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主旋律,云集的明星数量不可超越!
作为国家主旋律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建国大业》承载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表达的使命,也是宣传、赞颂国家建立伟业的重要价值输出工具,可以说,这部电影在这两点的结合上做到了极致。
建国之前,发生了太多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这样的“大业”想要被浓缩在短短几个小时的电影中非常不容易,电影选取了抗战后、重庆谈判作为电影的起始,直到最后国家的建立。
稍微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期间经历的种种艰辛困难,从一夜之间被枪杀的共产党人到三大战役,国共内战作为最主要的矛盾点,想要拍摄“建国”的过程,就绕不开国共双方势力的碰撞,如何正确地刻画历史,无疑是一种挑战,而我将从以下三个场景来探讨,为什么《建国大业》是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思想绽放的土地
首先是在电影开始不久之后的一场“演讲”,选用的是1946年7月,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并于当晚被刺杀一事。拉开了国民党对共产党暗中迫害的血腥帷幕,也彰显了爱国民主战士为了建立平等的新中国而付出的种种努力。
电影中引用并且改变了《最后一次演讲》中令人振奋的句子:“无耻啊、无耻,这是反动派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赔上一个生命,我们要讨回一个代价”,演员用慷慨的言语和激动的行为展现出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仍然有良知的、愿意站起来奋斗的中国人的心理活动,在屏幕里的闻一多和演讲听众共同振臂高呼“要民主、反内战”时,强烈的氛围带动观看电影的观众也一同陷入激昂的情绪,被这种不愿屈服的勇敢和力量打动。
这段历史或许相比于宏大的战争和勾心斗角的谈判,显得过于微观细致,在《建国大业》这样的命题之下,这个故事却又有另一番意义——它不仅仅是展现国民党特务手段的一种方式,为后面的冲突和对立埋下伏笔,也是从某种程度上作为公民民智启蒙的表现,在历史的这个阶段,有更多的人愿意为革命事业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段的结尾时闻一多的被杀害,在回家的小路上,他深知有特务在跟踪自己,不断回头查看,却没有躲藏和恐惧,当子弹降临时,他也依旧选择了伫立着、一声不吭地离开,作为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义士,这段血色历史在电影的艺术化加工下充满白色恐怖,阴森的压迫感蔓延着,最后单边碎裂的眼镜在屏幕中央和背景中减弱的“要民主反内战”形成对比,更加强烈地突出了公民诉求和当时社会环境之间难以弥合的差距。
基本胜利后的畅想
在电影超过一半之后,迎来了历史上“淮海战役”的胜利,这奠定了内战胜利的基础,至此,蒋介石已经失去翻身之力,对于建国本身来说,这件事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电影的高光时刻:理想将被实现,美好的希望和未来无限延展。
接着一段战争纪实画面之后,是仿佛从油画中走出的画面:唱歌跳舞的人群,挥舞的彩带和高兴的鼓点,旋转的镜头照到的每个人都在欢笑着庆祝,朴实而平凡地庆祝着。
这样的消息在大城市里当然会有更热烈、更大型的庆贺方式,但是通过选取农村的景象,把这场胜利的美好带入了中国大地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当然,也因为在这个看似贫瘠的地方,是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新中国成立历史中作为重要的人物所在的地方。通过他们的庆祝来侧面体现,战争胜利对于当时的每个公民来说,都是巨大的喜悦。
他们仿佛突然失去那种严肃、庄重的形象,而是就着酒和菜一起唱歌,一起慷慨激昂地相互诉说着自己心中实现共产主的远大目标,非常亲切可爱,将革命先辈的形象与看电影的我们拉近,更容易让我们带入到他们的情绪中去,体会历史中的某个时刻他们的感受。
于是透过窗口中的两个孩子的眼睛,他们看见毛主席醉卧一边,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时,观看者也带入了两个孩子的眼睛,并为之感动。革命先辈既是有钢铁般意志的英雄,也是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们是一群具有革命理想热情和激情的领导者,也是把活生生过日子的新中国一份子。
新中国建立后的民主讨论
《建国大业》不仅仅将故事展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天为止,更是延续开去,讲述了建国后的政协会议,国旗、国歌的确定,这些都是“大业”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时至今日都受其深远影响的重要内容。
会议向来是平淡冗长的,但就是在这种百废待兴的时刻,确立好国旗和国歌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所以从白天到黑夜,那些经历了千辛万苦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党员们,继续上下求索,选择出最有意义、象征性和价值的国旗、国歌。
电影的表现手法上很简单,只是调出几个相关的争议点,顺便阐述了当今国旗和国歌的含义,和这些熟悉事物背后发生的故事和争论。
在这里,电影想要着重表现的,似乎比会议内容本身更加丰富,通过辩论的话语和阐释,新中国在革命先辈的眼中得到了哪些期盼、得到了哪些祝福,都在无形之中被化用了——居安思危、不能遗忘过去,种种教诲被保留在他们选择的国旗和国歌中,承载着祝福和期冀一代代传承下来。
《建国大业》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种种事物的细致描写的原因也在于此,或许我们会熟知抗战的故事,国共的对抗,但是超出历史书和纪录片之外的,还有存在于日复一日生活中的平凡的生活,也都承载着先辈的热切关注。
在主旋律电影的概念在1987年被提出以后,受到大量的关注的讨论。
而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以及在影像元素、视听内容上的新尝试,让主旋律电影在完成其文化宣传内容的同时具备视觉上的精彩效果,在商业和艺术两个层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建国大业》的成功不是一个孤立。我们期盼着更加优秀的主旋律电影,点燃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