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花苑第五届全国文学大奖赛499 我心中的黄河 | 纪俊超
作者简
我心中的黄河
纪俊超
小时候,生活在外婆家,伊川嵩县宜阳三县交界处的山脚下,虽然听说过黄河但感觉比较遥远,后因父母在渑池工作,总提到黄河,于是总为父母骄傲为黄河骄傲。
突然有一天,村中有姑娘嫁到了山西垣曲马古垛,一下子走出了大山,娘家人风光得不得了,隔一段时间就要到女儿家走一趟,路过渑池时还要到我父母所在的单位家中过夜歇脚,然后再北行,从渑池北部的南村附近渡过黄河。
每一次返回村中,娘家人都要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述过黄河渡船时的情境。她讲得津津有味,不厌其烦;我们听得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听得多了,我似乎对黄河熟悉起来,亲切起来,似乎觉得黄河就是渑池的黄河,父母的黄河,我家的黄河。
逐渐地,村中人对黄河也熟悉起来,认为黄河岸边的村庄都是天堂。甚至有一个50多岁的老太婆来到南村黄河岸边某村后,竟然常住不走,并与一老羊倌同居起来,而留下老伴在家中独守空房。再后来他十七八岁的儿子也来到这里定居,并娶妻生子。
更惊奇的是,有一年嫁到垣曲的妹妹家中有事,她退伍的哥哥,风尘仆仆赶到黄河岸边,却没赶上渡船,于是便仗着年轻而气盛,不惧风险游过黄河,成了我们村的英雄人物。
黄河,在我的心目中,在我们村人的心目中,就是梦,梦中的追求与希望。
1970年底我来到父母身边,第一次看到渑池县城西关南边的涧河时,我曾误认为那就是黄河,闹出的笑话让我自己想起来就汗颜不已。
上世纪七十年代,渑池的土法制作腐殖酸铵经验曾经在全国推广,县工业领导小组组长为此还出席了全国煤炭系统召开的先进会议,国家还在渑池县开过现场会。
1975年我在渑池插队落户,村中为了制作腐殖酸类肥料而派出一些年轻人到山里去挖煤熏,回来后听说他们挖煤熏的地方就在黄河岸边,我暗暗地感到遗憾:当时自己为什么就没有争取一下,致使我错过了一次与黄河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多年以后,1982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了洛阳市“外办”,主要工作便是接待陪同外宾在洛阳各地参观,而当时洛阳对外开放的景点只有我们所说的“老三篇”:龙门-关林-白马寺。为了丰富参观内容,经过申请批准,终于开放了洛阳的“黄河大桥”,但却是“超公里项目”,即超出原定旅行距离以外的项目,这就是说,要参观这个项目外宾必须再付一定的超公里交通费,可能是10几元吧。
当时参观黄河大桥时,对我们有特别的安全要求,路途中不准下车,黄河边不准下桥。所以,我们不得不婉转地劝说,随时地跟随。但这些规定根本限制不了外宾的冲动。
无论如何,我终于见到了黄河,不黄的黄河,清澈见底的洛阳黄河。不仅如此,我甚至还追着外宾走到桥下,掬起一捧黄河水,认真地尝了尝,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但满足了我多年的心愿:黄河啊,黄河!
我的黄河故事一点也惊艳,也不传奇,只是实实在在的个人感受。但当时我还有感而发地作了一首小诗,以诗为证,抒发情怀:
魂牵梦绕,
来到你身旁,
多少载的思念,
凝成我的脊梁,
掬一捧你的泪,饮下,
你奔腾千里而来,
我晓得,不就是为了……
为了见到我吗!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