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有了新态度,这是好事
欧洲领导人近日接连对俄罗斯和中国生产的疫苗释放友好信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星期二表示,如果中国和俄罗斯的疫苗能够提供所有需要的数据,欧盟可能会批准使用它们。德国总理默克尔、卫生部长施潘以及法国政府官员也表达了类似的开放态度。
这些欧洲官员新的表态是在欧洲从英美大医药公司无法按照合同及时获供疫苗、西方内部出现龃龉纷争的背景下发出的。俄中疫苗都因此面临了机会。
虽然欧洲有点“现用佛现烧香”,但中国人还是要看到,这是个很积极的动向。中国疫苗有了进入欧洲市场的可能性,如果成为现实,对提高中国疫苗的形象,甚至提升中国医药的整体形象都有好处。中欧如能围绕疫苗合作起来,也非常有利于推动疫苗事务及抗疫的去政治化,促进公共卫生回归防疫科学本身。
不过事情急不得,中国的疫苗研发机构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事情,一方面不断完善疫苗,一方面在数据的完整性上向最高标准看齐。进入欧洲市场还需用实力开路,不求勉强登船,抗疫注定是持久战,只要中国厂家做足了功夫,该属于它们的机会,最终跑不了。
目前全球疫苗产能告急,中国庞大的人口需要接种,大量发展中国家亟待中国疫苗的到来,不让这些期待落空,是中国相关药企首先要履行好的责任。如果国产疫苗供应能够支持中国人今年的接种需求,并能在国际上形成不低于美英疫苗的输出量,这已是很大的成功。那意味着中国疫苗的确促进了全球的公平,帮助了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这个基础上,冲欧洲市场当然是很好的事情。各国对使用疫苗的标准不同,欧盟的标准在西方具有典型性,能够通过这种标准,相当于中国药企迈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道大门。
这一切表明,正在全面展开的疫苗大战是对中国药企和我们社会统筹能力的综合考验。这注定是仓促的应对,我们需要爆发式增强自己的能力,兼顾多重目标,哪个方向都不能掉以轻心。
欧洲的新态度似乎在突破对俄中政治偏见以及技术优越感所造成的幕障和距离感,尽管有些不得已而为之。这说明,西方现在大行其道的意识形态挂帅往长远看很难撑得住,会有无数机缘成为它的裂缝。中国只要做到励精图治,并且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的合作主张就会不断迎来可能的登陆点。
目前谈论的只是俄中疫苗进入欧洲的可能性,但这种谈论已经在舆论中带来了一丝暖意。不管这事成与不成,它告诉人们这个世界的内在关系有着多重逻辑,那些极力把对抗宣扬成主导逻辑的力量过于偏执,而人类至少应当了解、尝试其他更多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