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镇印象:过去莱阳县的“二衙”,如今莱西市的“副中心”

姜山,是莱西市东南部的大镇。笔者曾去过那里三次,一次是在2017年,一次是在2019年,而最近一次就在上个月。
由于204国道修路施工,此次前往姜山镇的途中,导航也带着我们绕来绕去。不过,路虽然是绕了一些,但光景也额外多看了不少。跟2019年那次到姜山不同,这次我们在镇驻地以南看到了不少已经初具规模的建筑群,通过外面的牌子可以得知,它们大概是几所“青”字头的学校。
这几座学校的位置,大体处在姜山镇驻地和李权庄(原来也是乡镇驻地)之间,恰好将两者连接起来,构成了一大片城镇的框架。如此场面,跟笔者之前印象中的姜山镇大为不同,颇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之感。
而在经过一处十字路口时,笔者又看到了这样一块宣传牌:“发展新高地,魅力新城区。”原来,姜山镇在未来的定位已经不是“镇”,而是“城”了。
回来之后查询资料,方知过去几年,媒体上早已有不少报道将姜山镇和“副中心”这个概念联系起来。往近处说,是莱西市的城市副中心;而往远处讲,也有青岛“次中心之一”的提法。
“副”、“次”这两个字眼,用在姜山镇身上,也不禁让人想起清代这里作为莱阳县“二衙”的一段历史。而笔者在2017年第一次来到姜山时,主要目的就是探访这一点。
在民国版《莱阳县志》的大事记当中,可以找到这样一段记载:“清乾隆三十二年,移县丞驻姜山镇。”
县丞相当于知县的副手,为县中的佐贰之官,通常大县才设。莱阳县丞起初与知县同驻城里,但因当时莱阳县辖区辽阔,为方便管理,于是分陕而治,将县丞驻地迁至姜山,统管周边钱粮等事务。对于这个迁到城外的县丞办公场所,民间一般称之为“二衙”。
那么,在过去的莱阳县众多辖地当中,姜山镇又为何能被选作“二衙”呢?
在古代,大凡能被选为衙门驻地的地方,要么是交通要冲之处,要么是人口辐辏之所。而在这两方面,姜山镇的优势也都很明显。
如今204国道在莱阳、莱西和即墨之间的路段,走向与清代莱阳县和即墨县之间的官道大致相同,姜山镇就位于两县交界处的孔道上,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大多要从此经过。
此外,姜山镇周边无高山,村庄数量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二衙”设在此处,辐射范围也比较广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二衙”的定位是“大衙”(正堂)之辅佐,两者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避免事权重叠。而远离莱阳县城的姜山,这一点也符合。
大概是综合以上因素考量,姜山才从清代莱阳县众多村镇中脱颖而出,成为“二衙”的驻地。
从古到今,科技虽然几经更新换代,但区划治理的大体思路,却有明显的脉络相承。姜山在清代成为莱阳县“二衙”的那些优势,其实在今天也一定程度存在,只不过莱西单独建县之后,与之相对的城区,从城厢变成了水集。
当然,如今的“副中心”与古代的“二衙”相比,也有明显不同的一点,那就是来自外部的辐射影响。
在清代,姜山设立“二衙”,只是莱阳县自己的“家务事”。而现今,姜山成为“副中心”,却并非莱西市自己的事情,而是反映的青岛整体的规划和辐射。姜山与即墨的华山唇齿相依,在即墨划区、华山成为蓝谷的背景下,青岛的影响力越过莱即边界向北面姜山镇辐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曾经的莱阳县“二衙”,正在发展中的莱西市“副中心”,未来的姜山镇还会是什么?令人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