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第六讲丨三品课堂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
大家还可订阅书法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王学岭 1963年生于河南
供职于中直机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馆展览学术专家组成员
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特聘教授
书作曾连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一等奖等数十次书法艺术奖并荣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长期担任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出版文学、书法学专著及书法作品集多种
在上节课中,我们为大家讲解了《孔子庙堂碑》中包围结构字中内外层的呼应关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讲虞书中包围结构字的结字特点与方法。
首先,我们先把虞永兴书论的相关部分复习一下。《笔髓论·辨应》中:“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故也。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应”,本义“应该”。《说文》中:“应,当也。”汉语释义为:响应、对应等等。所以,“应”字的本身就包含了“居其位”和“发其声”两种意思。结字的经营,就是书法当中的“居其位、安其职(王夫之《读通鉴论》)”。结字的错落,即书法中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这其中,安排的越为丰富,字的内涵也就越发厚重。所以,才会有君臣城廓、万千士卒这样的比喻和构建。
我们上溯一下来看,蔡中郎在《笔论》中说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他用了许多的自然事物来做比喻。最后指出:“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里,重点是“有象”,以“形”开始,以“象”总结。来源于自然,又提炼、重现自然。(传)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总结时,说:“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说的是有了“形似”,才有“神妙”。王右军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传)和《笔势论十二章·创临章第一》中均有:“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等等。
这些话,不仅明白,更是看着眼熟。专心于临摹和创作,像戍卫城池那样爱护笔墨,才能够在笔力、字形的基础之中写出汉字的意蕴。这三家书论的共同点,涵盖都很广泛。不是以笔画为中心冥思苦想,而是以方圆为重点经营布置。想当年钟太傅为了蔡邕蔡中郎所著书论捶胸顿足一定要学习其中真义,也就不无道理了。
在学习中,我们总是讲“取法”。关于“取法”,并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读罢唐诗三百首”,观花选菜就叫取法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虞书当中,和“风”字结构近似的“凤”字。虞永兴在他的一贯的结体中,“凤”字,仍然坚持了那种队列、次序的韵律。大家看这两个字:
在字形上,越发瘦长的造型,其内部的组成元素也都是瘦长的。第一个“凤”字明显地比第二个在形体和笔画上更加修长,并且向外翻挑的弧度也不大,他把弧度最大的地方放在了“凤字框”形状的上半部分的肩膀那里,抬高了重心向上的位置,增强了拉长的效果。使得细瘦者越发瘦,丰腴者越发肥,笔笔用到极致,处处表白自然,却又不令人感到突兀。
又因为“凤”字内部横画较多,与“风”字的内部结构是斜掠、斜提的特征不同,虞永兴在处理“凤”字时,外框的笔画也采取了更加平直的写法。请看图版:
对比来看,两个字最上端的横画,上扬的角度完全不同。因此,两个字整字的走向,是仰望还是听令的角度也就不同了。我给这两张图画上线,大家再看:
两张图中绿色的线,就是整字形体的走向。我们说“剑器舞”中女子的眼神所在,大致如此。
虞永兴《笔髓论·辨应》中所说:“手承股肱,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寸有余”,大致也是如此。字的笔画之间、笔画和小结构之间、小结构和整字的结构之间,如何呼应?并且在呼应中如何达到协调统一?这就和舞蹈者的肢体、眼神、道具等等全为自己所用,和队列中的士卒、军马、战车乃至阵形、墙垣等都是为将军所用、所指挥、所安排一样,它们都是存在于“中军帐”之下的呐喊声音。凡字内的笔画,须要“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笔势论十二章·教悟章第七》)”
从中可以看出,虞永兴非常讲究在一个字之中,细节的合理化、合度化,讲究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协调一致。虞书的笔画、形象、气息都完全统一在了同一个要求之内,以高度的一致性来传达作者胸中丘壑、海底波涛的冲击力量。所谓“心君、手辅”,“竭尽肱股之用”。坐镇城池,运筹于千里之外。
颜鲁公也是运用这一方法,来制造出了书法的宽博感。他把笔画的走向和角度的一致做得更加突出,更加厚重。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就是更加接近篆隶的运笔习惯。所以,人们评论他的字有篆籀气息,看上去古意盎然。
以上是“风字框”的包围结构。我们再来看“广字框”的字。以“庙”字为例。请看图版:
两个“廟”字中,“广”字头和“月”部相对应的角度,虞永兴的处理方法是,要放就一起放,要收就一起收。请看图,绿色的线是竖直的,大致在中线的位置。(这仅是一条垂直参照线,不代表笔画。)通过绿色参照线和两边的红色线所形成的夹角,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个“廟”字的笔画的开张程度完全不同,第一图更为开张。那么,开张程度越大,是不是笔画就越飞扬呢?虞永兴的结字方法在这里就需要细心揣摩了。他在笔画开张的同时,将与之垂直的笔画做相反的处理,即收缩横画。也就是说,在一个字中,四周笔画开张的,内里笔画就要横平竖直些;四周笔画收敛的,内里笔画则要飞扬舞动些。
为了看得清楚,我们把这两张图片做放大处理,截取出中间部位再来观察。请看图版:
请看我画出来的黄色线条。外部笔画左右开张的“廟”字,其内里的部分笔画更为平和一些。而左右夹角稍微收敛的“廟”字,内里笔画上扬的角度就很大。同时,内里这个“龺”的部分,它的上下两个横划之间也有个小的呼应,有着角度、俯仰和向背的对比。右边“月”部的两个横划同理。这种层层呼应,又协调一致的处理方法,使观者又一次地感受到了队列、方阵、整齐前行的气息。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没有划线的两个单字。请看图版:
第一眼看去,是多么的平淡无奇。而实际上,作者是处处用心、笔笔经营。
为什么《孔子庙堂碑》在立石之初,就已经“捶拓无虚日”?并且没过多久就拓坏了呢?和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审美中美的架构和实践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是自发的,虽然有时毫无意识,但不妨碍她处处存在。
“纤毫不挠、尺寸有余”,说的就是笔画与笔画、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以及笔画在“心、手”将其调动之时,必须做到令出必行,一丝不苟。就好比是对敌的军阵一般。
下面,我临写几个字,大家感受一下。我会特意突出字的内部有呼应的地方。
“使”、“動”、“珪”、“綺”四字,是虞永兴在字势和结构上各具风貌的字体。
“使”字的造型,采用了塔型结构的架构法,将左右两部分结合为下宽上窄的相互拥抱的姿态,显得十分牢固。
“動”字则一改惯常采用的平行搭配结字法。尤其是右边“力”部的倾斜放置,不仅呼应了左边“重”字下方的两斜横,而且还使整个字动了起来。
“珪”字的笔划比较单调,只有横、竖两种笔划,造型不易。永兴公采用部首移位且打破常规的倒三角结字法,使得原本不易出彩的字变得多姿多彩,真是匠心独运。
“綺”字的右部“奇”字,出人意料地采用点划移位的结字法,真乃巧思妙构。显示出他的超常智慧。
写字,是要讲究呼应关系的,要做到有呼有应、有向背和正侧的。但是,我们却不可单纯地只看到这些。要能够在“虚心纳物”的引带之下,去放眼全面。做到灵活运用,懂得迎击和避让,抓住战机,保证胜利。
学虞永兴,光注意他书风的谦和与清瘦,是远远不够的。他那亦刚亦柔的处事风格,以及个体统一于整体的理念,都在他的书作当中体现无遗,不温不燥,正好像是水流的滋润那样无声无息。
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
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下节课我们将通过“乃”与“迺”的对比继续为大家讲解虞书的结构方法。感谢大家,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