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十一
本文6479字 插图21幅 视频1'10'' 阅读12min
【编者按】根据系列大纲安排,前6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聊了聊安平桥、八卦沟、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山川坛石笋以及老君岩、九日山祈风石刻。值得一提的是,10月10日《印度斯坦时报》网站发文称,“印度选择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举行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这个决定的背后是泰米尔纳德邦和中国福建省之间持续几个世纪之久的贸易和文化联系。”“中国沿海地区与印度南部地区在将近1400年前就存在贸易联系,而福建省的港口城市泉州很可能是中国唯一能对此提供证据的城市。”其实,并非“很可能是”而是真的是“中国唯一能对此提供证据的城市。”印媒所发的这篇题为《选在金奈,不寻常!》的文章,为9月17日乡音君推送的125期《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系列之八 一一其貌不扬 意义非凡:中国唯一的印度教湿婆派祭坛遗址“山川坛石笋”》做了一个绝妙的注脚!125期提到的马八儿国位于印度半岛东南部的科罗曼德尔海岸,从地图位置看正是今日的泰米尔纳德邦,其首府金奈是达罗毗荼文化的宝库,著名的格巴利斯瓦拉神庙供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湿婆神。在泉州保存的300多方印度教遗物中,很有意思的是晋江池店兴济亭的“印度教湿婆舞王相”神龛。这尊神明历史上必定有过许多庇佑灵验的传说,否则当地村民就不可能数百年来世世代代当作观音菩萨奉祀至今。“你信你的神,我拜我的佛”,这一宗教嬗变的文化现象,恰恰是贸易所打造的宋元刺桐的核心价值。好,回归正题。本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接着聊真武庙和天后宫。建议作者有意将这些涉及道教体系的海神信仰的文化遗产组合在一起,是试图证明道教体系的泉州海神在宋元刺桐航海史的历史地位。位于泉州法石山上的真武庙,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开宝六年间,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宋代郡守每年春秋季都会在这里举行祭海神仪式。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亲自撰写的《真武殿祝文》尚存,便是这段历史最好的佐证。图为真武庙山门,悬“武当山”牌匾。(来源:宋元郎/摄)“行船走马三分生命”,在浩瀚大海航行,古代舟师面对“万里海洋,渺无际涯。阴晴风雨,出于不测” [1],只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上苍,寻求超自然的神明庇护,通远王、玄天上帝、妈祖等海神信仰应运而生。毫不夸张地说,道教神明是泉州古代航海者出海放洋的精神仰仗和心灵慰藉。古代真武庙前曾是一片汪洋,巨石边缘,留有被海水冲刷出来的道道痕迹。毗邻龟背巨岩建四角亭一座,巨岩立有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吞海”石碑,阴刻楷书。(来源:宋元郎/摄)
真武庙坐北朝南,红瓦翘脊,总体结构为三开间、三进深,具有道教建筑规制中轴线,有山门、拜亭、大殿。前殿横匾为四个鎏金大字“真武圣殿”。所谓“圣殿”源于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与弟弟赵昺南逃至泉州时,在真武庙大殿过夜驻跸。(来源:宋元郎/摄)
真武大殿供奉北极玄天上帝,是天宫二十八宿中的北方神,又是水神、海神兼冥王(死神),后被道教所崇祀,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之神。《后汉书·王梁传》云:“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来源:宋元郎/摄)位于法石山的真武庙,奉祀玄武帝,古称玄武庙,俗称上帝宫。“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嗽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2]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绍定五年(1232年)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曾多次到此祭海,亲撰《真武殿祝文》 :“于皇上圣威,神在天诞,降福泽于民,俾有宁宇。某之祗事,为日久矣。叨恩分阃,而灵宫在焉。涖事之初,敬伸谒欵。江湖之间,沴气易作,尚惟慈悯,弭于未然。区区之诚,仰蕲昭鉴。”[3]真德秀(1178—1235),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福建浦城人。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与魏了翁齐名,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值得注意的是,真德秀即上九日山祈风,又何故到真武庙祭海,这恐怕是为了真武庙山下法石港的蕃舶就近而为。真德秀首知泉州时,一度繁荣无比的刺桐港因重征番舶骤减,“番舶畏苛征,至者岁不三四”。[4]真德秀深知舶税不仅是泉州官府之命脉,更是朝廷之国库。其《祈风文》曰:“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为而不愆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福建市舶司(即泉州市舶司)正仰蕃舶及海南船之来供国课”。[5]显然,真德秀祈风、祭海并举亦是希望多借助神灵的庇护,多招徕蕃舶,以兴贸易,以“足公私之用”矣。真德秀到任后,力除苛征,“德秀首宽之,至者骤增至三十六艘。”[6]。真德秀惠政泉州,深得拥戴。其“复知泉州,迎者塞路。”[7]
玄天上帝的成神,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起源于泉州。《闽杂录》载:“上帝公,五代时泉州人,姓张,杀猪为业,事母至孝。母嗜猪肾,虽高价亦不售,留归奉母。母死后一日,顿悔杀生过多,罪恶深重,乃走至洛阳桥畔,以屠刀剖腹,投肠肚于江中,遂成佛。后其肠化为蛇,胃化为龟,每兴风作浪,又显灵收之。故民间庙祀所塑金身,都穿盔甲,手执剑,一脚踏龟,一脚踏蛇,其状降伏二妖也。”图为真武圣殿供奉的主神玄天上帝及配祀的四神。(来源:宋元郎/摄)真武庙所据晋江入海口之要冲,其奉祀的道教北方之神玄武帝,传为五代时泉州张姓屠夫事母至孝,剖腹而成龟蛇合体之水神,专事海上镇妖驱魔,成为备受官民认可的、与主顺风的九日山通远王遥相呼应,互为匹配的两大海神之一。真武庙信仰远播东南亚、台湾等地,在福建道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誉为“八闽玄天上帝第一行宫”。近些年,有学者将九日山通远王、真武庙玄天上帝和天后宫妈祖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海神;还有学者认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在泉州城南“笋江、巽水二流之汇,蕃舶客航聚集之地”[8]建起顺济宫,祭海的主祭对象就被妈祖所代替。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时以以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称为顺济宫。顺济宫建后15年,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于笋江下游造石桥,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桥”。图为天后宫山门。(来源:宋元郎/摄)
其实不然。真武庙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至开宝六年间(967-973年),早于蔡襄建洛阳昭惠庙(1053年)和九日山建通远王祠(1078—1085年)。且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设立于泉州的福建市舶司所建“玄天上帝宫”(已废,现存上帝宫巷名),便是市舶司官员早晚祈祷海舶平安往返之官庙。[9]尽管有宋一代,妈祖受朝廷13次敕封,顺济宫建后70年的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知州赵希㤞率提举市舶等官员上九日山祈风并勒石记事。真德秀上真武庙祭海也是顺济宫建后三四十年的事。真德秀亲撰《祈风文》《真武殿祝文》时,也亲撰了《圣妃宫祝文》和《圣妃祝文》 ,这说明至迟到南宋晚期,泉州三大海神同时并存,并无谁替代谁的依据。从文献记载来看,“泉州海神”妈祖实际上是到了元代后方才飞黄腾达,当然这与仕宋降元的蒲寿庚有重大关系。泉州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1.8亩,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为照壁、山门、正殿、寝殿、梳妆楼等主体建筑,中轴两侧分布着东西阙(钟鼓楼)、东西廊、东西轩、凉亭、斋馆等建筑。其中寝殿、东廊和凉亭为明代建筑,正殿、石刻为清代物件,山门于1990年重修。(来源:泉州天后宫官网)
泉州天后宫坐北朝南,北枕“三台”(清源山),南临浯江,西扼笋、巽二流,东控法石的经济交通汇集枢纽,为全城繁华要地,总面积72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来源:泉州天后宫官网)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初八(1277年元月),元兵由浙江抵泉州,蒲寿庚与州司马田真子献城降元。[10]蒲寿庚降元后立即得到元廷的重用,至元十五年(1278年),“寿庚进昭勇大将军、闽广都提举福建广东市舶事,改镇国上将军、参知政事。”[11]并任命蒲寿庚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郡。”当年八月蒲寿庚奏请元世祖加封妈祖,忽必烈从政治上考量,准蒲寿庚奏封,并将南宋累封的“妃”晋为“天妃”,表示不承认南宋封号,另称妈祖为“泉州神女”,“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12],意在祈求保佑元朝灭宋室于海上。泉州顺济宫随即改称天妃宫。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再次下诏,“封护国明著天妃。”诏书明确写有妈祖“保护海道”的职能[13]。
泉州天后宫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台湾和东南亚的许多妈祖庙都是从这里分灵的,有温陵天后祖庙之称。它也是中国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为天后正殿,历代均有修葺,迄今依旧保留宋代构件以及明清木构建筑。(来源:宋元郎/摄)
泉州天后宫正殿供奉的妈祖神像。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大殿上梁托木雕有凤凰戏牡丹,寿梁中作如意访心,明示女性神庙。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浮雕“鲤鱼化龙”等,表现其神职至高无上与教属。(来源:泉州天后宫官网)有趣的是这次册封妈祖的钦差大臣,竟是派蒲寿庚之子、福建市舶提举的蒲师文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14]。接受藏传佛教萨迎派喜金刚灌顶的元世祖派信奉真主的穆斯林充当册封道教天妃的钦差,似乎格格不入,但这恰恰是刺桐“四海一家”的特质所在。蒲师文从小在刺桐长大,耳闻目濡,自然可以接受,况且上次册封已经实现崖山灭宋的政治目的,蒲不可不信,而此次册封则是为海上贸易繁荣所需。“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壬申(即二月二十日)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 [15]。元文宗诏文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较之前的“泉州神女”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后来,元朝廷又屡次敕封,“延祐元年(1314年)封广济。天历二年(1329年),怒涛拯溺,加封灵感助顺福惠徽烈,赐额云慈,遣官致祭” [16]。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拟定祭文遣官赍香诣宫致祭。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赐,帝室借匡襄。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刺桐港三番五次御祭天妃,不难想象其影响之大。如此高规格的祭祀形状,在两宋从未有过。天后宫寝殿(又称后殿),整座殿宇至今保留明代大木构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殿前檐柱保存一对16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应当是于明嘉靖年间翻修时从“番佛寺”移置而来,与郑芝龙重修开元寺大殿的印度教寺石柱相似,不过两个石柱上的24面圆形图案并无印度教神话石刻,皆为中国传统吉祥花卉图案。是印度教石刻艺术“华化”的结果。(来源:宋元郎/摄)天后宫保存的龙鱼木雕,极为精美,如此生动造型实为罕见。(来源:宋元郎/摄)2013年11月,天后宫24司金身重塑开光。(来源:台湾鹿港天后宫官网)
妈祖在元朝飞黄腾达,扬名晋爵,都是泉州官方奏荐之成果。实际上,在宋代凡水旱盗疫之灾;妈祖悉皆显灵,并不局限于航海。自元代起,妈祖专司海神地位才正式奠定,并列为国家祀典,随远洋海舶远播四方。其临近德济门、贸易集市和南关港优越地理位置,也是其香火鼎盛、影响广泛之缘故。南宋8次敕封、元朝7次敕封、遣官祭祀以及元廷确认“泉州海神”地位都是以泉州天妃宫供奉的妈祖为对象,不无证实泉州天妃宫是海外妈祖信仰传播的始发地。
2000年台湾大甲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率2千信众前来泉州天后宫进香(来源:泉州天后宫官网)天妃宫最后改称天后宫,则源于施琅率军平定台湾上书康熙帝请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由此看来,妈祖由民间神祇而封夫人、妃、天妃、天后,其每一次升格,可以说都与泉州密不可分,都得益于泉州之助。台湾妈祖信徒到泉州天后宫进香。(来源:泉州天后宫官网)
台湾妈祖信徒到泉州天后宫进香。(来源:泉州天后宫官网)
历史上,妈祖的信仰几乎遍及全国。据统计,在全国地方志记载有妈祖宫庙者达 22 个省市(含今港澳地区),450 个县。不但沿海、沿江县市建有妈祖宫庙,而且连内陆的贵州、内蒙古也建有妈祖宫庙 [17]。台湾现有800多座妈祖庙,妈祖信徒占台湾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海外自古建有妈祖庙的有吕宋、暹罗、巴达维亚、勃泥、爪哇、占城、占城、交趾、柬埔寨、巨港、长崎、琉球、高丽等。在海内外妈祖宫庙中,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当数泉州天后宫,其闻名天下,不仅如此,还在于其历史上确立妈祖海神的至尊地位以及在妈祖信仰传播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特殊的见证”。[18]1991年春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图在泉州进行5天的考察和研讨活动,图为泉州市政府在天后宫举行仿古祭海仪式,欢送考察图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目的地。(来源:杨湘贤/摄)建议作者认为:“泉州真武庙、天后宫与九日山通远王祠一样是古代泉州官民祈祷海神庇护航海平安之所在,这是泉州古代航海离不开道教体系海神信仰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横跨宋元的泉州天后宫妈祖为蒙元帝国敕封为“泉州海神”,并上升为国家祀典。妈祖信仰由此借助由刺桐港出洋的海舶传遍其所经国家和地区,成为海外华人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神祇。” “不论是九日山的通远王,还是真武庙的北极玄天上帝,抑或是天后宫的妈祖娘娘,都是道教神祇,却为不同信仰的蕃商所接受,深刻反映宋元刺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和普世价值”。下期乡音君将邀请建议作者聊一聊道教与泉州古代航海技术的密切关系以及传入欧洲的中国指南针、升降船尾舵、多重桅杆与宋元刺桐的关系。欢迎诸位看官继续关注。[3]南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53〉《钦定四库全书》[5]南宋·真德秀:〈析风文〉《真西山文集·卷50》,四部丛刊本。[8]清·隆庆〈泉州府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引。[10]《泉州府志》转引《方舆纪要》:“宋·蒲寿庚据郡降元。”[11]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引泉《志》。[14]日·桑原隲藏:《蒲寿庚考》,中华书局 ,2009年5月。[16]清·道光:〈祠庙志·天后庙〉《晋江县志》卷16。
【以上文章或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若引用以上观点或图片,请留言联系授权 否则视为侵权。】
【温馨提示:多谢点击右下方“在看” 发声不易 打赏随意】
《天下之货仓》简介:
在中西交往史上,泉州无疑是一座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历史坐标。自唐以降,泉州在土地和人口压力下,向海而生,以商为业,是为中国首次出现的非行政中心的大城市,亦是欧亚商业移民最稠密的国际社区和世界主要宗教共存一城的文化核心区。这是欧亚大陆从未有过的世界性文化现象,其时世人知 Zayton(刺桐)如今人知纽约。
泉州人的海上活动,“不仅引领东亚进入世界,更是大航海时代的先声”。本书提出的“宋元刺桐已存在比欧洲启蒙更早的、具有世界性开放文明的社会”等新论振聋发聩。
观点之新颖、视野之开阔,持论之客观、论据之充分、论述之酣畅,版式之讲究,令人耳目一新,是本书一大特色。而数百幅插图构建的证据链也令阅读充满愉悦和想象,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