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人生,人生几何
这周在出差来回路上快速地看完了《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这本书,简单地记录几点体会。
丘成桐是何许人?我估计很多人并不很了解他。读这本书之前,我简单地查了下丘成桐的资料,才发现他的荣誉原来如此之多。
师从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以色列沃尔夫数学奖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的主要贡献主要有: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实和复的蒙日—安培方程等。后来他又在弦理论中包括镜像猜想、SYZ猜想和斯特鲁明格方程式等方面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这些工作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丘成桐出生于1949年,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跟随父母去了香港,之后在香港上到大学,随后到美国读的研究生和博士。在这本书中,新中国到现在为止一些著名的学者纷纷出场,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方面的行家。包括丘成桐自己也培养了70多名博士,其中有的目前正担任国内主流大学的负责人。
抛去书中描述的一些派系斗争内容,书给我留下了几点深刻的印象。
多元视角
丘成桐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之处,但由于父亲是老师,他从小受到父亲的训练,养成了对中国历史、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兴趣,一生受惠,书中每章前面都是丘成桐自己写的诗。另外父亲教育他,必须了解问题的历史背景,总结过去,从而为未来提供线索。就是这种多学科以及了解问题背后的问题式教育,让丘成桐养成了多元视角去看待问题的习惯。
环境与兴趣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丘成桐上的香港培正中学,数学氛围浓厚,学校的数学老师尤其突出,绝大部分的水平奇高,而丘成桐正是在此形成了对数学愈来愈浓的兴趣。到美国后,这种专注学术的氛围更是让丘成桐如鱼得水,无论他在哪个大学或者研究所,都有一批醉心于数学的同行,这种环境和兴趣的双重加成,确实是可遇不可求。
矢志不渝
丘成桐年少成名,在27岁的时候就闻名于美国数学圈,获得了“斯隆研究奖”,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解决了“卡拉比猜想”。从接触卡拉比猜想到完成,丘成桐一共花了六年多时间。一开始他以为找到了“卡拉比猜想”的反证,但最终在卡拉比的确认下证明错误,后来他又花了四年多时间,最终证明了卡拉比猜想。
王国维撷取宋词的片段来描述成就大事时的三段经历。开始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了最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阶段,简洁而又富诗意地概括了证明卡拉比猜想时丘成桐的心路历程。开始时,要找到一个制高点,对整个问题有了通透的理解;然后不眠不休、废寝忘餐地工作;最后,灵光一闪,突然看到了完成证明的途径。
跨学科
丘成桐的数学造诣当然足够高,但在书中他的自述看来。他是一个跨学科爱好者,除了前文说的爱好历史、哲学、诗词外,他还擅长将数学与物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书中有一节介绍他和斯蒂芬·霍金交流的部分,以及其他几个著名物理学家联合解决问题的经过。可以说,丘成桐从现代物理学和工程学上学习到了很多新的工具和理念,这也促进了物理和数学的进一步交融。
坚持不懈
通读全书,可以说丘成桐是几何分析学的开拓者,他创造性地将数学和拓扑学结合到一起,从而提出了另辟蹊径的几何分析学路径。即使是这样,几何分析学,也差不多花了丘成桐及同行者十年才成功奠基,每一次的研究都很花费工夫,甚至废寝忘食,失败再尝试,尝试再失败,经过不断的失败,最后才成就一幅美丽的图画。
最后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这本书,可读性还蛮高的。对我印象最深的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就是作为普通人,一定要通过实践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勇于掌握各种工具,多接触不同的学科,做学问往往是不同学科的融合而爆发出来的火花。日常工作也类似,如果我们有多元视角,掌握了不同的思维模型,再结合一些实战,我想我们不用担心工作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