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伤寒思维对湿病的解析

·一、 湿病定义:

湿病是由于人体感受了湿邪,留羁于肌表,或内外湿邪相互交困而导致的以身体疼烦肿重或恶风恶寒发热,甚或伴有二便失调的一组疾病。

其兼风者为风湿,兼寒者为湿家(寒湿),表里俱病湿者为湿痹。

二、 湿病病因:

1、 伤于汗出当风,伤于表而多成风湿。

2、 久伤取冷所致,伤于里而多成湿痹。

3、 湿伤于下;湿流关节(据《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入)。

据不成熟的研究考证,湿家就是寒湿,因为湿为阴邪性本寒,故称寒湿金匮中直接称为湿家,本家的,有代表性的。

又则湿伤于下这一病机除了《内经》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的记载,其实比《金匮》更早的还见于《孟子.公孙丑》“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说人怕湿还居住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肯定避免不了湿邪的侵袭,孟老夫子打了个妇孺皆知的比喻。看看,这是生活常识,人尽皆知的道理,所以说真正的道是来源于生活的,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甚至患者就是检验我们学识的老师。

湿痹,这个痹,《说文解字》说:湿也。两个字一个意思,就是里面是水湿,外面也是湿,内外交困了

三、 湿病分型及方证条文:

1、 风湿:湿病而兼风者为风湿。

【1】、临床症状:身疼痛或烦或肿或重,或恶寒恶风发热汗出,或小便不利。

【2】、方证条文:

①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释:风邪和湿邪在人体胶着,周身疼痛,到了阴天下雨的时候就疼痛不止,我们临床会知道,一些“痹证”患者在阴天下雨起风等天气变化之前就会有疼痛反应的。其在表者,因而越之,这个病,应该用发汗的方法去治疗,但是患者吃药后出了一身的大汗,而病却没有好。

学生就想知道为什么,那时候可没QQ,到老师修行的山上去问呗,走了半天的山路,到了,如此这般叙述完毕,老师回答说:哦,你是出汗出多了,风去了,湿还在,所以病人没好!你以后记着了哈,要是想治好风湿这个病,发汗的时候微微有潮润的感觉就行了,这样风和湿邪都可以驱除的掉。(许老师真幽默啊)

你地,明白?怎么,没整明白?你去后山的茅庐里闭关一天,把这个道理刻到竹简上交回来,我最近刻竹简刻得有点肌肤不仁,哦,顺便说一下,晚饭就不准备你的了哈,肠肥则脑满,糊住了,顺便给你空空,上回你师伯程刘海不是和你讲“空灵”的机锋了吗,依我看,肠子空则脑子灵,你顺便替我格物致知下这个理论的可行性,正好经方竹简中我也准备了很多清下治神智病的方子~

图片

古代的老师当然不会这样说话,那都是惜字如金,话也不多,表情也不丰富,更不会普通话,说不定还一口讲究平仄律的大方言。

好了,小恢怡情,咱们替这徒弟刻刻竹简:

风为阳邪,性开泄而善行,发散一下就驱除了,但是湿可是阴邪,性粘滞而重浊,难以从表速解,那要怎么办呢?要胃气强营卫和才能敷布输化,才能驱除消散,服药后拿捏准确这个微似出汗的状态才行,大汗是要不得,因为“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而微似汗的护理才符合经方法度,才可以扶正祛邪,滋养胃气,调和营卫法则,正如桂枝汤后禁忌,故而可以“风湿俱去”而病愈。

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释:病人周身疼痛,还伴有发热,下午厉害,日晡是下午三点——五点,这个日晡,就是古人吃一天中的第二顿饭的时间,先秦两汉时,先民们一般是一天吃两次饭的,第一次饭在辰时(上午7-9点),叫“食时”,也叫“朝食”,第二次饭在辰时,也就是这个“日晡”,也叫“晡食”,这个晡本来是作“馎”字,是“馎饦”的意思,古人也叫汤饼,就是一种水煮的面片,后来也用馎代表食物的意思,晡和馎通用,故而作“日晡”。

第二次饭在辰时-申时

先民日两食在《金匮》中还有一个例证,呕吐哕下利病脉证之第十七就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就分朝食和暮食,胃中可没有中午饭。

以前读《论语》,看到因为宰予昼寝就被孔子大骂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

不可圬也!”,心中很是惶恐,纠结于是要午休还是要做朽木,难道夫子老人家主张“死后自能长眠,生前何须久睡”的?后来学了《金匮》懂了,说宰予昼寝,不是夜寝没起床,而是“朝食”后接着睡的,这不就是过“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吗?果然朽木,穿衣费布,吃饭费粮。

病在日晡时加重,都是病在三阳为主的标志,或者疾病在传变过程中出现了需要先治阳性症状的阶段

与这个时间有关的病,《伤寒杂病论》中见于以下条文: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金匮.黄疸病脉症治第十五》: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同样,这个麻杏薏甘汤证也是,这个方子,就是麻杏甘石汤去石膏加薏米,同样,方意框架基本相同,麻杏甘石汤是偏热重了,用石膏,这个热没那么重,湿重了,这个湿或者由于外中,或者由于内生,但是症候群都是反应到三阳位上了,这是风湿中的轻证,太阳阳明病。

《本经》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

是个很切合的症候群的药症

这个方证,有表邪,有湿,也可以有轻微阳明证,但病势较为轻,所以用了个小量煮散的方法,四钱匕,四克左右的剂量,轻以去实,微微发一些汗,表邪解了,湿气去了,病也就好了。但是这个剂量也太轻了,不太符合临床的实践,所以在临证中我们可以遵循经方“不效倍之,不效十之”的原则去使用,具体原因我在下面会讲。发汗后要注意避风,不可以再汗出当风了,这是湿病禁忌的通用法则。

③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释:这个就是太阴阳明病了,比上面那个要重一些,卫气不足了,所以加黄芪配伍防己实卫解表祛湿,有阳明微热也可以解决。刘师很早就怀疑由于这个方子的剂量问题,在《金匮增补》中也提过的。由于《金匮》这本书是宋代翰林院的王洙在馆阁的蠹简中发现的,就是在国家的图书馆发现了一堆烂竹简,他抄录的,录之传之士流,从士大夫阶层流传出来的,所以有很多不确切的地方了。就比如这两个方子的剂量,就有些令人生疑,因为宋代有敢于改革的风气,大家看宋四家的书法,一改唐楷的端庄法度,不愿意守前人法度了,这种风气也是一个时代的心态表现,各行各业,都喜欢改上一点什么,或者这样显得高明过前人,我见过宋代一本影印本《伤寒要旨药方》,这个伤寒方剂量改的,连桂枝汤、真武汤这些方子的剂量都改动。所以我们临床使用,可以按比例增量,不效倍之,不效十之。

④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取。

(据《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补入)

⑤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额代苦酒)。

(据《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补入)

④⑤两条,本来是治黄汗病的,其实黄汗病就是水热再重一些的风湿病而已,风湿病的症候群+水湿肿胀+外热黄汗,所以补入保存。

⑥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释:伤寒八九日,是说太阳表病到了要传变得时间了,这个风湿也是表病,也要往里走,走到哪里了呢?我们来看看,按仲圣的文辞习惯,不呕是排除了少阳病,不渴是排除了阳明病,而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这个不能自转侧临床上是真的可以见到的,我在2008年治愈的那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患者就是,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尪痹,30来岁的年纪,那真是不能自转侧的,躺在床上想自己翻个身是做不到的,连被角也拉不动。

传变了,表证还这么重,这是传到了哪里?一看脉,知道了,脉浮虚而涩,浮虚的脉是阴病的表,涩是津液虚营血少,到了少阴,少阴的卫阳不足,津虚营涩,风湿邪重,所以用附子温阳,配伍桂枝甘草大枣能和营养津,附子桂枝生姜祛风除湿。

⑦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释:这个方子,其实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释文见后湿痹章节)的又一个变法,或者是用了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后的复诊见症,下焦的问题好一些了,所以附子从三枚减为了两枚,白术从四两减为了三两,风湿表证又厉害了,表湿聚肿,风邪明显,这种情况的用生姜大枣是解不了表的,所以把四两桂枝又加回来了,配伍术附并走皮内,逐水气之未得除者。

2、湿家:湿病而兼寒者为湿家(寒湿)。

【1】、临床症状:身疼肿重或烦发热或头痛鼻塞,或面黄而喘,脉大。

这个脉大,可以是大而中空,可以是浮大紧,可以是大而实有力

【2】、方证条文:

①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释:这个湿家是个比较特殊的案例,上焦表位被寒湿所侵袭了,有表证反应了,但是没有明显的里证,所以不是那种“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伤寒论》186)的实证,而是个“脉大为劳”(《金匮》“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的虚证,所以面黄而喘,有津虚液少的病机,虚弱的一个患者,头部中有了寒湿,怎么办?还是不要用峻药发散了,不适合,就近病位用药,用些去寒湿的药把寒湿从鼻子中引出来,把这个湿病的症状解决掉就行了,想治虚劳以后再说,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不去冒险,仲圣的确用思精!

这个不奇怪,我们看一下仲圣怎么治的支饮重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

十枣汤的适应证

很险,怎么办。告诉患者,回家吧,一百天以后再来看看

过了一百天,患者来了,还不敢用药,告诉患者,哦,过一年再来看看

过了一年,患者来了

得,病虽重,正气不错

可以用峻药的

一剂十枣汤下去

病好了

药王也是

教导我们胆欲大而心欲小,行欲方而智欲圆

我们要遵循先贤之教导

就近病位用药还见于治妇人阴寒的温中坐药蛇床子散。

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释:这是个实证了,太阳表实加上寒湿困束,用麻黄汤治太阳表实,用白术除湿。因为太阳病,所以禁火攻。仲圣在《伤寒论》中已经告诉我们了:“’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而且“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图片

3、湿痹:表里俱病湿者为湿痹。

【1】、临床症状:身体疼痛肿重或烦,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或小便自利大便坚,脉或沉细或沉缓或虚浮而涩。

【2】、方证条文:

①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顿),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释:症状像太阳病,也是关节疼烦,但是脉象流露出了真相,太阳病的脉不会沉细缓或虚浮而涩的。

沉脉是里虚寒和水饮的脉象,伤寒论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金匮》“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虚浮是阴之表是卫阳亏,涩是营虚血少。

综合考校,湿痹是个里虚饮重,外实湿困的病机,所以会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然也会有小便自利,大便坚的。

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擎)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释:前段见桂枝附子汤条,“到了少阴,少阴的卫阳不足,津虚营涩,风湿邪重,所以要是患者大便硬,小便还频数,这是下焦虚有寒了,津液都留不住从小便而出了,所以大便必用,这种大便硬可不是阳明病,绝对不可以攻下!然后就是虽有表证也不可以用桂枝攻表!所以去掉桂枝,这个方子用附子配伍白术温阳固下健中实表化饮,生姜甘草大枣健胃滋液养营散风祛湿,达到了温中健胃,暖化水湿,敷布津液,兼顾解表的微妙功效,其思维之精微,不得不让人佩服仲圣的“用思精”!

并且这个方子,就是《近效方》的术附汤,一些用药思路我们在术附汤中也可以得窥一斑:

《近效方》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近效方》术附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

咀,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这个方证,虽然症候群和上方不太一样,但是病机相同,同样有风有湿有下虚胃弱,所以用来温中焦化饮除水,输布津液,上升清气而除阴霾。

所以大便必用——硬

③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据《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补入)

④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肾着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据《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第十一》补入)

⑤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据《伤寒论》补入)

③④⑤条符合湿痹病机与症候群,补入备用)

四、 湿病禁忌:

1、禁下: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2、禁火攻: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3、禁大汗出: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五、综述:

湿病,都有表+湿的特性,和表+风或寒的单纯太阳病还有不同。

由于是表上的湿邪困束,故而也需要发散湿邪,卫强者辛温散之如麻杏薏甘汤、麻黄加术汤等法;卫弱者甘温发之,如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芪芍桂酒汤等;表虚寒者辛甘温散之,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内虚湿重外实湿困者甘温淡渗化湿为主佐以辛温达表,如苓桂味甘汤、甘姜苓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等。身体极虚的虚劳患者患湿病可以用鼻孔纳药的安全方法取效。

湿病的禁忌调养诸法对于病者的恢复也极为重要,湿病药后要微微汗出才能达到疗效。湿病临床极为多见,所以掌握此病的理法方药在临证中就可以执简驭繁的切中病机而取得佳效。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不能转动的是胸一;肩胛内侧最凸点水平连线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我们做正骨推拿的时候常会背一背上文中的脊柱定位口诀。为什么需要记这个呢?因为我们在做调理中,首先就是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诊断,通常通过摸骨触诊的方法准确找到出现问题的脊柱段,这样才能准确查出原因所在。

那么脊柱每一节段定位方法,你掌握没有呢?下面我们将每一段脊柱定位方法,总结分享如下:

01

颈椎段

C1横突:颞骨乳突下一横指。C2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距乳突下端25mm左右处,约相当于下颌角的水平。C3横突:C2横突下1cm左右处,相当于舌骨水平。C2棘突:枕骨下方,颈后部正中沟中,上端可摸到第一个末端分叉的骨突起。C4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处,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C5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稍下方处。C6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最明显、最突出的骨突,相当于环状软骨水平。C7棘突:低头时,隆起于颈项交界处正中的突出骨突,不分叉。用手指压于其上,当低头或转动时,可觉此骨随之活动。

02

胸椎段

T1棘突:位于C7下方,当低头或转动时,不随之活动。
椎体间:两肩胛骨内上角连线与脊柱纵轴线相交处。T2椎体:下缘胸骨上端颈静脉切迹水平。T2棘突:直立、两上肢自然下垂时,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脊柱纵轴线相交处。T4椎体:下缘胸骨角水平。T7棘突:直立,两上肢自然下垂时,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与脊柱纵轴线相交处。T9椎体:胸骨体与剑突交接处水平。T11棘突:沿第12肋骨,从两边体侧向背中线触摸,终点交会处即是。

03

腰椎段

L2棘突:与第10肋骨最低点相平。
L2椎体:脐部水平线与脊柱纵轴相交处。L3横突:骶棘肌外侧缘与第12肋骨交角处(或稍下一点),向前内方按压,深按有触骨感时,即是L3横突。L4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背部中线相交处(此种情况占22%,L4~5棘突间者占60%,L5棘突者占8%)。

04

骶髂

骶髂关节上部:两髂后上棘水平。

脊柱棘突规律总结

由于脊柱各节段棘突的倾斜度不同,所以棘突与横突的关系不尽相同,一般有以下规律,可供临床在数摸确定脊柱节段时参考 。C1~7:1、相邻棘突之间与下位颈椎的横突在同一水平线上。2、棘突与关节突的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T1:棘突与横突相齐平。T4:T4的棘突与T5的横突相平。T8:T8的棘突与T9~10、横突之间相平。

T10~L5:1、棘突的中点,相当于相应脊椎与下一个脊椎横突间的水平(例如:T10棘突的中点,相当于T10与T11横突间的水平)。2、相邻棘突之间与下位脊椎的横突基本上是同一水平(例如T10与T11的横突基本上在同一水平)。棘突斜度变化,以胸椎最明显,其规律是:以T2开始逐渐向后下方倾斜,至T4时已与T5的横突相平;继续发展,至T8时已与T9和T10的横突之间相平;但是,自T8以下斜度逐渐减少,至T10以下至L5,则都与本椎与下一椎体横突间相水平。上述未列到的部位,可根据上述规律推演。在临床触摸检查时,多以C2、C7、T3、T7、T11、L4的棘突来定位,再依此推算其它脊椎。

1.什么叫药?为什么不叫饭?有其特殊的含义,我们用的药和“钥”同音,同音就同源。门打不开了,找大夫配把钥匙。好的大夫配得特别好,钥匙捅进去门就开了。如果门开得好好的,天天拿钥匙捅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药当饭吃,本来门好好的,没事瞎捅,把一个很好的门就捅坏了。

2.我当时就告诉他们:过了5月23日“非典”可能就过去了。为什么?不是我能掐会算,《黄帝内经》上有:5月22日、23日是农历小满,一进入小满以后,气就发生了变化,到时候,主气变成了少阴,少阳相火。学中医的都知道,相火是风,相火带有了风火的性质。北京的风就起来了。你说我们的祖先有多么的聪明!

3.西医治疗的理念跟他们打仗的理念是一样的:伊拉克乱了,我就把萨达姆打掉,一个萨达姆倒下去,千百个萨达姆站起来,更麻烦了!

4.为什么叫月经?我们古人叫“月信”,就是月亮呀,一圆一缺的规律。她是象征着你正常的生命规律。所以女孩子来月经的时候,是天上最黑的时候,因为它的血在下行;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时候,是月亮最饱满的时候,女孩子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时候,她情绪特好,世界特美好;要来月经和月经中的时候,世界特别黑暗,月亮没了。

5.为什么“非典”之后又来了“禽流感”?大家知道鸡类和禽类都属火。什么叫候鸟?候鸟是追着太阳跑的鸟,太阳向南它向南,太阳向北它向北,所以鸟类叫朱雀,代表南方,所有的禽类都具有风火的性质,你去看看为什么要斗鸡而没有斗鸭子的?因为鸡的火气最盛。2004年地球是以风火为气候的环境和条件,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是“同气相求”,即在这样的情况下致病因子就得到了发展的土壤,又与其最接近的物种中进行了发展,这就是为什么2004年“非典”下去而鸡癌(禽流感)又起来的原因。

6.最壮实的鸡最容易得禽流感,因为风火之气旺盛,这个时候老奶奶拿纳鞋底的锥子给鸡的翅膀下面放血,放一个活一个。我们的祖先无论在治疗人还是禽类的疾病都用同样的思维,把体内火气放出去,给了邪气出路,所以禽就活了。现在全世界普遍都采用圈、禁、埋掉的方法,这不是中华民族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方法。

7.禽流感来了,人类接触之后谁最容易得呢?是小孩儿。因为小孩儿的风火之性最旺,发育特别快,阴常不足,一发烧就到39°C,现在看看世界上出现禽流感的病症中,孩子的得病率,死亡率都是非常高的。

8.好多人喜欢吃瓜子,为什么吃葵瓜子嗓子干,而西瓜子就不干,是因为葵瓜子是向日葵来,火性非常大,而西瓜水气重,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就是同气相求。

9.我经常这样说,大自然赋予中药各种不同的颜色,有绿色、有黄色、有红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偏性。关键的是什么?一个好的医生能用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把你被打破的平衡调整过来。所以我有时候常说,你们外国人没进来以前呀,活在中国的细菌病毒比外国活得轻松,因为它不会紧着变异啊,你老想杀死它,不变异它怎么活下去啊?大自然没让它死,它就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

10.从上个世纪30年代发现抗生素到现在,全世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了7000多种西药,而现在临床上还在使用的西药不过几百种,其中还在应用的抗生素不过就十几、二十种,大部分用不了了。为什么啊?因为细菌变异得太快了,再也不怕它了。

11.而两千多年前的中药现在还有效,为什么?因为它从来没想杀死谁,它要求以和为贵,你只要不侵犯我们人类就行了。当我用药物把你身体的状态调整到最好,不适合致病因子在我这儿发展了,它对我又有什么威胁呢?

12.现在滥用医药、滥用保健药问题严重危害了我们的养生。过去困难时期,家里存点粮食。现在没人存粮食,但药柜里什么都有:维生素、鱼油、降压药等一大把。很多正常人早上一把药、中午一把药、晚上一把药,然后跟我说,大夫,我胃不舒服,我说您这是胃,不是锅炉。

13.父母给你的元气,这是先天的,如果后天不用谷物来补充的话,人就能活7天,这些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而这些谷物是为了减少元气的消耗。如果天天都正常的饮食起居,人类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20岁。

14.先天的元气需要不断有后天的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自然之气来补充。“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所受于天,这个天是谁?就是生你、养你的爸爸和妈妈。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是你元气的整个概念。

15.母壮则子肥。如果爸爸、妈妈身体都非常好,你的元气就会像一个新罐装的煤气罐一样,非常充盈;如果父母体质不好,那么给你的元气就不足,就像有时候,你从煤气公司取回来的半罐气。可是,虽然爸爸、妈妈给了你一罐很充足的元气,如果你的阀门开得很大,你的寿命就很短;如果爸爸、妈妈只给了你半罐气,但是你使用得很节约,你的寿命就会很长。

16.元气是一个定数,元气耗尽的那一天,一定是你离开世界的那一天。当一个人的元气耗尽的时候,就算拿人参堆着他,他也活不了。这就是我们中医的基本理念。那么,医生干什么呢?医生的责任就是把你元气的消耗降到最低,这就是大夫!

17.说起癌细胞对于我们人体的影响,就像我们的社会环境,好人和坏人是相对存在的,当社会秩序很正常的时候,有几个毛贼没关系,他不会兴风作浪,因为你的整体状态是好的,足以控制这几个毛贼,不让他们发展起来。反之,整个社会秩序都乱了,警察全变成小偷了,那坏人就会发展起来,当他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就大乱了,我们说的癌症也就表现出来了。

18.现代医学不管用化疗、放疗、手术……不管用任何药物和手段,只要能杀死癌细胞的,都能杀死正常细胞,就像子弹射出去能够打死好人也能够打死坏人一样。所以很多做完癌症手术,或放疗、化疗的病人,甚至比不做手术的病人死得还快。癌细胞是杀死了,同时,大量的正常细胞也被杀死了,造成病人整体功能低下。

19.西医是怎么看“病”的?感冒了,到医院去查,西医所有检查手段的目地是什么?他要找,到底你这个疾病是由于细菌造成的,还是病毒造成的。当他找到了是谁制造的混乱,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武器库里有没有能杀死细菌或者病毒的武器,如果有杀死它们的武器,西医就觉得有办法。

20.其实我们现在去医院所做的一切检查,都是在找:萨达姆在哪儿?本·拉登在哪儿?用句简单的话讲,就是要找到致病的因子是什么?这是现代医学的一种基本思路。西医认为把制造混乱的物质杀死了,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其实事物并不是那么简单。

21.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异常的气候变化,你也不会得病。如果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让你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你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就从10个变成100个,100个变成1000个。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危害你了。你自身又没办法抵抗它,你就病了。

22.我们的祖先伟大在什么地方?借用佛家的一句话:“因缘相合则为果。”致病因子不管是细菌、病毒还是癌细胞,它客观存在,这就是因,得病是结果。那么因和果之间一定有一个条件,这就是佛家讲的缘。中医是什么?中医治病是从“缘”入手的,是从条件入手的。

23.中医学所有的药物,中医整个治病的过程,是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人体的偏性,也就是说我用药物的偏性把你被打破的平衡调整过来。当人体的平衡被调整过来了,那你癌细胞又奈我何呢?它就没有办法了,因为我这儿不再给它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了。当把这个条件调整过来,那它自然就从1000个退回到100个,再从100个退回到10个,你们俩又开始重新和平共处了。这才是中医治病的根本理念。

24.你看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小米粥。为什么中国女人生孩子都要喝小米粥?就因为维持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更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你想这一碗小米,种地下就长出一大片啊,那一碗老玉米种地下才长出几十棵啊,它俩能同日而语吗?它的生命力极强,是用它的生命力来维持你的生命力,所以你生完孩子以后就要喝小米粥。小孩脾胃弱,腹泻,可以用小米粥油来解决,它味甘、色黄、入脾胃,具有极强的生发之力,所以他气往上提了,腹泻不就止了么。

25.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认为:象中必然有数,也就是象数学问。说起来很简单。一开门儿,进来一老太太,你一看她,就说了,六七十岁吧;进来一个小姑娘,你一看,也甭问她,十七八岁。象的后面就带着数呢,这就是:观其象知其数,因为她长到什么年龄的时候就得是什么状态。

26.我给北大的学生们讲课,他们问中医、西医有什么区别?我说,最简单地讲,咱夏天买西瓜,想买一个好瓜,你把那瓜拿起来,不管你会不会,拍一拍,听一听,看看样子,看嘛呢?对瓜望、闻、问、切。对不对?

我说如果一个很有经验的老瓜农,都不用拍,他一看,他就告诉你,这瓜是生的,那瓜是熟的,为什么?观其象,知其数。西医怎么办,要不就切开观看,要不就从根那儿抽点水,从上面抽点水,再从中间抽点水,到实验室化验一下。然后告诉你,这是熟的,这是甜的。你要问他是沙瓤还是肉瓤,那得用X光照一照。老瓜农不用,他把它的产地弄明白,把今年的气候弄明白,他就敢告诉你,这瓜就是沙瓤,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27.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西医依靠指标治病,而人不能完全靠指标活着。因为指标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你的状态,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不管西医检查没检查出来,这时候你都需要加以调整。

28.我们说现代西医发达,但对生命的认识还差得很远,因为生命不可能像机器似的能够重新组合起来,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医学的很多理论与认识,都是从人类生命过程中提取出来的。比如说: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五脏的损伤,这对西医来讲没法理解,大怒伤肝,这肝和怒有什么关系啊?

29.肝主怒,大怒则伤肝。很多女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30多岁的女同志,月经要来的时候世界就特黑暗,见谁烦谁,生气。这种情况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女同志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一个曲线,女同志以血为主,每一次来月经前一周血下行,气上浮,血下行,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就容易烦躁。但两次月经期间血充盈的时候,情绪就特别好。所以如果脾气本来好,后来特别容易发怒,就要好好调理肝了。

30.还要调节情志,男人女人都要宣泄,郁闷了要疏散。我常跟有些女士说,如果跟你先生吵架了,什么时候把你气哭再走,别气半截,因为生气的时候肝气特别旺,一哭,肺气上来了,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肺气一通肝气就调达了,如果气一半,肝气没下来,回来还得接着打不说,还容易得病。我们说五脏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可以很好地调整情志,就可以少得好多病。所以过了35岁的女同志就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状态、情绪了。

31.我们的祖先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说五谷是养命的,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来维持,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不论什么民族,哪怕是以肉食为主,他也必须吃粮食,不吃粮食是活不了的。

为什么?种子是什么?种子是生命的延续呀。您看我们从马王堆里挖出来的那个种子,已经上千年了,还能发芽,说明种子是有极强生命力的东西。现代很多人说我天天不吃五谷,我光吃菜,我就为了减肥,那就面有菜色了。

32.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是以纤维食物为主的民族,这和外国人不一样。你看外国人吃饭,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叉子,大叉子叉上羊肉一烤,刀子一割,小叉子一叉就吃了。这是外国人的生活对吧?因为他以游牧为主,他们几千年的遗传基因,对肉类的消化能力要比中国人强得多,几千年来他们就是这么吃出来的。

33.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这是几千年遗传基因的结果,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不一样的。而今天,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天天去消化什么牛排啦、鸡腿儿啦……或者不是天天吃菜就是天天吃肉,结果不是糖尿病就是血压高。

由于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饮食结构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我想这是我们国人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34.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他的数是偶数,是8。女同志以阴为主,她的数是奇数,是7。《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28岁是女同志的顶峰年龄,28岁以前一直往上走,过了28岁就往下走。35岁阳明脉衰,再美的女同志也要开始烦恼皱纹的问题了。

35.很多的女同志说,我们真倒霉,为什么男同志老得就慢?因为他们8年转一圈,你女士7年转一圈,女的28岁相当于男的32岁。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以后发福了,其实是代谢缓慢了,体内存积的东西多了,看似发福,不是个好现象。

男同志过了32岁,女同志过了28岁,这时候要注意了,早上中午的饭要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少吃,因为代谢的缓慢主要在晚上,老年人尤其如此。

36.如果血脂、血压、血糖已经高了怎么办?我建议大家吃一点云南的三七粉。在所有的活血药中,只有三七粉活血而不破气。它和人参是同一科属的,一个长在东北,一个长在西南。贫瘠的土地是不长人参的,东北是木气和水气比较重的地方,肥厚湿润的土地其性属阴,长出来的人参是三枝五杈,它那个枝叶全是三和五,三、五是奇数,是阳数。

它是一个从阴引阳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精化成气,如果精不化气的时候,用点人参,马上气就出来了。如果肾精已经很亏损了,你再吃点人参,本拔则木摇。

37.西南是土气很重的地方,也是很肥沃的土地,三七生在西南,长在地下,所以也是三枝五杈。它外面的颜色是青的,里面的颜色是黄的,青可入肝,肝是藏血之脏;黄可入脾胃,它可以益气统血。很多人把三七当止血药,甚至《药典》上说三七只能吃3g,多了就不行了,因为它止血,多了血就不流了。

38.到了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到了广州呢,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你如果不拿火烤,不吃那老鸭,那么吃完就可能拉稀。鸡就不用烤,炖鸡汤时越壮实的鸡越好。

39.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他们吃的大米是在水中生长出来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冬天种,阴历五月收,它的阳气最重,其性是温性的。

40.遇到寒性的胃溃疡的人,我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烤馒头片坚持吃一年,胃溃疡就好了。虚寒性的溃疡病,你让他吃偏寒性的大米饭,他一吃完就难受。你让他吃馒头片,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在里面放点碱,再发起来,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给它烤煳了,它就更温了,温胃散寒。

41.七八月份出来的茄子下锅就烂,因为紫色的茄子正好是湿热环境下生成的,这时候就应该熟。你要吃反季节,春节时你买大棚里的茄子,怎么在锅里煎都不烂。中医讲不仅要吃其形,还要吃其神,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只有形,没有神。我们过去讲“冰凌响,白菜长”,冬天是白菜生长最旺盛的时候,现在大棚出的大白菜包铰子吃是苦的。

42.西方人用两只手吃饭,我们中国人用一只手吃饭。筷子给你的时候,叫一双,这叫“道生一”,用的时候必须一分为二,这是“一生二”,“二生三”,什么是“三”?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一阴一阳为之道,这就是“三”。两根筷子这么一动,什么芹菜、韭菜、花生米……你全夹捡起来,这就叫“三生万物”。

43.你要两根筷子都不动,什么也夹不起来,两根筷子都动,什么也夹不起来。我们祖先把用筷子的传统延续下来就已经告诉你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就是老子说的“道”。

44.我常常跟他们讲,医生的“医”为什么叫一不叫二?中国字同音就同源。你看繁体字的“醫”,它这边其实是一个手,这边拿着一个盾牌挡这个箭,底下是一个酒,所以中医人不会喝酒,不知道酒怎么用,也是个缺憾。酒是一味挺好的中药。

45.中医这个“医”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你看古代的这个病字啊,不是一个“广”嘛,底下是一个“丙”字,“广”在古代就是病的含义了。

他这个病呢,这边是个床,中间有三个点,这边是个人,人出汗了,靠在床上,他不能自我调整了,得靠医生,所以医生的第一个含义是病人的“依靠”,是病人的靠背,所以当一个好医生别怕麻烦,只要患者找到你了,你选择这个行业了,就是病人的椅子,你没有任何理由不让病人靠在你身上。

第二个含义,中医整个治病的过程是什么?治来治去的结果,要制造“一”的状态。“一”是什么?阴和阳的结合,我们刚才讲“道生一”,在它的不断运动中逐渐形成了。

二,治病到最后,要治到阴平阳秘的状态,阴阳协调的状态,这就是医生的“医”。如果医生治来治去,治成二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病“好”了,人死了,医生的责任就没尽到。

46.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是极其深刻的,你比如蔬菜的“蔬”字,下面是疏通的“疏”字,所以多吃蔬菜,你的胃肠道就会疏通;你再看荤菜的“荤”字,它下面是个“晕”字,你越吃脑袋就越糊涂。所以我觉得研究中医就是研究人的状态,小孩有小孩的状态,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状态,青壮年有青壮年的状态。

47.因为现在的人失去自我了,也失去自信了,更多需要依靠医生和药物。很多人问我他该吃什么药,找什么大夫治病。我作为中医,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人不能完全靠指标活着,首先要凭感觉活着,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你是人,不是动物。当你自己觉得睡不好觉、不舒服、情绪异常变化的时候,口味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大夫是否检查出来了,你都要找好的医生帮你调理。

48.很多外国人来学,来抄方子。我说抄方子就像把那一棵树上的树叶一片一片摘下来放到筐里,这个树叶在我手里头是活在树上的树叶,我想动哪片树叶,哪片树叶就动。

当你把树叶一片一片摘下来放在筐里的时候,开始还有型儿,说这病来了我用老师这方子,那病来了用那方子,3年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这个树叶长在树上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不在根本上下功夫,你就等着树叶结果?

49.其实我们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生下就笑的小孩儿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让你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泥天天洗,天天来。

50.人是依靠五谷滋养的,那你老不吃五谷……我曾经看过一个小女孩,一年不来月经了,来的时候脸色就像白骨精一样,就是刚才说的,减肥减出来的,结果怎么办?

我就用的什么呢,用的是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吃了一年,月经来了,小脸红扑扑的了。为什么?就是她血的生化没有源泉,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你老不给它谷物的滋养,脾胃生化不出血来,她不闭经怎么着?所以我觉得这些疾病吧,饮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51.我给很多成功人士看过病,他们都问我怎么才能长寿?我说你什么时候觉得功名利禄快攥不住的时候,离八宝山就不远了,所以要赶快把手上的油泥洗掉,自己洗掉,对你的心态和生命一定有好处。中国文化讲“舍得”,舍了才能得。舍是情愿的,丢是不情愿的,舍了你一定会得到回报。

得了也别高兴,得了之后就是失。所以上联叫“舍得”,下联叫“得失”,中间叫“自在”。如果你这么体味人生,你就不觉得有什么过不去的事,你只要认认真真地按照事物的规律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潇潇洒洒做事,你的心态就特别好。

(0)

相关推荐

  •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2-94

    ▌条文 桂林本伤寒论5.25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解释(巴豆剂误下) 现在很不容易 ...

  • 湿病

              <金匮>湿病,与痉喝杂处一章,今依据<金匮>首章风邪理论及脏腑观,重新梳理如下.            承启: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 ...

  •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一.概述  (一)痉病  主症: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脚弓反张等.  病因:津液不足,外感风寒. 病位:病在筋脉. (二)湿病  主症:骨节疼痛.发热.身重. 病因:感受外湿(挟风寒). 病位:肌肉 ...

  • 2021年水运不及,太阴司天,民病寒湿证治

    2021-03-162021年水运不及,太阴司天,民病寒湿证治(2021-03-15 17:58:37) 转载▼标签: 五运六气太阴司天寒湿湿热冯建伟辛丑岁水不及 ,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其在人 ...

  • 《金匮》湿病全解析………………

    一. 湿病定义: 湿病是由于人体感受了湿邪,留羁于肌表,或内外湿邪相互交困而导致的以身体疼烦肿重或恶风恶寒发热,甚或伴有二便失调的一组疾病. 其兼风者为风湿,兼寒者为湿家(寒湿),表里俱病湿者为湿痹. ...

  • 《金匮要略》论治“湿病”方证研究

    湿邪致病范围广泛,涉及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以及临床各科许多疾病.叶香岩说过:"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朱丹溪也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凡因湿邪 ...

  • 湿病全解析………………

    <金匮>湿病全解析------ 医品阁 昨天 一. 湿病定义: 湿病是由于人体感受了湿邪,留羁于肌表,或内外湿邪相互交困而导致的以身体疼烦肿重或恶风恶寒发热,甚或伴有二便失调的一组疾病. ...

  • 《金匮》湿病全解析

    <金匮>湿病全解析------ 一. 湿病定义: 湿病是由于人体感受了湿邪,留羁于肌表,或内外湿邪相互交困而导致的以身体疼烦肿重或恶风恶寒发热,甚或伴有二便失调的一组疾病. 其兼风者为风湿 ...

  • 《伤寒悬解》湿病——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湿病七(与<金匮>卷四,湿病八,麻杏薏甘汤同)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 ...

  • 万病皆伤寒,伤寒思维你必须掌握[精]

    诸风气外因致病为伤寒.百病皆因伤寒.中医是根据脉证,以六经八纲辩证,汗.吐.下等八法驱邪气,平阴阳,调气血治病的. 伤寒杂病论是其纲领. 今天,中医西化,抛弃伤寒.以病菌.细胞.因子.等否定中医的因理 ...

  •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一)痉湿喝病方→一物瓜蒂汤

    暑湿营卫不和证,身热身痛又身重: 清热祛湿利水气,一物瓜蒂真神勇. 组成:瓜蒂. 功效:清热祛湿,散水和卫. 主治:暑湿营卫不和证.症见身热,身疼且重,脉弱. 临床运用:本方可用于治疗暑热病夹湿者,以 ...

  •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一)痉湿喝病方→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温经寒,姜枣炙草一同煎: 风湿相搏体疼痛,健脾燥湿此方先. 组成:制附子.白术.生姜.炙甘草.大枣. 功效:温经散寒,健脾燥湿. 主治:风湿相搏于肌肉之间且湿重者.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 ...

  •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一)痉湿喝病方→防己黄芪汤

    全匮防己黄芪汤,甘草白术枣生姜: 汗出恶风身浮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组成:防己.黄芪.甘草.白术.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临床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