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事儿干的,哈哈,超赞!!

文化改变生活,老臣奉旨伴你读书
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下联:一刀割断是非根
横批:多谢点赞!
01
马上要过年,该贴对联了。今儿咱就说个与对联有关的野史段子,解解闷逗逗乐。
段子的主人公,正是上图那位与演员廖凡神奇撞脸的朱皇帝。
话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彻底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轰进沙漠深处后,随即宣布大明集团正式上市,并定都南京。
一转眼,就到了年根儿。
念及更朝换代,江山已稳,自然要搞出点新气象,以昭示新王朝的欣欣向荣。
可是,搞啥呢?
很多人都以为,朱元璋生于赤贫之家,吃不饱穿不暖,放过牛当过和尚,肯定没机会背起书包上学堂。
朱元璋 影视形象
但另一个事实是,朱元璋有学问,会写诗,且出口成章,不是一般的棒。
比如,《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再比如《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能写诗,自然是文化人。文化人要搞活动,必须得与诗词联赋飞花令之类有关。你来个满城扭大秧歌、跳广场舞,多跌份儿。
敛眉思忖片刻,朱皇帝不由得眼前一亮:
有了!就这么搞!既喜庆又高雅,还弘扬传统文化,一举多得!
02
唐末盐贩子黄巢,不是写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吗?朱元璋想到的,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满城尽贴红对联”!
主意既定,朱元璋当即下旨,昭告天下:
无论公卿士庶,高低贵贱,今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红红火火迎新年!
这事儿绝非咩咩瞎咩咩,在明人陈云瞻所著《簪云楼杂话》中有载可查: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
诏令既下,谁人敢不执行?再说,朱元璋还有个喜好,只要得空就爱微服出宫,走街串巷钻胡同,深入基层体察民情。
对了,说句题外话——
知道朱元璋的画像为啥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吗?比如下面这几幅:
毋庸置疑,这些皆是出自宫廷画师的真品真迹,绝非抹黑之作。
之所以画成这样,除神化自己“骨骼清奇、天赋异象”外,很重要一点,即掩饰真容,防止在出访时被人认出,遭围观膜拜索要签名。
话归正题。
但说腊月二十九那日,处理外手头事务,朱元璋招呼上几个打杂太监,溜溜达达出了宫。
干嘛去?
当然是检查对联的落实情况去。
圣上之言,重于九鼎。谁敢拿我老朱的话不当回事,家门口光秃秃,哼,朕定叫他全家人的肩膀上也光秃秃!
朱皇帝手狠,说得出做得到。
这不,兜兜绕绕没检查上半个时辰,朱皇帝突然收脚,那张“廖凡脸”也一下子黑成了锅底。
出状况了!
03
本来,瞅着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喜庆春联,朱元璋心里很爽,一个劲地点头——
这家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嗯,后蜀主孟昶的原创,不赖不赖;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这家教人积德行善,也很棒;
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这词儿,呵呵,说的不就是我老朱吗?
越品越美,可一转瞬,朱元璋就生了气。
随行太监尤擅察言观色,顿觉心头一“咯噔”,紧忙循着老大的目光看了去。
前方巷口,竟然有一户人家,门框上干干净净,别说对联,连张红纸都没贴!
敢抗旨不尊,给皇上上眼药,这得吃多少熊心豹子胆,喝多少碗虎骨汤?!
“去,给朕问问,为啥不贴?”朱元璋的口气里,透着丝丝冷意。
“小的这就去、去,”
随行太监一边应着,一边屁颠颠奔进了那户人家。
功夫不大,太监又屁颠颠地奔出来。接着膝头一屈,扑通,跪了下去。
“禀皇上,这一家人,都、都不认字。”
“不识字是理由么?朕说过了,找教书先生写。”
在下诏时,朱元璋早想到这点。天下穷苦百姓,有几人能识字?也特意说明让文化人帮帮忙。
求到谁,若敢拒绝,呵呵,朕来解决。
太监:“先生不给写。”
老朱:“为何不给写?”
太监:“实在没法写,男主人是、是…”
老朱:“痛快说,你特么舌头打结了?”
可那太监瓢了嘴,又一连声“是、是”了十几个,到底也没“是”出个啥来。
朱元璋正欲发火,却见太监的脑瓜子上,竟渗出一层热汗。
大冷的天,咋还冒汗了?身子也在哆嗦打摆子。咋回事?
太监听闻,脑门一沉,直接就贴了地皮:“皇上,小的该死,不敢说。”
“朕赦你不死。起来,说。”
太监哆嗦站起,下意识指指自己裤裆,总算道出了个中蹊跷:
“那主家,是个阉匠,劁、劁…猪的。”
劁猪,看着都疼~
04
也难怪随行太监会肉颤胆突,古代讲究避讳,尤其是“帝王讳”,曰“国讳”。谁敢违反,后果很严重。
先简单举个例子,此后咱再细说古代避讳制到底有多可怕:
如今的马桶,原本叫虎子,为啥会改称马子、马桶?
原因很简单: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父,名叫李虎,必须得避其名讳。那时的成语“放虎归山”,得叫“放马归山”;“三人成虎”,改作“三人成兽”…
再说朱元璋姓朱,皇家名姓必须忌讳,谁敢言“劁猪(朱)”两字?
就算满身长的都是脑袋,也不够嘁哩喀喳啊。
可以想见,朱元璋一听,也自是很生气。
但君无戏言,既已发话不怪罪,况且太监在说“劁”字时,大概感同身受,一个劲地肾/虚腿软,还是饶了他吧。
朱元璋摆摆手,掉身要走,却又站住了。
就这么一走了之,显得多尴尬多没肚量。九五之尊嘛,咱得大气些,让百姓服气。
如此一想,略加斟酌,朱元璋命太监搬来桌子与笔墨纸砚,当街一放,歘歘歘,一通龙飞凤舞之后,劁猪匠家的对联新鲜出炉: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那随行太监搭眼一瞧,先是捂裆,接着鼓掌,“啪啪啪”,大声叫起好来!
都挨过一刀,同病相怜呐。
05
以上,便是朱元璋为劁猪匠写对联的典故。
必须承认,朱元璋匠心设计的这副春联,不仅联意贴切,风趣诙谐,且霸气十足,着实牛叉得很。
据坊间传扬,还有一次,朱元璋照旧微服出巡,见一户牛贩家没贴春联,就进了院。
原来,牛贩子刚忙完生意,正请私塾先生写对子呢。想了几副,都不满意。
朱元璋也不含糊,拾笔一蹴而就:
满堂生无底,
全家午出头。
“生无底”,“午出头”,真“牛”!
再回到劁猪匠。
过了数日,朱元璋又从劁猪匠门前走,见依旧没贴他写的对联,就遣那个太监去问咋回事。
劁猪匠恭恭敬敬回道:
“这春联是皇上御笔亲书,哪敢贴到门上,受风吹雨打?您瞧,我们已请人装裱起来,当作传家宝悬于中堂,日日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回报,甚是高兴,就命太监送去了30两赏银。
瞧见没,捧人捧到正地方,拍马拍上马屁股,才会讨人欢喜有钱赚嘛!
看个热闹就好,开开心心过年就好。朱元璋干的这事,您正史上查不着~
参考资料:陈云瞻《簪云楼杂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