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大峪沟的梵刹故迹
《房山1》提过:房山“从山谷到山脊怎么那么多遗迹”?大峪沟地处下寺唐塔、云居寺之间,遗存寺址碑像题刻超出想象。北白岱地处沟口,纳入本篇。
一、北白岱村慧化寺
北白岱村距《房山28》南白岱的黄廷桂墓不远。
碑文:
“重建慧化禅寺记
赐进士兵科给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古涿鹿史道书丹,
赐进士文林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知县致政(退休)房山兹里梁敏政题额。
稽阅佛典,舍卫之国,法会洪开,袛园大展,如来同诸天人说三乘六典、五戒十律之法,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受苦众生,沉溺恶趣,悬慈拔难,广设梵刹。演施大宝法文,俾其得悟之者,超跻极乐,脱出尘氛。自汉传入中国,皇都郡邑,以及乡村,广建寺宇,非欲人之观瞻,盖为化民涤心,归向善道,知忠君孝亲,不妄作恶,保身善因,历世尚之转于今也。
若涿属县房山,县治南两舍余程,张坊里北白带(岱)村,后路北有古迹寺基,一由遗存瓦砾,断碑石刻字云:大唐幽州范阳县北白带村慧化寺名,脱落帝代年号。世殊时异,寺废名存,传至我朝(?),久翳草莽。闻世居故老云:国初永乐间,有客僧过见荒刹,睹其石刻寺名,结庵住至正统十四(1449)年,被北狄(瓦剌)犯境(土木堡明英宗被俘)惊散,荒颓牧野四十余年。成化十四(1478)年,有老比丘尼,不通姓氏法名,投化本村善家,木植茅草,于斯筑堵盖屋住。因年饥,被强悍乞丐欺侮,惧散。抛弃房院,历年凋敝,无僧住守。弘治十二(1499)年己末,本村善会耆老梁公景、孙公刚、褚公泰、梁公敖、宋公泰,每遇岁时,会往登,步临斯刹,感念佛地久墟,热中齐发善心,举行修建,以壮一乡之表。议请临境西山净子峪(?)栖隐老纳,道号无为,法讳圆通,年高心石,戒行清正。诸老办香谒抵峪中,咨陈修废寺因,悯同行徒出山住锡,为开山第一代住持。诸老舍己财,募劝郡中。世荫善人,或舍金银钱谷、木植砖瓦石灰,鸠材画图。老者董工,少者负力,芟除草秽,净筑台基,起盖前后两殿。未就间,无为老纳圆寂,住工奈工多力少,几经寒暑不得完成。今正德五(1510)年,感遇钦差内官监太监杨公钺、郑公玺,悯斯善事,喜施金帛,乐助成大功德。前殿塑释迦尊佛,后殿塑阿弥陀,彩粧栋宇,金碧绚辉。两翼立祖师、伽蓝之殿,维盖禅房僧室、厨房库司,开立山门,周筑垣墙,栽松植柏,杂树森蔚。纪在正德十六(1521)年落成,方就丛林之规。于中朔望晨昏,集众讽诵真诠,端为祝延圣寿,国祚隆昌,下祈雨阳时若,五谷丰登,居民安堵无虞,诸方施财檀信福增寿永。兹今二代主山比丘明德寿传第三代住持比丘性明,嘱予为文。予惭老耄,不精文藻,数辞不获,聆诸善士述施材修建肇因,窃校史籍。自唐宪宗元和十二(817)年,佛骨入禁,中外广建浮屠佛寺。唐逾五季(代),历宋历金辽,历元及今,统纪七百七十余年。此佛地兴坠又复重辉,抑溯流本其源以垂将来,故并勒诸石迹,传百世观览云。
都下人逸居涿州八衮崇古山秦撰文。
这是一座独特的跨时代碑刻:
1、明正德年间撰写碑文,清康熙年间立碑,差了一百多年。可能现碑更晚,否则不会将“康熙元(1662)年岁次壬寅”错写成“壬午”。更可能明代就有立碑,后毁,清代民间重刻,书法差点。十字寺有类似情况,现存碑为古碑再刻,见《房山95》。
查书丹者史道(1485-1553),涿州人,正德十二(1517)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嘉靖间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嘉靖三十二(1553)年逝。题额梁敏政,房山人,《房山县志》有“进士,明正德戊辰任知县”。都符合碑文撰写时间。
2、慧化寺碑能代表房山、乃至华北部分寺庙的传承关系,反映不同历史的宗教文化、经济社会特点。唐代,房山属涿州范阳县,建有慧化寺,历五代辽金元动乱,长期荒废。至明代恢复重建,但民间艰辛,后经太监赞助,成一定规模。
再看古钟,保存完好,功德主姓名清晰可读。
上部文字没有、还是后来铲去?下涉及寺院:云居寺、林禅寺、中山寺、莲花庵、软枣林(下文林泉寺)、北谷沟(?)、涿州四家庄寺。
二、中山寺址及明代造像
北白岱村北山,属白带山,南向开谷,谷中有中山寺遗址。自周张路北的园林公司东侧进入。
回望,主沟上行,东北最高,那个方向就是云居寺。
这么规整的石阶应是山门,但规制不高。
碑文侵蚀较重,一堆姓名,可见是座功德碑。
上部一排“和尚”,寺名不清。奇特的是,一个寺庙有那么多的僧职:“后堂、堂主、都监、维那、库司、知殿、知藏、殿主、香灯、茶头、钟头、柴头、园头、菜头、碗头、水头、火头、饭头、知随……”。以前没注意过,一个寺庙这么多讲究。
碑已无文字可读,还有个磨盘。
民国十七(1928)年《房山县志》记载就一句:“中山寺,在南白带村中”。说明当时中山寺还在,但并不突出。
解放前傅儒编著的《白带山志》记载中山寺存有三碑:1、明代,“《中山寺新建之记》碑。存,正书,已断。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兼翰林院侍(缺)。在中山寺”。2、清代,“《创建维摩禅师碑记》。存,正书,康熙二十(1681)年岁次辛酉季秋九月。在中山寺”。3、清代,“《中山寺碑》,存,行书,文泐,碑额存‘幅辏’二字。在中山寺”。是这三块吗?都是断碑,不知哪块是哪块。
《白带山志》称:“中山寺,又曰中峪寺,(云居)寺西南五里,康熙中重建”。
历史上的云居寺以石经山(小西天)为中,东侧三岔村为东峪(域)寺,西侧水头村为西域(域)寺。中山寺应不属云居寺,位置最西,而反称中峪,当是以地处沟谷之中的缘故,这可能是“中山”命名的由来。
2012年8月,殿内西墙的须弥石供台被拆开。
这是从哪块碑上砸下?垒过石墙,存有灰渣。残文:
“……圆才丰际,王臣居士莫不信,自倾财之资,仍募……内塑金容,焕然一新。见闻者莫不欣羡,见贤而同己之……资深方便不少,予刻石一座,永为梵刹之规矩,使作……云耳。
首座福然,住持福閠,都管性海,维那安玉,知库安保,寺安敬,知宾妙本……
……壬申(可惜少了纪年)孟夏四月八日…。
寺址西侧东望,树犹如此,寺废何时?
隔帘下望,寺址没在林中。
这是一尊艾叶青料刻制的观音像,高1.9米。新披衣袍将石色染红。
三、皇姑坨唐代摩崖造像
中山寺西侧有皇姑坨景区,内存唐代摩崖造像。皇姑坨是旧称,《房山县志》“皇姑陀(坨),城西南七十里,在大峪岭东”。
远处金粟山,上有照塔。
最近一次看唐像,是2019年1月13日,从大峪沟村东上。
新殿地基太高,栏杆影响视线。
先看右龛佛像,释迦牟尼善跏趺坐,双腿垂下,脚踏莲花。左手依膝,掌心向外,施与愿印;右手平举,掌心向外,施无畏印。褒衣博带,下摆台边垂下,腿部轮廓清晰。
佛像面像丰满,双目微睁,双耳垂肩,满头螺发,肉髻不显。
佛西侧依次阿南、菩萨、力士。阿南大头,代表弟子地位,面色恬静平和。菩萨火焰头光,高髻束腰,璎珞帔帛,侧向主佛。力士个小点,头盔铠甲,手持宝剑?中国传统雕刻绘画,以个头表现尊卑。
三像上部刻字:“照一天下,八月廿四日,佛放光白豪。护佛神王”。
东侧依次迦叶、菩萨、力士。迦叶同样大头,神情苦悲。菩萨侧身聆听状。力士头部受损,手捧金鞭(杵?)。
这一带唐代寺名,无从查起。凭感觉,到了明代,可能是北白岱慧化寺钟上的林禅寺,或莲花庵。
北侧,新殿后墙砌在一块孤石上。这就是摩崖佛像的原石。
四、林泉寺遗碑
沿小道继续北行,探探还有什么遗存。
碑身完整,但碑文损蚀很重。
“……
……苏曹宗勉撰并篆额书丹。
涿州房山县云峰山林泉寺建造完备,一日寺僧启公上人踵予馆而言曰:吾之住处自黄公山里,地名软枣林,先前有慕道者居之。宣德癸丑(1433)游山到彼,因见云峰四合,林泉幽,岩崖,樵采罕到,旧有茆庵,不知何人所造,就彼修葺。而君为正统已末(1439)伏承涿鹿挥使力起殿宇一所严(空3字?)观圣缘,二侧龛炉瓶馔器等物,傍列伽蓝兼塑二……楼僧房应用物一新,落成题名曰林泉寺。今命工摩就碑石,永志文,愿求一言……以为定例……”。
可得以下信息:
1、这是一块明碑,这一带平台在明代曾建过林泉寺。
小道在前面北转,应可绕北各港。
下到谷中,回望山谷。谷端过山梁,应是中山寺。
离开谷口,看唐代摩崖造像位置。
向北,隔一个山头是大峪沟东侧的一条支沟——北各港(jing,村民发音)。个人猜测:北各港可能就是慧化寺明钟上铸的北谷沟。
五、难子林摩崖题刻
这处摩崖题刻是之前攀登鳌水尖时,与村民聊天得知。“难子林”三字怎么写?村民不知,其估计可能是“兰草林”的转音。
北侧就是“难子林”沟。前方大峪沟主沟,之前从大峪岭口攀登鳌水尖。
台坡满是荆棘落石,题刻位于天然崖壁,不到跟前看不出字迹。
按原刻行文,抄录如下:
“予闻正法师甘淡薄而不憶大
嚼,况遭凶岁,饿殍盈
途,辄不下山,诸不知衣食
所赖而生。予一日秋游迷津,
转苍麓,蹑山腰,忽见一
僧败衲敝履,含咲(笑)而迓
迎。问其号,乃(原坑)正
法师也。延至云窝,汲
泉煮茗,话(徹清?)宵,不
忍远别,故留是诗:
清狂未结香山社,览
盛无媒识远公。闲抱不平
多少事,一宵
桂月话成空。(原句号)策蹇寻
幽红树远,招提留卧白云间。定知别后空回首,
风满寒林月满山。
嘉靖三十
五(1556)年仲
赵章是谁?可能是赵彦的弟弟。
赵彦(?~1625),肤施(延安)人,万历十一(1583)年进士,历任山西左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以边功进兵部待郎、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
这是赵章来京探兄,过房山游玩所刻吗?他也到过云居寺、中山寺、慧化寺?看过皇姑坨唐代摩崖佛像?认识慧化寺碑的书丹者、当时的涿州籍高官史道吗?
接近沟口,再回望。
怎样看待房山寺庙遗存?个人感觉:一方面按照礼教传统,各村镇都建有庙坛宗祠,属崇德报功、教化百姓范畴;另一方面是佛道寺观,包括隐居修行,属天堂地狱、求福免祸范畴。年代可上溯隋唐,但历经五代辽金元,毁废殆尽,明代逐渐恢复。
此外,房山遗存碑石题刻的内容丰富,往往能反映重要历史事件,涉及地域广阔。这也是房山作为帝都西南门户地理优势的体现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