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不寻常中谱写新篇章

志愿者感言

·西藏行

对于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习有限的古籍文献知识外,要接触原版的古籍文献非常不容易。这次有幸参与古籍普查,见识了各年代的藏文课本原本,对这些古籍版本从纸张大小到页面文字行数、字体形式、纸墨情况、装帧形式、批校题跋、题名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增长了很多专业知识。古籍普查期间在带队老师们的认真指导下,强化了实践的能力,使我的藏文古籍文献相关知识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

南新加/西藏大学

· 黑龙江行

没有想到的是印象中装帧精美的古籍是这样的灰尘缭绕,每次摸完古籍,手和脸上总是痒痒的。昏黄的保护灯光、弥漫的灵香草气味,肉眼可见的灰尘陪伴我飞跃岁月的流逝,登录百载千秋的章回。

李春莹/哈尔滨师范大学

· 江西行

与古籍的亲密接触,触摸千百年前的历史陈迹,与千百年前的作者超时空的晤谈,感受刻书人用凿子在木板上雕画的节奏,有时不啻一场甜蜜的约会, 蕴藉熨帖,动人心魂,最是书为有情人。 庐山图书馆收藏了很多历史名人钤藏的古籍,在紧张的普查登记的同时,心略微停留,欣赏那些名人藏书印,历久弥新的一抹抹朱红,古朴而别致,如一位位明眸善睐的古典佳人。

漆德文/江西省图书馆

· 四川行

虽然参与古籍普查不久,但是我收获颇多,感悟颇深:一是学、 用结合,二者互相促进。我学会了如何看懂一本古籍, 例如其题名、著者版本、版式等。每天接触古籍使我得以把在学校和书本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本次普查也弥补了我的部分知识缺陷。二是静心做事,谨思考。在寻找著录信息时,我们需要从一册或多册书本的大量文字中寻找正确信息,有时甚至还要通过与其他版本进行细致的比对来确定版本,这些都要求我们摒弃浮躁,理性地观察和分析。三是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四是对未来的择业有一定帮助。

曹艺译/中国人民大学

· 云南行

在对信息进行套录过程中,每一个信息都需要不断的考证,查询,找出依据,最终确定之后才能完成著录,每一个过程都要严谨认真,不敢有丝毫马虎。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了团队成员间的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等,我们的工作更加顺畅迅速,经过带队老师和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已经完成著录的古籍版本达百余条,这个团体成果完全超过了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这便是团队合作最好的体现。

顾国安/云南中医药大学

· 甘肃行

我有幸成为甘肃古籍普查志愿者,和省馆的老师们一起,前往甘谷县图书馆进行古籍整理。满架的古籍图书比我想象的要多。在省馆宋主任的带领下,马上开始了古籍数据的录人。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珍贵的古籍善本,都详细的进行著录,书影,断代,遇到不甚清楚的问题也能向同行的老师们请教,让我受益匪浅。

魏琪曼/天水市图书馆

· 南开行

能够在古籍部工作对于我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在这里,我能够专心致志地为古籍除尘,暂时远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享受难得的清心与安静。当然,这份工作同样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手下精确至分毫,方能使它们焕发新生。我喜欢这份工作。当一双素手轻轻掠过书页,一段逝去的岁月好像在逐渐复活,好像在与我们对话。因此,我们珍惜,我们感动,我们利用电子档案和缩微胶片留下它们无声的语言。

崔焱/南开大学

210名志愿者分赴26家基层单位做普查

这一年,不寻常中谱写新篇章

文 | 刘晓立

11月12日,2020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总结座谈会在四川成都举办。2020年度组织实施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和受援单位代表、指导教师及志愿者代表、为活动提供公益资助的单位代表,以及来自全国省级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领导、专家等6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一如既往,坚持推进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先后停止开放,聚集性活动锐减并受到限制。这期间,已经连续开展五年的“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并没有停顿下来,而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经过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与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各地基层普查点缜密安排,有序推进古籍普查攻坚扫尾工作,并启动了民国线装书的著录登记。2020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覆盖天津、山西、黑龙江、江西、四川、云南、西藏、甘肃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截至目前,共有210名大学生志愿者和业界、社会志愿者,经过培训,分赴26个基层存藏单位,帮助登记古籍15.5万册(件)、民国线装书1.6万种,审校整合一批编目数据,顺利实现古籍普查的攻坚扫尾和志愿服务转型升级。

其中,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今年是第六年组织实施古籍普查志愿服务;黑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首次参与该项活动,成绩不斐;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普查整理古籍7173部68825册(件),位居第一;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招募志愿者多达95人;南开大学6名志愿者利用8个工作日,普查古籍17309册(件),突破人均整理数量之最。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郎东·多吉卓嘎老馆长已退休多年,仍积极奔走,在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支持下,组建了由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西藏大学和西藏藏医学院专家及高校学生组成的16人志愿服务团队,完成了藏西南地区著名的朗通庄园的古籍普查工作;四川省4月下旬确诊病例清零,在全省183个市县全部为低风险区的情况下,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跟进志愿服务的准备工作,及时启动了本年度普查工作;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制订了缜密的志愿服务行动计划:6月庆阳巡行,7月平凉泾川扫尾,8月天水甘谷会战。

各地开展古籍普查志愿服务期间,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在会议的工作交流阶段,云南省图书馆副馆长周宇青、甘肃省图书馆副馆长李芬林、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杜桂英介绍了当地开展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的经验体会、典型案例和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李芬林副馆长所说“基层组织开展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发扬的是不畏困难、攻坚克难、排除万难的‘三难’精神”,得到与会人员一致认同和赞许。

剑指基层,攻坚克难

按照《“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2020年底要基本完成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基层存藏单位的古籍普查仍是攻坚扫尾阶段的难点。也因此,参加2020年古籍普查志愿服务的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几乎都把攻坚扫尾的关注点指向基层。

云南省是最早跨界到佛寺开展古籍普查志愿服务工作的省份,同时也是最早开展民族文字古籍普查的省份。2020年,云南省作为参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人数最多的省份,将位于高海拔地区的德钦县图书馆纳入了古籍普查范围。20世纪50年代初在华外籍神职人员将一批珍贵西文古籍遗留在教堂,后1983年由公安机关将这批文献移交给德钦县图书馆收藏至今。从2020年5月起,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志愿者对这批文献进行了普查,截至10月已完成各项数据的收集,对文献的数量构成、内容现状及历史等诸方面都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并编制了中西文对照的书目数据,撰写了调研报告:这批文献共836种,一种一册,以法文、拉丁文文献为主,其中有期刊225册,图书589册,抄本、写本及手稿22册。此外,还对这批珍贵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加工,以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

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志愿者完成了甘肃医学院图书馆、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镇原县图书馆、环县图书馆等单位的普查和泾川县图书馆、庄浪县图书馆的扫尾工作。天水市甘谷县图书馆多年来古籍家底不清,此前摸底时预估待普查古籍100多部。志愿服务团队入驻后,清点、登记了整整一个书库,最终确认古籍数量为1052部。这些基层图书馆,有的工作条件较差,有的工作人员普查能力有限,有些数据登记错误多,古籍普查志愿者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面临新的难题,但经过多方合力的奋战,甘肃省共完成791部13583册古籍的普查工作,审校数据542条。

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在7家基层单位开展古籍普查,包括吉安市图书馆、大余县图书馆、赣州市图书馆等位于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基层存藏单位。古籍普查志愿服务不仅帮助受援单位顺利完成古籍普查工作,补齐了人才短板,培养了一批富有实践经验的古籍普查人才,而且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难题。同时,古籍工作者和志愿者也在充分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升了专业素养,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使古籍普查领域不断拓展。

跨界普查,卓有成效

经过数年的宣传推广和多方协调,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档案馆、文保所、研究所、高校、寺院等跨界系统的古籍存藏机构打开大门,欣然接受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西双版纳州为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拥有傣族人口30多万,是全国最大的傣族聚居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拥有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贝叶经和古代佛经典籍,其中有不少属孤本、善本。目前保留在西双版纳的文献,数量上达2000多种5000多部,且民间还存在大量经本。由于历史原因,傣文古籍大量保存在佛寺里。在解放前,佛寺就是傣族同胞的学校和图书馆,而“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已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部分佛寺顺利开展,并逐渐建立目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从建州开始,就派人专门在当地的傣族村寨、佛寺收集散落的文献,并于2002年启动了抢救“树叶上的傣族文化”行动,历经9年翻译整理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在2019年到2020年两年的古籍普查中,还发现大量未收入《中国贝叶经全集》的经本,这是古籍普查的重要成果。

昆明市呈贡中峰书画院是一家以书画展览、学术交流、艺术创作和传统文化艺术推广为宗旨的民办机构,以收藏中医药文化名家手迹见长。2020年,该单位向云南中医药大学捐赠了中医古籍文献并积极报名参加该校的古籍普查,成为本年度云南古籍普查志愿服务的一个亮点。此外,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庆阳、平凉等地开展古籍普查的同时,对环县黄志远专藏、庄浪县嘉禾博物馆两家民间藏书机构进行了调研、督导,提出规范保护整理的建议。

2020年,古籍普查志愿者进入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呈贡第一中学、西藏藏医学院、甘肃医学院、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教育系统单位,完成了超过2万册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

座谈会上,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与各方代表均认为,跨系统普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项工作一直是全国古籍普查中的难点和盲区,在下一阶段的古籍保护工作中仍需重点进行攻克。

更进一步,开好新局

实践证明,以开展志愿服务推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是动员和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古籍保护工作的好方法、好抓手。而如何继续打造这一品牌项目,进一步将文化志愿服务融入古籍保护工作大局,扩展和延伸工作成果,实现服务形式的有效衔接和转型,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面对“十四五”规划的开局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的重要工作。对此,刘惠平会长提出了几点建议。

继续配合和支持全国古籍普查总结收官工作,包括:配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办公室,拓展民国时期连续出版物和线装书的普查;配合和推动古籍普查登记后续工作的完成,包括:编纂出版《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完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实现古籍普查数据在全国范围的开放共享。

以“十三五”时期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为基础,转化工作成果,创新工作思路,包括:继续与博物馆、档案馆、文保所、研究所、高校、寺院等古籍存藏机构的沟通协调,完善跨界普查覆盖面,拓展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普查、民间古籍存藏调查、本地少数民族语言精通人员调查;对于志愿服务中发现的古籍存藏单位在典籍修复、虫霉防治、装具更新、环境监测、人员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争取社会公益支持;围绕古籍保护,拓展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工作转型。

完善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包括:在上级领导和业界同仁支持下,与高教系统对接,建立古籍保护志愿服务的长效合作机制,争取将古籍保护志愿服务经历正式纳入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范围,鼓励图书情报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少数民族语言等专业的师生积极参与古籍保护志愿服务;为参与古籍保护志愿服务的师生结合自身专业开展研究提供帮助,探索古籍保护实习基地建设,推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发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文化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加大志愿服务内容形式、队伍建设、绩效管理研究,理顺管理秩序,创新工作机制,保证工作落地和可持续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