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权有大度量
杜甫写诗称赞李白“斗酒诗百篇”。喝了一斗酒的诗仙,酒量到底好不好?
我们常形容两个人 “半斤八两”,半斤和八两有什么关系?俗语中的“堂堂七尺男儿”,七尺又究竟有多高?……
上述种种疑惑,归根结底都与计量单位“度量衡”的演变有关。
商鞅方升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我国古代将长度、容量、重量这三种计量称为“度量衡”。按词性来看,“度量衡”这三字其实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度,审度,相当于现在的长度测量;
量,嘉量,相当于现在的体积测量;
衡,衡权,相当于现在的重量测量。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像同时期的欧洲大陆一样,诸侯割据,邦国林立。
当时各国度量衡的管理体系、器物名称、计量标准、单位量制都存在很大差异,这让相互间的贸易、交流,颇为繁琐。
就拿1升举例,楚国的1升约为今天的226毫升,齐国的约为200毫升,而赵国的则约为今天的175毫升。
开个玩笑,假如一个楚国人在赵国买了1升酒,回家之后一量,会不会骂赵人“缺升短量”?
▲用于测量体积的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馆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秦国从一个地处西陲的小国,一路披荆斩棘,历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终于在秦王嬴政手中达成了“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大业。
这一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有学者曾评价秦统一的影响——“范围绝不限于亚洲东部,我们只有从世界史的高度才能估价它的意义和价值”。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新政改革。“统一度量衡”就是其中一项影响力延宕至今的壮举。
而秦权,则是统一度量衡最好的物证之一。
郑孝胥、梁鼎芬等八家题跋的“秦石权”拓本(局部)
秦权,即秦朝用以确定物体重量的衡权。
悬挂于秤杆之上,通常由铜、铁、陶、瓷、石制成,俗称秤锤、秤砣、秤权。
秦诏版铁权
烟台市博物馆藏
秦始皇沿用商鞅变法的规则,曾颁布诏书,宣布“统一度量衡”。
这些诏书,有的刻在金属“诏版”上,后人称“秦诏版”。也有的直接刻在当时使用的度量衡器,如衡权、方升上。
▲刻有诏书的秦铁权和秦诏版
这则诏书只有短短40个字: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黟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其中,主要对各诸侯国“度量衡”器的不同规格、标准,进行了规范统一。
如今,标准化可谓现代商业实现全球化最重要核心之一。
而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在 “统一度量衡”的举措中,践行标准化的思想了。
“书同文,车同轨,度量则一”,对秦及秦以后的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我们文化最深处的根本,绕不开铭刻在秦权上的40个汉字。
而古人对度量衡器的感情,更远超“计量”这一朴素的初衷。
在古代,度量衡器象征着“权衡的标准”,乃至“皇权的威严魄力”。
《孟子・梁惠王上》中,将度量衡与待人处事的标准作类比: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从度量衡衍生的诸多词语,亦可见其重要程度。
权衡、权利、权力、权时、权威、权柄、权贵,乃至权术,都与衡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形似衡权的紫砂器——秦权壶,更被爱壶人喻为“壶之王者”。
“习壶最好的方法便是通过流传百年的经典器型,研习其架构和细节,捕捉微曲之美。”
秦权壶,不矫不扬,却自带君主的威仪。
其王者风范的由来,绕不开藏在它身后的秦代度量衡器。
“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桃源卖茶,有人自带“秤”来,带的不是别的,就是这形似“秤”的秦权紫砂壶。
秦权壶,底蕴是大方端庄的王者风范,讲求四平八稳、霸气内敛。
观复博物馆依衡权之风韵,特别制作了一款“小秦权”,将远在千年之外的端庄风范融入进来。
在保持基本形制的基础上,此款小秦权将重心压至更低,在视觉和使用上都会更加稳重。
同时,一改以往经典秦权壶肩、颈、腹线条笔直的惯例,令其腹如粮仓福袋,着力突出圆润饱满之感。
在温厚宽仁的外形下,是对每一条线条的严格把控:
肩上弧度润泽饱满,壶口出水流畅,如激流一束。壶把纤细圆融,防滑倒把手设计,更具安全感;壶盖与流、把前后一气贯通。
“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 自秦启之,后世承之,千年如一日,而文化流转不息。
桃园春茗,以壶为秤。千年前的衡权,经匠人之手,摇身一变,成了一把把典雅、古朴的小秦权紫砂壶。
多少未定事,从容一握中。
秦权虽小,有容乃大......