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37岁
2020年,我37了。
我还记得刚满三十岁的时候,硕士毕业刚三年,参加工作也刚三年,有一个星期,我被从没有过的恐慌和焦虑笼罩,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在哪里呢?
我为什么没有一点要成功的迹象?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还是太幼稚,阅历不够,见识太窄。
然而,就算百般不情愿,时间也推着自己向四十岁的那道门越走越近。
时间就像坐上了过山车,速度越来越快,三十多岁的这几年,我觉得实际的日子仿佛只有二十多岁的三分之一。
时间很快,但收获颇多。
人在三十五岁以后,成熟度和心智能力已经逐渐和年龄无关,而和他是否勤于学习思考有关。所以,有年少老成者,也有年老肤浅者。
所以学习和思考,对未知的敬畏,对内心傲慢的警惕,对偏见的摒弃,一天都不敢懈怠。
人都是时间和历史的产物。外界对我输入的信息造就了今天的我。
我读的书,看的电影,经历的事,身边人的观念和遭遇,去过的地方,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大时代的社会变迁,小环境的朝夕更替,都是没有止境的改变着我,塑造着我,包括此刻。同时,我也在改变着环境。
在这个日新日异,变动不居的进程中,我的目光渐渐落定下来。
从年轻时的好奇和无筛选的吸取知识和信息,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有些东西还是要探寻,有些东西却不想深究了。
我变了,开始学会放弃,也开始学会坚守。
坚守来源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对生活的判断。放弃来源于对自己的认识。
关于做人
在我从小到大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几个人,让我不知道该怎么看待。
我也曾经想过对那些尖酸刻薄又狭隘的人以牙还牙,以对方的方式反击他们,毕竟他们给我心里埋下了厌恶的种子。我也曾经学着对方炫耀自己贬低他人,以为这样才是做人的道理。
但是在模仿对方的那一刻,对自己的厌恶随之而来,我不能让自己变成我厌恶的样子。
于是,沉默与远离代替了一切。
经过一番体验和比较之后,我又捡起了幼年的方式,真诚的对待自己和他人,无差别的尊重一只猫,一只狗,一只鸟,一个人。
不去评判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
人格都是在童年形成,认知则在每天形成,那些做出不恰当行为的人,往往在童年都经历过错误的教养方式,也可能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或者,他经历了不为人知的事情,所以才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和反应模式。
没有人知道对方的成长经历和所遇到的事,随意评判,只能你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套取他人,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
消除内心的傲慢,多一些对未知的敬畏,多一些同情心和同理心,多一些尊重。
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平静。
但是,对于人心和感情,懂得辨别和珍惜了。
之前以为,真的爱我的人是我落难时帮助我的人,后来才知道,真正爱我的人,是当我生活的好了,甚至比他好了,他依然会真心为我高兴。
关于社会
从小被教育的,对父母家长的观念行为不置怀疑,言听计从,也以为自己所在的那个群体的行为习惯,观念就能代表整个世界。
但现在知道了,社会是分阶层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有明显的鸿沟,群体之间沟通甚少,一个群体的认知,与另一个群体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在某个群体中,事业未成的很多。他们的努力程度普遍不够,他们认为事情本来难做,人和人之间是互相勾心斗角,谁有心计谁能赢,却忽视了努力的重要性。
按照他们的认知逻辑推理,那些成功人士一定是更加阴暗阴险,更会耍心计,所以才能胜出。
然而实际上,在大多数的企业家,教授,或者其他的群体中,人们都把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做事本身,为了效率,人与人之间往往就事论事,倾向于用最直接最明朗的方法沟通。
所以,人越专注于做事,越容易脱离原来的环境,进入精英人群,越往上走,人越简单。
当然,简单并不代表蠢。
大多数人都没有活在当下,仔细观察过当下面对的,正在发生的事实的真相。眼睛看着当前,脑子里仍然是儿时经历给他塑造的世界观。这是相当封闭的。
用过去狭隘的经验去推断评判眼前的事实,永远得不到真相。也就永远不能让自己真正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无形的绳索,那就是手头知识,幼年经验。
关于事业
小时候身边的人都在推崇政府官员,让我一度认为那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唯一光明的方向,没当官的人都是能力不行,就是失败者。
长大以后,看到那么多学者,旅行者,创业者,学识与能力都够,但沉浸在自己的追求中。终于理解了,很多人的甘于平淡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有段时间我认为一生只做一件事,做成本领域的专家是有价值的事业成功。可是当我和这样的人交流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只精于自己的专长,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那份执着服务。这份精神十分感人,然而却没有腾出部分时间和精力了解这个世界的博大与精彩。
曾经的小伙伴,如今好多已经开花结果,在自己的事业轨迹上风生水起,蒸蒸日上,我祝福他们,也为他们能够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取得成果而高兴。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我当时的选择错了吗?或者我在自己的专业上努力不够?
但转念一想,现在的状态就是自己选择的。
你愿意过他们过的日子吗?你愿意把你认为宝贵的独处时间和真诚换成官场上的斡旋和公务性工作吗?你愿意把书房里的包罗万象的书都换成一个学科的内容吗?
我的心告诉我,绝对不愿意,那样的话,我追随的喜欢的东西会缺失很多,我会后悔的。
小时候以为,人应该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是金钱的积累。现在却认为,人生不是为了事业服务的,事业是为了人生服务的。一个完整的人生必然是视野开阔,愿望圆满,经验包罗万象的。
我力争要做一个完整的,自由的人,而不是为某个事业奋斗的工具。
关于死亡
人们怕的不是死,是没有真正的活过。
死亡的意义重大,因为死亡才赋予了生的意义。如果我怕知道自己还剩多少时间可活,还会在意现在追求的事情吗?还会痛苦现在所痛苦的,纠结现在所纠结的吗?
人可以先没有三观,但首先要有生命观,如何看待生命,决定着平日里,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思维,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选择。
人们都怕死,是因为没有考虑过死。蔡澜曾经说,他不怕死,他写作,交友,谈恋爱,品美食。为什么,因为他真的活过了,但是身边的人,真的活过吗?
大多数人都是被事情推着走,像其他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生活着。
别人都有我也要有,别人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一定要过成和大家一样的生活模式。
因为没有独立心智和精神世界的人,需要从外界获得认同感,来肯定自己的行为。只有找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同盟军,才有安全感。
然而和别人一样的生活模式,未必是对的,也未必是适合自己的。
但是在这样一个舆论场,如果与他人不同,会带来很大的朋辈压力,会孤独。
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需要智慧,更加需要坚定的心力和智慧。
如何对待死亡,也就是如何认识活着,如何选择自己的活着的方式。如何才能把自己拥有的时间过的有价值有意义,而不是虚度时光。
上天给了我们80年的时间,很多人用完30年,就开始放弃追求,放弃了自己,也就是放弃了剩下的50年,无所事事的等待死神到来。多么可惜!!
关于爱情
有人说,人三十岁以后还追求爱情,是幼稚的表现。
这是人们对爱情的误解。
真正的爱情不是青少年期的迷茫与懵懂,更不是爱的死去活来,非你不娶非他不嫁,更不是朝思夜想的冲动和激情。这些只是心智不成熟的人的行为,和爱情无关。
爱情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才能拥有。
首先,一个人要有独自生活的能力,独立而自由的精神世界,快乐和幸福不需要由别人而给予,有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自我是圆满的。不仅自己独立,也懂得尊重他人的独立自由。
只有激情才会短暂,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天长地久的。因为爱情建立的基础不是靠一时的幻觉和莫名的吸引力,而是靠真正的彼此了解和懂得。
爱情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真正的爱情是两个成熟而独立的人,互相懂得,惺惺相惜,互相扶持。但又互相尊重,互不约束。能把自己的世界处理好,又真心的希望对方好,给予爱和支持及欣赏。
你来,我会好好爱你,你走,也绝不纠结,我会继续过好自己。
爱情是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首先要有真正圆满的灵魂,其次,能遇到那个恰好彼此懂得又互相欣赏的人。这样的几率不过万分之一。
爱情是值得一辈子去追求的,和年龄无关,却和心智有关。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它是一道特殊的光芒,能够为人生增加重要的明媚。
一生能够有个彼此懂得的爱人,结伴同行,将会极大的提高生命质量。
关于婚姻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一百多年前,到处都是一夫多妻制,这是当时普遍的婚姻形式。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肯尼亚法律刚承认了一夫多妻制,在遥远的斯里兰卡的中部山区和某些非洲部落存在着一妻多夫制。
在这个丰富多彩,广阔神秘的人类社会,为了家族财产继承,也有女女婚;为了真正的爱情,还有同性恋婚姻。
放在历史和地区两个维度考量,我周围的人们生活模式,实在是短暂的时间段内的沧海一粟。
这是真理吗?是需要我用毕生去追求的正确生活模式吗?
我是地球上的一个自由的生命,思想可以穿越时代,通过书籍和书写与过去未来的人对话;身体可以穿越地域,通过双脚和车船将这具身体运送到任何一个地方。
我到底应该按照什么地区,什么时代的模式,风俗习惯,道德标准来决定我的一生?
我想,是应该按照自己的心中所愿吧。
人只活一次,只有这一次机会,自己的人生模式和别人一样也好,和别人不同也好,最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不是被动盲从的。
人活着是个独立自由的个体,婚姻是一种选择,但不是活着的目的。婚姻的存在可以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但想要何种体验,人各自有自己的选择。
如何判断成功或者失败的婚姻?
离婚并非失败,同床异梦,互相看不惯,不想不理睬,还有忍受着痛苦维持,将自己的一生耗尽,才是真正失败的婚姻,
尽早离婚是明智的选择,将双方从厌烦和痛苦的牢笼里解放出来,在人生剩余的时间里,给大家寻找幸福和自由的机会,这是对生活认真负责的态度。
关于追求
想要理解生,先要理解死。
每个人拥有的只有时间,人能利用时间而获取的只有心底的感受,眼里的见识。
虽然社会地位,拥有财富不同,但人生而平等,用自己的一生精力和时间去争取社会中其他人的肯定与认同,迎合社会上五花八门的评价体系,没有必要。此为“名”。
财富是工具,是用来增加人生体验的宽度和深度的。如果没有正确运用财富,或者积累财富却没有合理转化,就是浪费。此为“利”。
身体承载着灵魂与思想,也是行走世间的工具之一,所以我们珍惜健康,也是因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让人的去做想做的事,去享受想要的幸福和快乐。如果为了保护健康,而贪生怕死,远离旅行之乐,口腹之欲,空养着一具肉身,没有意义。
真正的惜命,是珍惜拥有的时间,认真利用剩余的时间,而不是维持这具肉体。此为“健康”的真正意义。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本科毕业时有个愿望,他希望这一生能够懂得这个世界和人。因为这个驱动力他孜孜不倦的在心理学的道路上耕耘着,我想他的内心一直是快乐的。
丰子恺说他的老师弘一法师,对人生太认真,总是想探寻其中更深层次的奥秘,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不能满足他,学术文艺的精神生活也不能满足他,所以他一步一步的走上了探寻终极关怀的宗教生活中去了。
这些追求,是真正本质的追求,是脱离了周围环境的影响,精神独立的追求。只要心灵的追求,才能让人感受到心灵的满足。
人的空虚,都是心灵的空虚,对存在于外界的对“名”,“利”的追求,都不能填满自己心灵的欲求。
我的追求是什么。我知道手脚和眼睛和财富都是工具,都有其有效期,我需要利用他们。外在的所有事情以及经历都是来增加我的体验和感受的。
这个世界给我工具,给了我信息,给了我时间,无非是让我多了解他。
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了解人心的深度,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广博与丰富。
这一趟旅程,好的坏的,多经历,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才算是真正活过。
最后的话
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应该怎么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想法,连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也不能成为指导所有人的导师。
毕竟,每个人都只活过这一回,都没有复盘的机会,都是在摸索。谁的经验又是正确的呢?
四十岁仿佛是一面墙,墙那边隐约是神秘的热带雨林,多年的生活,已经打开了我部分认知,我看到了更多美景,也感觉到了更多未知和神秘,前面草木繁盛,奇花异草,偶尔阴暗潮湿,偶尔阳光明媚明媚。但确定是没有人声。
因为这个世界,实际上只有自己。但这茂密的世界里,还有一双明亮慈爱的眼睛等着我,那是与我心心相印的爱人的眼睛,只有他能看得到我,看得到这片雨林,也只有我能看得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