天井、后天井、大殿及厢房。因已在陵南谷建有方氏专门书院,不在祠堂另设读书之处。因面临海滨,门口多立有几根石柱,上面分别刻有“桃水生香绵世泽”、“风山毓秀振宗风”、“名山无处不茅庐” 是祠新缑里”、“方斯俎豆荐千秋”等对联。戏台也按当地风俗,是单藻井的

在方氏宗祠落成之前后,朱棣已发靖难之役,攻进南京。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

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夫人郑氏和两个儿子方愈、方宪,两个女儿方贞、方淑自四川返乡,一直住在缑城里溪上方村读书耕织,过着平常人家平静和睦的日子。当方孝孺被逮,押在狱中,地方官员已先得知消息,出于对方的崇敬,宁海典史魏泽(主管拘捕犯人)设法将方的小儿子方宪(时9岁)派人连夜乘船送到上海松江,躲过此劫,为方氏留下一线血脉。追捕其家属的文书一到宁海。方氏宗祠正准备开台演戏。戏班和溪下王村的村民为了掩护方氏族人,建议继续演戏,官府人来村逮捕族人,可趁人多混乱时逃走几位族人连忙携带宗谱潜逃,而郑夫人和大儿子方愈知道死是不可避免的,就在家中自经。新祠堂被大火烧毁。不少族人被抓,陵南谷学堂也被毁。方孝孺两个女儿被抓住,第二天两个女儿小小年纪(一个15岁,一个11岁),除了哀伤痛哭,心里亦已抱定死的决心,追随父母兄长而去。在解往宁海的黄墩桥上,双双跳进汹涌的淮河水流中,以此表明不屈之意。
当朝廷禁令稍驰时,正德二年(1507)知县戴显即在缑城里废村溪上方地基上建方氏宗祠,祀方克勤、方孝孺父子。明嘉靖十五年(1536),县令杨时秀偕邑绅杨怀远为了稽古正俗,崇扬先生高风亮节,感到旧祠僻在海隅,不能昭示众人,于是议迁至跃龙山毁三观此重建。计有正殿、后厅、东西庑廊、牌门、碑亭。旧祠因无人管理,遂废。万历三年(1575)知府李时浙、县令陈梦鳌考虑旧祠去县署较远有些不便。议迁城区,城西董生献地为祠址。兴建规制如旧,尤为壮丽。并拨白鹤庙田以充香火之资。嗣后屡有修咠旧有匾额、碑碣、对联甚多。每年农历二月廿五日,方孝孺诞辰之日,方氏族人齐集。知县亲临后即开祠门入内行祭。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湘潭这些古祠堂,你知道几个?

    - 全文4678字 阅读约12分钟 - "古色"湘潭丨湘潭古祠堂 徽派的青瓦白墙,京派的对称分布,苏派的山环水绕--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 ...

  • 应可军 | 宁海溪坑文化(外二篇)

    宁海溪坑文化 文/应可军 溪流,宁海一般称溪坑,宁海有五大溪流,即白溪.杨溪.凫溪.中堡溪.清溪等.涉及全县10个乡镇.街道,流经上百个村庄.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宁波市下辖 ...

  • 应可军 | ​宁海古戏台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特色

    宁海古戏台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特色 文/应可军 宁海古戏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省历史上第一个"戏台"名分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以 ...

  • 应可军 | 宁海古运河

    宁海古运河 文/应可军 经笔者考证:颜公河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例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所指的颜公河,为古淮河与祖公河之总称.淮河,据崇祯<宁海县志>载 ...

  • 应可军 | 宁海灯史

    宁海灯史 文/应可军 在我未得病前,总往农村跑,碰到不少宁海乡土者,不知怎么回事,他们收集了不少农村老物品.总想建立乡愁展览馆.非常惭愧,我没有为她们提供较好或系统的文字稿.这几天,忽然想到写点文字, ...

  • 应可军 |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FLO 宁海名人绝粮时故事 文/应可军 史载: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说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 ...

  • 应可军 | 宁海照相史话

    宁海照相史话 文/应可军 我们这玩地方文献的群体,对老照片的喜爱是难以言表的,可惜存世的老照片实在太少了.老照片作为一个建筑.一个人一段时期的特定影像记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特点,就算发展到今天 ...

  • 应可军 | 宁海棋文化

    宁海棋文化 文/应可军 可能你也经历过,童年,隨意在石板地用瓦爿块或粉笔画一个空心十字架,或在树下泥地用树枝划一个空心十字架,双方各拣选果核或小石子,就可布阵作战,金木水火土.棋逢对手,就可博弈各一个 ...

  • 应可军 | 宁海青云观(外二篇)

    宁海青云观 ----文/应可军----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 ...

  • 应可军 | 宁海育婴堂

    宁海育婴堂 文/应可军 育婴堂,宁海人俗称养育堂.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育婴堂收养并救活了许多弃婴,其设立实为一桩善举.中国早有这方面的善举传统,如贫儿院.育婴堂等等,佛教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