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特点
说到对“色”的追逐,老祖宗比我们疯狂。
先人们在窑火里变青变白,变黄变黑,烧的是火,却怎么也变不出“火”的颜色。有意无意之间,河南禹州的钧窑工匠们,不知是将铜钱掉到了坯胎上,还是胎釉配错了比例和原料,竟然幻化出了一抹紫红。
从此,钧瓷洞开了一个新世界,由此一跃进入宋代名窑之列。
谁说中国人不够直接大胆?谁说中国古典艺术不够嗨?对于钧瓷的尝试,就是中国人性格中最具冒险精神的一面。
钧瓷中的色彩,像是小彩虹一样绚烂,先人的色彩审美从未变得如此丰富,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人人也可以是冒险者。乾隆大笔一挥写下,“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比如玫瑰紫釉,是一种充满恋爱气息的色调,明快、轻盈,色呈玫瑰红,红中透紫,釉质青葱紫酋,红中偏紫,让人想到夏日雨后的烟霞。
还有海棠红釉,呈鲜艳的海棠红色,并且在器物的釉面上形成生动美妙的“窑变”蜡泪流纹,又正又叛逆。
至于茄皮紫釉,具有浓浓的“大人感”,紫色如成熟的茄皮,红中带紫,浓而为古今所称。
。
。
。
为何钧窑能幻化出如此众多的色彩,还得归功于它丰富的窑变工艺。
钧窑釉料配方从铜开始,打破了过去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的传统,又相继加入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窑变工艺,即火的艺术,使得每一件钧窑珍品釉色交融都是独一无二,达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
钧窑造型和纹理上都遵循规整对称的原则,尤其是官造钧窑,无论体积、大小,都讲究对称之美,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到了明清时期,工匠们在经过无数次的烧制后,已能达到一定程度上掌控窑变的技艺,但每一窑仍有许多不可控因素。
所谓:“一窑一乾坤,一窑一世界。”不可控,正是它的迷人之处。在这个世界上,你根本找不到两只一模一样的钧瓷。
今天,为大家安利7款彩色钧窑,毕竟色彩斑斓,才是热爱人间的理由啊。
钧 窑 玫 瑰 紫 釉 葵 花 式 花 盆
故宫博物馆藏
花盆通体呈十二瓣菱花式。
折沿,深腹壁,
盆身外侧凸起十二条直线纹,矮圈足。
盆里满施天蓝釉,
外施玫瑰紫色釉,
底有五个圆形渗水孔,刻数目字“三”。
| 看点
▷钧窑釉色之美,恰似蔚蓝天空中涌现出一片绚丽的红霞,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美感。这美感在于釉色凝炼含蓄,浓厚质朴。菱花式花盆通体披挂的玫瑰紫色釉与盆体边棱部位呈现的茶黄色相互映衬,犹如夕阳与晚霞辉映。
钧 窑 玫 瑰 紫 釉 长 方 花 盆
故宫博物馆藏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广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头足。
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
底有5孔,外底施酱色釉,
| 看点
▷此花盆虽小,但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边角利用微曲的弧线作过渡,有柔和舒适的美感。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
钧 窑 天 蓝 丁 香 紫 渣 斗 式 花 盆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造型仿古铜器,作渣斗型。
侈口外敞,长颈,扁圆腹,底挖五孔,矮圈足。
胎厚釉浓,釉表光亮明艳,釉色里外不一;
| 看点
▷器外丁香紫釉于颈部滲出蓝色的条斑,腹部有一周淡紫色的釉彩。器里天蓝釉面屡见蚯蚓走泥纹。
钧 窑 鼓 钉 三 足 洗
故宫博物馆藏
钧窑鼓钉三足洗,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
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 看点
▷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钧 窑 天 蓝 釉 碗
故宫博物馆藏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
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
足底无釉。
| 看点
▷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处理等方面与典型的宋代钧窑有一定差异,或为金代钧窑制品。
钧 窑 月 白 釉 瓶
故宫博物馆藏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
通体施月白釉,
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 看点
▷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炉 钧 釉 直 口 瓶
瓶小口微外撇,
细长颈,颈、肩部凸起弦纹一道,
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微外撇。
| 看点
▷此瓶釉色为蓝、绿相互交织,釉面纹样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传世炉钧釉瓶、尊上青、蓝色釉居多,带红点者较少见。此瓶即属青、蓝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