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于去面对一个空白的本子,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羡鱼形式色彩绘画学习记录)

秋林:以下是羡鱼在八期形式色彩课的学习练习记录,按照课程要求,阅读,学习练习,写笔记总结思考,画了很多的作业,意识上能力上都有明显的提升,这都离不开她的勤奋和认真。

课前准备


具体内容

120位艺术家作品

过往重要事件回想

阅读微习惯

收获

浏览120位艺术家作品,脑子里灌入了大量的信息。以前喜欢的作品虽然依然喜欢,但是觉得它们好像有一点单薄,不够深刻。

找到了一些自己心里一直认同没有变化的部分

第一周:找回自己


课程内容

我做的笔记

作业

无一处属于自己,也无一处是故乡

糟糕的时刻

命运就是随波逐流

孩子睡了,终于可以坐下来了

在办公椅上躺会儿

面目可憎的时候

我怕自我并不存在

上班时候所见

胡思乱想,心情愉悦

秋林老师:

方向很好,继续多画,多挖掘自己内心

我的回顾(结课后)

第一周的课程应是动力最强,动手最多的时候了。现在自己去看,也是感受力最强最自我的时候。那周心情看来也很低落,后来又愉悦了,很可能是心情已经到谷底了,又慢慢上升。

第二周:意识形态和方法


课程内容

作业笔记

看与被看

关于死亡

自己的感觉

看《普通人》

秋林老师点评

就真实地按着自己的状态去好了,有时候不要给自己预设太多内容,保持一定的未知性就挺好的。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多画。

感觉好像越来越稳定了,最后那几张很好。状态很好。可能一直保持轻松愉悦是不太好的的,但你也知道不可能一直这样顺畅的,所以珍惜目前的状态,感觉不错就就多画一些,不要想得那么多那么远。

我的回顾(结课后)

第二周的课程看来我已经把郁闷的感受吐完了,开始去看周围,去回忆,去接着看视频来引发感受了。这其实也是我第一周时担心的地方:担心我去挖掘自我,而自我并不存在。我害怕自我是空洞无聊的。回看秋林老师说的,“真实地按着自己的状态去”就好,我也要提醒自己,要真实,不要作伪。

秋林老师觉得我感受还挺好,我心里一直发虚,现在想想,其实是不自信(对自己和技术都有),是“绘画标准”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否定。课程完结后,我感觉到绘画是无法作伪的,真诚与否只要深入其中去看,就能一目了然。我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悦纳自己,只以“是否真诚”作为现在的评判标准。

第三周:画面形式探索


课程内容

作业笔记

IPad画

秋林老师点评

这次作业在不断探索,有很多想法或一些尝试,这是很好的。

但是目前这种方式觉得不太利于绘画形式训练,我觉得你现在重点要拿出50%甚至80%以上精力和时间关注绘画形式,个人的感受弱一点就弱一点,上次最后两张你看一下,在这种方式上多去尝试。

我的回顾(结课后)

第三周的时候我回去老家烧纸,我心里很难过。可能也没那么难过,最难过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风景还是安静又单调,小孩子还是开心,生活还正常地过。成年人就像霍克尼早期画的人物的样子,看起来清晰平静,内心都是冲突和疏离。

这周的画确实和课程跑偏了,那时候还把形式理解放在黑白灰构成上,到结课的现在,我觉得我对点线面构成还是有问题。我本来想说我形式构成水平不行,但这可能是浅表的东西,其实是我的点线面应用无法和我想画想表达的东西联系起来,我不知道该怎么用。我看东西还是被客观束缚,客观事物可不一定呈现出点线面的构成,应该还是观看和应用的问题。

这周作业虽然跑偏了,可我还是能想起来那时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绘画就是有这样的意义吧,不管优劣,都能成为自己的记录。

第四周:绘画形式训练:放大


课程内容

作业笔记

总觉得那天的树应该有玫瑰边

村子里的动物都很寂寞的样子

我的回顾(结课后)

第四周明显是在刻意去营造形式了,现在看起来我觉得还不错,这是我一个挺大的进步了。这周我去营造了形式,也没脱离感受,想想这种进步怎么来的?首先是按课程要求,放下了光影;然后是又去看了艺术家的画,去感受好的形式是什么样子;还有就是看了同学的画,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拘束住了。想起来当时也有一种感觉,就是别人好的地方我知道,但是我画不成那样,因为我毕竟是我,每个人所看所想所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前四周的收获和思考


绘画上的:

1.不再惧怕一张白纸。

2.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形式了。但是放大观察我做的并不好,没有找到吸引自己的点。

3.画的还是少,材料掌握不够,但是去摆弄材料在时间上很麻烦。

4.我隐约找到了绘画的理由,自我怀疑我为什么要画的时候变少了。

5.看大师作品和同学的作品,也听了同学的分享,觉得自己还达不到那样的自由。

绘画之外:

1.看书的时候发现很多作品其实是见过的,原来现当代艺术不知不觉已经存在于生活中了,只是自己没有觉察。

2.绘画可能是文字的之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有时候他们是相互矛盾的,写过的感觉不想画,画过的懒得写。

3.我发现其实我不太愿意去回顾和总结,我仔细想了想,这是我内心里存在的一种抗拒,我心里希望过去的情绪和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不想再去回想。

秋林老师点评


从一开始你就进入了状态,画面有很强的个人感受。还有自己的文字笔记,看得出你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些练习都非常好,围绕着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断尝试。

色彩练习很好,你画的树,动物,就是在表达你自己。

有一丝孤独,但这种孤独也许有时自己会很习惯和享受。

目前色彩和黑白上,也是需要统一,黑白稿更放松,有很多的尝试。色彩比较偏克制平涂,适当综合一下各个优点,考虑用水彩或丙烯色粉油画棒等材料。

真实的记录自己所想所感,平常的独处让你有更多独立的思考,自我反馈。

你要的就是多坚定这种方向,不断往前探索。

秋林老师答疑


回诗路问题:

我强调的是注意边缘,因为目前训练的需要,适当明确边缘很重要(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都是用笔触,凭着感性可能更多是之前的绘画惯性)画面会比较乱和随意,就很难去注意画面形式很难循序渐进。

边缘不是要全部清晰,可以适当有些虚实,注意边缘和让边缘清晰还是不同的。

最重要的是,画画没有标准,目前阶段为了让大家有效的训练到形式,所以提出来限制色彩,注意边缘这些要求。

等你掌握有体会之后,这些要求是可以放下的。

打个比方:

相当于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表达自己”

这个过程一开始如果遇到河流,那么就最好使用船这艘工具,等过了河,就要把船给放下,不用继续背着船走,否则变成了负担。

没有标准这是学习画画最难的地方,怎样都可以,那就无法有效反馈和针对性提升。

学习是分阶段的,比如这次课为了帮助大家提升形式能力和意识,我结合自己经验在教学选择这个阶段比较合适的方法(但要知道这不是标准)

就像在过河阶段我选择让大家学习造船的能力让自己过去,有的老师可能选择让学员先学会造桥。

过了河可能是陆地,船和桥都不需要继续背负,换成其它工具。

即使最厉害的画家,也有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也需要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但是他们可以独立的去解决。

绘画学习路上,很多人虽然画了很多年,其实在这次才刚刚起步,前面需要些时间通过老师的方法和指导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直到自己能够慢慢独立学习探索,这才是学习主要目标。

保持开放,不断突破提升自己,让自己越来越独立一直在路上。

黑白和色稿对应问题:

其实不要想复杂了

这里问题可能是我们用工具的单一方式造成的,比如上面这种作业,铅笔可以画出不同的方式。

尤其修拉的作品,他是使用点彩,黑白也是颗粒状的,方式方法比较统一。如果你觉得铅笔和色彩相差太大,可以使用同样材料来画黑白

目前不需要明度对应,接下来色彩阶段会要求。绘画点线面方式尽量对应。当然慢慢来,做不到完全一致没有问题,但一定要有意识。

第五周:绘画形式训练:打破、重组、挪移


课程内容

作业笔记

从两张手撕剪纸扩充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

挪移

我的回顾(结课后)

一开始是尝试,没这么肆意地剪掉过书啊画啊什么的,发现了自己对完整性的强迫,所以剪坏东西还挺开心的。做杂志拼贴时很开心的,也挺顺畅的,忘了当时是什么事情引发自己对讽刺性的感想,又想到《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里的讽刺性:一个男人被一个女人鞭打控制,但这个女人是他所打造所要求的。时尚杂志的讽刺也在于此:一方面迎合女性要独立开放,一方面告诉女性必须是这个样子才是美才是被认可的。这种讽刺真是可以一直做下去。

到了挪移的时候,一开始是概念性的,正好那周下了大雪,要是雪不融化还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是不是就是一种怪异了?概念总是让人思绪乱跑,真正画又觉得自己差了很多,变成了收集素材的感觉,有点挫败。但是这真是一个好办法,还可以激发灵感。

第六周:色彩系统认知、自我色彩定位与训练


课程内容

作业笔记

秋林老师点评

还是不错的,画面里稍显简单,建议你参考马蒂斯的作品,可以对照下自己作品,找到差距。

我的回顾(结课后)

这周有点动力缺失,所以任性没有选形式比较好的(而且自己画自己很难客观选啊,我现在回想都是当时画的心情是什么样子,而不是评判画的怎么样),而是选了自己愿意去画的。我其实很少有耐心在同一张画同一个主题上花时间,这还真是一个磨耐心的练习,我只好告诉自己:看,每次重新调整画面都有细微的不同,而且形式会不自觉地去改,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完全是使劲给自己找动力)

当时选了自己喜欢的色系,随着自己心意胡乱搭配,玩颜色很让人投入,就是真耗时间,有些效果也确实之前没想到,比如蓝底黄线显示出一种发光感,当时恍然了一下,博纳尔的对比色的闪耀感是这样来的啊。现在想来,这就是动手的收获啊。

秋林老师让我参考马蒂斯,我去看了。说真的我不知道怎么参考……我还有这么一种想法:我不知道马蒂斯看见了什么,怎么看的,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参考什么(不知道老师气吐血没有)。我知道秋林老师的意思,我的画面形式过于简单了。后来老师也强调初学要把画面形式画复杂一些,否则画就会简单、平、不耐看。现在结课我临摹过了马蒂斯的画,我还是在怎么参考上有问题,比如我知道马蒂斯画了很多窗帘,我可能现在再画这张画会参考他窗帘的表现方式、布料的画法,问题是这种参考是不是太机械了?这不是一张好画的本质啊,只是某种表达方式。不过还是得动手才知道,我总是觉得得先想明白了才能做,其实自己也想不明白的。

第七周:色彩的情感表达&作品赏析


课程内容

作业笔记

秋林老师点评

练习基本按要求就很好。关于调色问题,一是练习不够多,练习过程中细心体会就会越容易掌控。这种快速的也是可以的,只不过适当补充一些比较深入细致的练习,比如这次临摹练习,就可以让自己慢一些。

我的回顾(结课后)

我选这张画是因为我觉得必须把这张画画出来。我确实对运用颜色产生了怀疑,当随着黑白灰调整色彩明度时,我不知道多大程度是改变色相了。现在还是不太明白。

第八周:学习大师:作品分析与技法临习


课程内容

作业笔记

在选择作品时专门选择了有明显的点线面构成的。

形式分析:先忽略细节只看大的块面,墙、地面、窗、地垫的规则形状和桌子、盆花、人形成对比,人和窗在两个对角形成了一种平衡,盘子的形状很有趣,几乎是按照物品来曲折的,我很好奇马蒂斯家的盘子原本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他的其他画也出现了这种形状的盘子。在明度上,基本是三个层次,人和盘子最亮,枝叶最暗,其他算灰,自己先画了一下,和原图去色比较还是有些差异,而且马蒂斯的形状和灰度配合形成了重量上的均衡;叠加了点和线,地面和花盆叠加了点,墙和椅子用了规则的线,盆花的枝叶和窗外的枝叶交融在一起,块面处理都不同,但都有呼应;

色彩搭配分析,大面积用了饱和度及明度非常高的黄和红,小面积用了饱和度及明度略低的蓝和绿,被从上到下的黑色压住,不会扎眼,反而平衡。近乎平涂,每种颜色有微妙变化,红色在上下两个角略暗,黄色从左到右有细微的加深,枝叶的黑色有绿色倾向,并且背后有黄橙底色,桌面及人用笔触导致色相变化,窗外几乎各种颜色都和屋内呼应;考虑效果达到的方法:点线是之后叠加的,地垫上的签名应该是刮出来的,黄色和红色应该是在画完主体之后才画的,绿桌子上笔触应该是趁湿的时候就有变化,但我不能确定盆花背后的黄橙色是在墙上全涂了一遍,还是只在枝叶的地方涂了一遍,因为我也怀疑过墙上的墙线有可能是刮出来的,我甚至还怀疑过他原来画盆花是想画成黄橙色和下面呼应,后来又觉得马蒂斯是大师啊,应该不需要做这种实验了,而且这张画也不是早期作品了。

用丙烯临摹,按照自己分析的步骤来画,我总觉得裙子上那条桌子腿太过抢眼,想不画试试对效果有没有影响。原作和临摹对比,色彩上差异还是挺明显的

体会及问题:1.为了这个临摹,我专门去看了马蒂斯的纪录片,他对颜色的运用真的是开创性的,饱和度如此高还能如此和谐。我更没有想到他的原画是很大的,基本上都在2~3m那么大,我临摹的是16开都感觉把控颜色很难,那么大简直不敢想。2.调到同样的颜色也也挺费劲的,最后一张可以看出我和原画的差异。而且丙烯干的实在太快太快了,颜色还没调好,前边调的颜色都干了。3.我很好奇马蒂斯如何在画出了这样的颜色,他的画是有现实依据的,但我不知道他如何在现实和想象中做取舍。

我很喜欢霍克尼后期的风景写生,但是太复杂了,所以想选一张也是风景,但是没有那么复杂的图来临摹,也要有明显的点线面构成。选择这的张图我自己还挺喜欢,感觉充满了光亮,而且这张图我觉得最神奇的地方是,它就是围墙前的几棵树,没有什么特别刻意的构图,但是那种光亮感、鲜活感跃然纸面;

形式分析:我觉得这张图主要有两个有趣的对比,一是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横向的元素近乎平直,而竖向的元素则是自然状态,二是三种树的形态对比。最古怪的是左边的三棵柏树,不知道它们长的时候是不是也长成一团了。但还不仅如此,每一个块面的点线使用多样而且自然;3色彩小稿:本来只是想正式画之前做个预备,画的时候感觉这张图其实不是很好画,因为每一个块面里面的色彩变化太丰富了。明显使用了蓝、红、绿、橙四种色相,但是紫、黄又在其中闪烁,草丛里的一点蓝又觉得恰到好处;

丙烯临摹:之前看了霍克尼风景写生的视频,他在现场用直接作画的方式,而且画得很放松,感觉他每一笔都不浪费,颜色和笔触是同时在画布上流动的。在我临摹的这幅画上,我也看到了同样的感觉,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一张直接画出来写生作品,尤其是中间那棵树,能感觉到他在画的时候笔带着枝条生长的感觉,块面的很多笔触感觉都是湿画,互相沾染互相推挤形成了一种笔触上的立体感。我画的时候也想让笔触和颜色有这种流动的感觉,实在太难了,就算原作摆在眼前,我也没有办法做到一笔到位。还有枝条上饱和度很强的紫色,我死活调不出来。霍克尼的天空,我猜可能是涂了两层,第一层比较深,然后画了树,后来又把天空涂浅了一些。红墙看起来涂的很薄,但是白色也没有露出底色,我不知道油画是不是红色和白色不均匀混合造成的。用丙烯的时候我只好薄涂了一层红色,然后又用很薄的白颜料在上面刷了一下。花坛的石块墙,我猜应该是先画了大面积颜色,再用深蓝画墙缝,然后再调一些石块的色相和明度。

体会:1一位画家眼里看到的几棵树可以美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太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了;2霍克尼自然放松的作画方式,真的得千锤百炼才能做到的;3跟之前马蒂斯的画相比,霍克尼的块面笔触更丰富,颜色变化也更丰富,这让他的画有一种动感,而马蒂斯的画,同样是鲜艳的颜色,却看起来更宁静。

问题:1临摹过后还不知道怎么用到自己的画里,需要再专门去试才行;2我感觉霍克尼画里一些颜色是现场靠直觉画的,并不是刻意经营的,因为它们太小太细节了。我觉得这些地方很难临,而且要让我自己去写生,我肯定是画不出来的。在客观事物里找到、提炼出这样的美,我觉得都很难;3实际临摹的时候有时候就会陷入秋林老师说的为临像而临的状态里,会被动。

秋林老师鼓励我继续这样画和研究,很认真,值得参考学习

我的回顾(结课后)

被老师肯定其实我有点虚,因为对我而言,理性分析好像是一件惯性的其实不怎么太需要动脑的事情,而且大师作品太厉害了,临摹个皮毛就看见很像个样子。我临摹之前是想过我要学什么的,但是临摹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就变成了怎么调出这个颜色、怎么达到这个效果,基本是直觉还在场,但是理性就跑了,我觉得其实很被动,最后就成了尽量画的一样。回过头来看,我临摹前去看的视频去感受的东西还在心里,临摹了一次更多是增强自己完成一张作品的信心和整体控制能力。班上有位同学临摹以后还用大师的方式去画了自己的画,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棒的做法,这样才能会运用。我自己太习惯整体去看了,但一到细节应用上总是有问题。

秋林老师分享提醒等


3.11:我们有一部分同学,在练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一种退却,就是说,我这样练是没有用的,我的色彩感觉不好。老师你直接交给我方法怎么去搭配就好了,你就告诉我什么颜色跟什么颜色放在一起就是好的。你就发现他还是在过往的那种特别不独立的,这样的一种思维,他需要一个拐杖,他需要你给他一个具体明确的一种方法,这个时候你其实 是一种我们个人思维上的一种懒惰的一种体现,不够独立的一种体现。

3.22 拥有女性的感受力:生活在当下的环境,存在很严重的功利价值偏好。过于感性容易不实际,越是敏感就越容易受伤。自我学习提升不够,感受这股力量就变得不好控制,反而成为了自己不太接受的部分。女性是相对普遍男性谈的,并不是绝对的男人和女人,比如女性相对男性想象力更丰富、情感细腻、柔弱温柔等等。

女性对于美和内心情感有着强烈关注,不涉及到实际用途,甚至不够现实。这点和绘画一致,相对那些整天只讲效率讲实用的人来说,绘画就是一门无用的学科。再快的效率和发展都解决不了人类情感上的恐惧和焦虑,在一定程度加剧了这些恐惧和焦虑。

我们更需要“无用”,需要艺术来平衡我们快节奏的生活。只谈实用只讲效率,没有好的感受力人变得不再有趣,不能保持好奇和虚心,很容易被固有价值约束,固步自封。有好的感受力可以在很细小的事物保持好奇,可以纯粹的观察和体会,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

你是要去屏蔽压制感受力、 还是去学习引导让她发挥更大的价值?接纳自己的弱点,放下虚荣和各种教条,让自己慢下了,在生活里多一些感知,并持续保持学习,才可能更加的自由,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照亮他人。

3.27 我们太想画出一张作品的时候,往往就是一种约束的开始,或者说让我们陷入到一种惯性思维中的开始,因为我们有一个强烈的目的性的时候,画画可能在某种程度,因为现在能力有限啊,肯定会受到影响。我们特别想画好一种作品的时候,往往越放不开,往往越想去往里面去增加一些所谓的细节啊,完整度啊,老是注重那种大的效果。因为我们在当我们打算这种画出一张好作品的时候,我们带着一种强烈的目的性的时候,那很多东西其实他就被屏蔽了,因为先入为主啊的思维,其实包括画画,我经常强调就是有的时候甚至要带一点点那种,这种失控的,不要控制的太厉害。不要去先开始想想得特别清楚应该怎么画,即使是你已经有了小的一些稿子了,你不要把它当成复印机一样的画画上去,带着一定的未知性,这样的绘画的过程,它才能够让我们这种比较纯粹的释放出来,否则我们一定或多或少会受影响的。

秋林老师结课点评


一开始的练习很有自己的感受力,正是你没有太多绘画基础,你前面几周的练习,直接很有感染力。 中间的形式上的突破也有很多尝试,放得开,也正是你没有那些有绘画经验人的惯性。

只是在色彩训练上稍显拘谨了,这个阶段确实对于你来说有一定难度,要考虑很多东西,有时间还可以再去巩固一下。 最近的临摹练习,看得到你的积极性和主动,到了课程结束依然保持着很大的热情。

你目前又要回到前面几周,多一些个人主观的表达和记录。

建议你临摹一阶段后,尝试着结合之前的练习实践应用。 把这些内容真正转换成自我表达的方式,但路还很长,也不要着急,踏实的一步步循序渐进。

我的课程总结


我刚重新从开始回顾了一遍课程和我的作业。

总的来说,我有进步:

1、我敢于去下手画了,敢于去面对一个空白的本子,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自信增加的表现;

2、我对形式的理解比以往深入,超出了以往对构图的认知;

3、对色彩尝试比以前有突破,而且对丙烯材料熟练了一些;

4、我的阅读范围扩大了,读完了几本好书,引起了更多的兴趣;

5、我对绘画的审美比以往扩展和开放了

以后的期待:

秋林老师对我的点评很清晰,我自己也非常认可老师的下一步建议。我希望自己做到的是:1每天都画几笔,实在没时间抽5分钟也写写画画自己的感觉;2、接着看完秋林老师推荐的书,然后按着兴趣继续看书;

还想写点啥的,想想微习惯还是别立太多,省得打击自己。

我的感受

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我开始看《艺术精神》。我看的时候时常会想到秋林老师强调的一些话,我看到了秋林老师在艺术精神上的身体力行,我很羡慕,也很感动。老师一直强调的认知和感受在先,其实是很本质的东西,而且我发现确实需要一再提醒和强调,因为人走着走着,就会乱花迷眼,忘记初衷。

除此之外,我也记得秋林老师说的,人的思维要独立。当我也想依赖老师明确告知我问题是什么,怎么走的时候,我就想起要独立。因为最终,我们只能成为自己。我非常感谢秋林老师以这样引导和鼓励的方式带动学习过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他人。我非常幸运能在这个班里,看到这样的社群,我非常高兴能看到这么多独特的个体,毫不乏味,各有个性。感谢和各位助教及同学的相遇,谢谢大家拓展了我的视野。

在课程进行同时,其实我也发现了我的一些绘画之外的问题,我也希望通过回顾课程,去回顾我的状态和生活,希望自己一直真诚,不要赌气、不要虚伪和功利,不要让懒惰控制自己。

对课程的感受:

课程节奏很合理,内容循序渐进,能让人跟上课程进度,也不至于失去热情。

(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